砪趾甲下脂肪瘤一例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cheng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 男,35岁,因右砪趾甲下出现逐渐增大的、无痛性的、柔软的肿物半年余来我院就诊。患者该部位无明显外伤史。肿物位于右砪趾胫侧甲下,质地柔软,界限不清,表面趾甲甲板欠平滑,颜色无明显改变,初始约为黄豆粒大小,逐渐增大至1.5 cm ×2.0cm,无压痛,右砪趾血运、感觉、运动功能正常。右砪趾正斜位X线片示:右砪趾末节趾骨背侧软组织肿物影,肿物临近部位的骨皮质,可见轻度压迹,骨质未见破坏。局部麻醉下行右砪趾拔甲,甲床切开,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肿物位于胫侧近端甲床的深部,表层甲床膨隆,变薄。纵行切开甲床,肿物白行膨出,为黄色,脂肪样,无包膜,界限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将肿物完全切除后,送病理检查为良性脂肪瘤。术后随访3个月,肿物无复发,再生趾甲无畸形。

其他文献
患者 女性,58岁.因反复腹胀、呕吐1月余,加重7 d于2008年1月25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伴嗳气、上腹部烧灼感,体质量下降约5 kg,精神、睡眠欠佳;7 d前上述症状加重,呕吐频繁,不能进食,并排黑便1次,量不多.查体:体温37.4℃,体形消瘦,腹部平坦,左上腹部轻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左中上腹部可扪及一条索样包块,4 cm×1 cm
期刊
期刊
对胃切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维持胃肠道功能的完整、保护肠黏膜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都非常重要[1].我院从2003年3月至2007年7月共有52例(61例次)患者行胃切除术后胃镜下空肠输出袢营养管置入术,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TROP2基因在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1年6月至2005年4月间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Ⅱ、Ⅲ期结肠癌患者80例,其中右半结肠癌(RSCC)和左半结肠癌(LSCC)各40例.应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TROP2 mRNA在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变量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TROP2基因mRN
空肠间质瘤因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诊断颇为困难[1].空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也存在一些未能定论的问题[2].为此,现对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69例中的24例(34.8%)空肠问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期刊
我国属于食管癌高发国家.提高我国食管癌的治疗水平,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模式当务之急.虽然手术切除仍是实现食管癌局部控制的最佳治疗手段,但中晚期食管癌单纯手术的不良预后促使医生们探索加入辅助放疗或化疗的治疗方案.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化疗或放疗均未能改善食管癌患者的预后,术前放疗亦无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有效[1,2].近年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新辅助治疗,包括术前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
期刊
纵观中国结直肠外科的发展历程,其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基本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一致.上世纪90年代始,国内结直肠外科陆续成立,结直肠癌外科的治疗模式在少数大型医院日趋标准化、规范化,使结直肠肿瘤患者能够获得更专业的治疗和更好的疗效.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结直肠癌外科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地域不平衡性.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有限的医疗资源,通过对直肠癌临床研究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加以思考,现就如何缩小与国外在相关领
期刊
目的 探讨PET-CT对结直肠癌病灶检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23例结直肠癌的PET-CT和肠镜检查、手术及病理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为PET-CT首先检出结直肠癌.其PET-CT表现:CT表现为结直肠的局限性肿块、肠壁增厚或结节.PET表现为结节状或团块状局限性浓聚灶,标准摄取值(SUVmax)为11.7±9.5;延迟采集SUVmax为14.8
患者 女性,23岁,发现肛旁肿物2年余于2006年10月9日入院.2年前无意间发现肛旁有一肿物,约花生米大小,无痛、无溢液,后该肿物逐渐增至拳头大小.检查:见肛门左旁一宽蒂肿物约10 cm×6 cm×5 cm,外裹皮肤,皮色不红,无破溃,皮下静脉迂曲,皮温不高,触及肿物质软,实性感,触痛(-),波动感(-).见图1.肿物彩超示肛旁实性占位,血运丰富。
期刊
目前肿瘤的临床治疗指标通常采用肿瘤细胞消除的多少,即瘤体缩小的程度,但这种衡量指标不适于数目极少的肿瘤十细胞.相对于数目占绝大多数却不能繁衍的其他肿瘤细胞而言,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因此将抗肿瘤药物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方案,会极大改变目前肿瘤治疗策略,为彻底根治肿瘤带来希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