新时代下的农村文化消费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jinsongdu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村里的青年人逐渐涌向了城镇,寻求更广阔的天地,留下来的大多是学龄期的孩子和中老年人。“出去”的年轻人思想开放,自身的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正逐步向新时代价值观靠拢,能够也愿意通过各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那么留下来的人又有怎样的文化消费呢?
  村民眼里的文化消费
  “我年轻的时候,大家为了填饱肚子,白天就是忙着那几亩地,天一黑就睡觉,等有庙会、唱戏的时候那是全村人的大事,没别的消遣,就那几天的热闹,足够念叨一年了。现在就不一样了,平时就可以看看电视、听听广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郑大爷今年已经72岁了,重孙也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觉得很幸福,平时也能有很多消遣,一点儿都不会无聊。虽然农村文化消费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在村民自己眼中,他们的生活同样精彩。
  跟郑大爷一样,村民的空闲时间也越来越多,闲下来的时间村里的传统节目就都上场了。相比城市,农村的传统文化遗留气息更浓,就北京周边农村来说,很多村庄都有自己的传统乐队,天气暖和时,一到傍晚,就会在某个空地进行排演,演奏出一首首欢快的曲子,还有自发的秧歌队跟着起舞,很多人甚至会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一起参加。
  齐大娘就是其中一位,她每天傍晚都会带着小孙女一起来扭秧歌,还特意给小孙女买了小一号的扇子,一有人问她,她就会说,“我这才是天伦之乐。”除了这一拨坚持传统节目的村民,还有一群是喜欢赶时髦的村民,把“城里”的广场舞带回了农村。一到晚上,就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村民在跳广场舞。郑大爷的儿媳妇就是其中一员,她跟着镇里文化中心的老师学习,再回村把新舞蹈教给别的村民。在广场舞的投入上,农村并不比城镇少,场地、设备、服装、教练,一应俱全。
  或许没有几个村民能够理解文化消费的内涵,但是他们的身体力行解释了文化消费的另一层含义,文化并不是先制作好,然后被我们“消费”;文化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中创制出来的,消费也是其中之一。文化消费绝不是文化创造的终结,而仅仅是刚刚开始。
  新时代下农村文化消费的发展
  走出去工作的人也为农村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他们将外面的世界真真实实地展示给了村里的老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逐渐向现代化的消费意识转变。郑大爷的孙子在城里工作,周末经常回来一家团聚,郑大爷的收音机就是孙子买来让他平时解闷用。自从有了收音机,郑大爷走哪都带着,坐下来就能听一段。村里像郑大爷一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街上还能看到更具乡村特色的一景:村民大都性情淳朴,为人豪爽,听音乐、听广播都喜欢放最大声,经常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已走远,音仍缭绕。
  网络及智能手机的兴起,对农村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淘汰下来的手机都交到了他们父母的手中,在教会父母基本的使用方法之后,很多父母也不知不觉成为了“低头一族”,他们会用手机与朋友聊天、追自己喜欢看的电视、浏览感兴趣的新闻,虽然无法了解全部功能,但不熟练的操作也体现出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农村文化消费的发展在旅游和教育方面体现得最为突出。在走访中,笔者碰到一位69岁的大妈,作为旅行社和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她积极组织村民参加旅游,每周都会在村广播站进行广播,村民也踊跃参加。现在,在村里经常能遇到谈论最近去哪里游玩的村民。郑大爷也经常参加短程的旅游活动,这两年走遍了京郊各景点,对每个去过的地方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回来跟人聊天也有了更多“谈资”。
  郑大爷的重孙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除了平时的学校课程,家里还给他报了兴趣班,希望他能在学校课程之外学到更多的知识,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不断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农村群众也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带领孩子往返于各种培训班、补习班之间。除了孩子的教育,一部分村民也开始重视自身的教育,他们以自己的能力与方式进行着再教育甚至是终身教育,并愿意为之消费。
  农村文化消费在这些年确实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发展比较缓慢,也不够充分,与城市相比更是存在很大差距。一是购买力的问题。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经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手中的财富虽然比起以前来有所增长,但还是相对偏低,这就抑制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降低了消费潜力和能力。一位村主任表示,只有村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到位,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有精力考虑别的事情,发达的经济是高质量文化消费的基础。
  再一个就是农村原有的传统精神文化受到城镇化的冲击,农村的文化消费有自己的特色,市场化的文化消费并不完全适应农村的发展。一位村里的老唢呐手说:“现在的年轻人愿意接我的班的都没人啦,以前婚丧嫁娶都要请我们去热闹,现在也很少有人用这种方式来热闹了。”从老人的话语中不难听出他的落寞与无奈。在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扎根于农村广阔土地上丰富的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如手工工艺、地方戏曲、神话传说、民间美术等随着城镇化的过程逐渐没落,有些甚至从此失传,导致传统文化无法实现有效的传承。
  农村文化消费的前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政府对于文化发展越来越重视,各区县、乡镇政府也在积极关注着农村的文化发展。据了解,就北京辖区农村来说,除了文化娱乐下乡等活动,政府还组织了很多其他类型的文化活动,比如要求各村做好电教活动,定期为村民播放节目;组织各类培训,对村民进行再教育;邀请老师指导各村文娱骨干编排新节目;建立益民书屋,形成村庄图书馆,方便村民借阅。政府的支持,是农村文化消费进一步发展的保障。
  “文化消费确实很重要,肯定要继续推进,但是现在的状态也不能说不好,文化发展也要慢慢来,要结合我们农村的特点,提供具有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艺术产品,没必要按照城市的模式来照搬。也要结合农村消费水平,尽可能地向农村老年居民提供优惠的文化消费产品,实现多方共赢。”一位村官这样跟笔者说。可见,依托政府支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才是农村文化消费的发展道路。
其他文献
“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这一决议,在酒行业中得到了积极响应。中国健康饮酒组织联盟在成都第92届春季糖酒会上,揭幕“2015中国健康白酒典范品牌TOP10”的同时,向全国酒企发出了“生产健康酒、健康饮酒、饮健康酒”的倡议,《经济》杂志社中国商会研究院(筹委会)与该联盟、斗酒网等联合启动了“2015健康饮酒中国行”仪式。  “20
期刊
“一带一路”沿途相关的65个国家,也正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贸易与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国家。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燕国指出,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会,服务“走出去”就是服务“一带一路”。  在“一带一路”战略概念提出之前,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据王燕国介绍,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已经成为商务部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信息报送主体机构,截至
期刊
“回顾中阿人民的交往历史,我们就会想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这是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发表在《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中的重要讲话。  而在群星璀璨的先行者中,马选大师是杰出代表之一。  雍正慧眼识来迟,赐“选”通使阿拉伯  马选奉旨开洋,通使阿拉伯。这是雍正王朝“
期刊
2015年,广告行业的主旋律是什么?移动互联与品牌传播有怎样的新思维碰撞?公关事件与大传播如何发酵?互联网与户外有怎样的联结基因?艺术与品牌的新整合传播、社区O2O与品牌体验场,如何拨动新传播与新创意的琴弦?在3月26日-29日的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暨创意嘉年华上,广告大咖们道出品牌营销的真谛。  在面对传统广告行业的质疑时,《中国广告》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张惠辛说:“数字传播的新背景让不少业界人士感到
期刊
建筑业是我国能耗最高的行业之一,并将在未来10年继续大幅增长。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绿色建筑的数量逐年提升,绿色建筑的面积也逐年增加,2014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超过了1亿平方米,但仍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绿色建筑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绿色评价体系的成效如何,在管理和技术上如何创新?该怎样学习国外经验,走一条中国特色
期刊
《经济》记者第一次见谷杨丰,是在他的小提琴工作室。已近古稀之年的他,脸上却丝毫没留下岁月的痕迹。那天,他身穿深灰色毛衣,脚踏休闲鞋,披着一件普通的外套,一身朴实浑厚的气质。记者万万没想到,他竟是位著名的小提琴收藏家。  爱收藏,旨在传播价值  认识谷杨丰的人,几乎对他都有同样的评价——大爱无私。至于原因,大概是谷杨丰能冒着风险把珍贵的小提琴免费借给有需要且有潜力的人。  记者采访谷杨丰的当天,恰好
期刊
世界华商大会秉承着“在商言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宗旨,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华人商界加强联系交流、促进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英国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郑荣昌向《经济》记者透露,英国中华总商会正在申办2017年第十四届世界华商大会。  “尽管华商的根是在亚洲,但我们的圈子不能局限于亚洲。我们要抓住世界华商大会走出亚洲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两条主线,并希望两线在伦敦汇聚。”郑荣昌说,目前东南亚的华商已抱成团,下
期刊
《包法利夫人》的情节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懦弱的男人一味顺从,出轨的女人自食其果。据说福楼拜在写到艾玛死去的时候不禁伏在书桌上痛哭道:“我将会死去,但包法利夫人会永远存活。”也正是因为他的这句话,文学界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多是褒奖甚过责难——赞扬她的勇气,抨击夏尔的无视,再不济也是推到“社会”这个一贯的倒霉蛋身上。  艾玛,这个富农的女儿,生得一张漂亮的脸蛋和妖娆的身材。开明富裕的家境也让她得以读书写字
期刊
纸媒体数字化转型,无疑已是大势所趋。放眼全国,到底哪家冲在前面?笔者以为,《壹读》做得相当不错,值得格外关注。这本创刊未久,已将纸媒体和网络媒体做得风生水起,影响颇大,有同行甚至断言,《壹读》走出了一条纸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之路。《壹读》到底新在哪里,有哪些经验值得同行借鉴呢?  一是媒体观念新。何为媒体?《壹读》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认为,“我理解的媒体,不是杂志,不是报纸,不是PC,不是手机,而是
期刊
书店曾是城市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在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而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形式的转变,一场关于书店的“危机”正在蔓延。一部分书店惨淡经营,逐渐被市场打入“冷宫”。那么在新的文化消费形势下,传统书店该使用怎样的经营方式来重焕生机?《经济》记者走访多家书店,探求书店多元化发展的路径。  传统书店困局重重  “房租涨,人工费用也涨,就销售额不涨。”文远书店经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