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里的饺子”怎么“倒”

来源 :中国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u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学生抱怨:“习作难,一写习作就心烦。”习作到底难在何处?根据笔者的观察,小学生升入高年级后,写作上最大的困难不是“无米下锅”,而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明明“肚里”有“货”,为什么“倒”不出呢?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四方面原因:
  1.没有“倒”的冲动。
  学生虽然“肚里”有“货”,但习作要求没有跟他们的胸中积蓄相匹配,产生不了表达的欲望,没有倾吐的内驱力,只能“憋”在肚子里。
  2.束缚多,“倒”不出。
  习作是学生心灵的产物,但教师指导时的条条框框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孩子的心灵,反而堵住了“倒”的源流。
  3.“倒”的时机不恰当。
  想“倒”时,没有及时“倒”,习作时,反而“倒”不出了。
  4.不知怎么“倒”。
  学生积蓄的素材往往是比较零散、粗糙的,要把“胸中之竹”变成“笔下之竹”,确实存在不少困难,学生常处于“口欲言而未能”之状,不知怎么“倒”。
  可见,怎样让学生把胸中积蓄变成笔下文章,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1 对接生活,诱发“倒”的冲动
  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两次给父母写信,第一次是课堂上的习作,第二次是家长会时交给父母阅读的,两次习作的时间相差不到半个月,效果却截然不同。相对于第一次来说,第二次的内容丰富多了,情感真挚,语言也较鲜活,看得出,孩子们显得很轻松,仿佛就和父母面对面交流。学生反映说,课堂上的习作是交给老师批阅的,是一项作业,是为了得高分,限制的东西多了,因而放不开手脚;第二次嘛,就像跟父母说话一样,没什么顾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有话可说了。
  可见,“为什么写”和“写给谁看”是影响学生表达的两大因素,只有让习作真正实现表达自我和与人交流的目的,才能诱发表达的冲动。为此,我决定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突破:
  首先,精心营造真实的“交际场”,将习作从师生间单向交流的狭小空间,引向更为多元、广阔的交流天地。每次习作都明确要求学生,写作时必须在心中确定相应的读者,为习作找到真实的交流对象,写完后先交给他们阅读,相互沟通,彼此交流看法,再交给老师批阅。写作时,学生心中有了明晰的倾诉对象,习作就不仅仅是一项作业了,更是一种表达自我、与人交流的有效方式。作者和读者间形成了一种“场”效应,学生有了生命“在场”的感觉,就能很快进入角色,表达的冲动油然而生。“奉命而作”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改变,写作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就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第二,坚持“两条腿”走路,让生活习作和教材习作有机交融。
  一方面,要让学生多写生活习作、实用习作和自由习作。所以,教师应全身心融入学生生活,时刻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以及焦点等问题,随时拨动他们心灵深处的表达“琴弦”,引领其奏出动听的音符。例如,同学间闹矛盾了,心里堵得慌,互写书信就能帮他们解开心结;学校要举行篮球比赛了,孩子们情绪高涨,就不妨让他们把自己的好想法、金点子写下来,为班级出出力;一段时间,水气球成了学生的新宠,玩的花样不断翻新,教师便在班上举行“水气球玩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把各自发明的玩法写下来,学生都激情涌动,欲罢不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写作,随时向老师或家长等表达自己的真实诉求……这些形式,均能引发学生的表达冲动。写作一旦转化成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就会成为他们当下生活的自然表露。
  另一方面,对教材中的习作,教师也应巧妙地将其与学生的当下生活进行“链接”。如,人教版十二册有三个单元安排了跟毕业话题有关的习作。临近毕业,学生写毕业赠言的兴致很浓,教师便可以此为切入点,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跟毕业主题有关的活动,如郊游、联欢晚会、“毕业畅想”主题班会以及“毕业生风采展示”等,学生沉浸在浓郁的毕业氛围中,自然情动辞发,无论是教材中的习作,还是其他跟毕业主题相关的习作,都完成得较好,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没有学生会认为这是一种写作负担。
  2 舒放心灵,疏通“倒”的路径
  笔者曾对“我的愿望”这一话题的习作进行过调查,翻阅了历届学生的同题习作,发现学生的思维大都跳不出窠臼,写想当科学家、作家、警察和教师的达80%,习作内容几乎如出一辙,无非是写某个愿望产生的原因以及准备付出的努力,仿佛从一个公式里“套”出来的,看不出学生的真情流露。
  学生心中的愿望本该是五彩缤纷的,为什么呈现在笔下的却那样苍白生硬,没有丝毫灵气呢?学生反映说,愿望吗,总是要美好而远大的,许多优秀习作不都是这么写的吗,可这些内容又不熟悉,只好模仿了。
  看来,正是这“远大”二字禁锢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放不开手脚。由于这些远大的愿望远离学生实际,学生缺乏相应的体验,只好“套”范文了。那么,这“远大”二字是谁强加给学生的呢?其实主要是教师指导时有意无意中“渗透”给学生的,当然也有优秀习作的影响和学生的思维定势所然。
  因此,习作指导时,教师不要过多地往学生心灵上增加什么,而是尽量为心灵“去蔽”,少做“加法”,多做“减法”, 不束缚,多疏导,让学生在“无蔽”的状态下自如地写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阅读了特级教师闫学的《愿望》的习作教学实录,茅塞顿开。闫老师教学的成功之处正是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疏导,为学生的心灵减了负。我决定借鉴其中的一些做法,习作指导前也为学生介绍了“卤蛋”的几个率真的愿望,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情感共鸣,生活体验被激活了,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大有不吐不快之意。我顺势引导:愿望不一定要多么远大和崇高,只要把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写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事实证明,这次借鉴是成功的,学生习作大都有感而发。有的希望时间永远定格在春节那段日子,他才能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有的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能重新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因为他的名字跟“蟑螂”的音相近,令他苦恼万分;有的说最盼望拥有隐私权,希望妈妈不要总在客人面前抖落他的“丑事”,不要总翻他的书包,总偷看他的日记……一篇篇习作散发着生命的体温,洋溢着灵动的个性。   这些多彩的愿望原本就存在学生心中,为什么以前“倒”不出,现在却这么自如地“流”出来了?主要是“卤蛋”的故事,激活了学生的内心储备,教师恰当的疏导,也为学生的心理减了压。心灵舒展了,习作路径必然通畅,文思就如泉水一样汩汩流淌。
  3 打通读写,渗透“倒”的方法
  学生完成习作一般需要经历两个“转化”:第一是由模糊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第二是由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要实现这两个“转化”,关键就要“打通读写”,在阅读中感悟表达方法。否则,虽有表达欲望,但限于驾驭文字的能力,难以意到笔随,还是“倒”不出。
  例如,小学生写人习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心中有人、笔下无人”。按理,学生在教材中已接触了大量的写人佳作,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一现象呢?下面的例子,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有段时间,学生迷上了杨红樱的校园系列小说,《淘气包马小跳》《五三班的坏小子》《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等小说在学生手中快乐地传递。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也模仿作家的笔法,写写班里的“坏小子”、“乖乖女”、“假小子”或“班里风云人物”呢?没想到,学生颇感兴趣,“肥猫”、“兔巴哥”、“豆芽儿”“小魔女”等形象纷纷呈现于学生笔下,文章充满了童趣,还颇有杨红樱的笔法。“心中有人,笔下无人”的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变。
  为什么一直困扰学生的问题,突然间有了较大突破呢?关键是找准了读写的结合点。杨红樱的小说贴近学生生活,内容浅显,语言风趣幽默,很适合学生的阅读口味,学生也易于模仿。可见,要让学生会“倒”,关键是帮助学生在读写间找到“连接点”,在读中感悟写作规律,习得表达方法。
  以苏教版十二册课文为例,同样是写人的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重点应引导学生感悟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而《理想的风筝》,则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而《莫泊桑拜师》的读写关注点则应放在通过对话展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写作方法上。教学时若找准了读写结合点,就能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脚手架”,引导学生依“点”进行仿写、练笔,在读写的交汇中参悟表达方法,日积月累,就能逐渐内化。
  课外阅读也一样,教师可做个阅读先行者,为学生精心挑选读物,并通过 “师生共读”等活动,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怎么写”的问题多留个心眼,让“读”与“写”相互交融,彼此打通,最终实现“情动”而“辞发”。
其他文献
常言道:学生是一艘轮船,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能否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教师起到导航的关键作用。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弱势”群体即学困生成为学海搁浅之舟。他们更需要老师们特别地引导和关爱,照亮和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所谓的“学困生”,过去又称“差生”,“后进生”。对于“学困生”的界定,专家学者们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极其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交互式电子白板 “课件+板书批注”的设计理念,点明白板的应用在学科教学深度整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从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保障措施、取得实效和几点反思三个方面进行细致阐述。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育创新  交互式白板是从2004以来在国内小学开始试验推广的,应用以来得到了试验学校教师的积极肯定和广泛认可。官方权威资料表明,白板的应用在学科教学深度整
期刊
情感教育是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就语文情感教育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充分利用情感教育设计多变的课题  教育教学中依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的情境,选择恰当的课型,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情感教育的动力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小学课文第四册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数星星的孩子》一课
期刊
教学目标:  1 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
期刊
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迅速之势在顺利推进。自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自然,新课标下的作业设计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作为教师,本着巩固知识、形成发展个性能力,体现个性差异,挖掘自身潜能,重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在作业设计上突出了“四性”。  1 注重层次性  新课标下的作业设计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
期刊
【摘要】 瑶族地区的辍学率居高不下,他们为什么不读书?带着深深的疑惑,我走访了近年来已经辍学或曾经辍学后来又复学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发现瑶族群众封闭的生活习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造成瑶族学生辍学的根源。  【关键词】辍学 调查 原因分析  1 辍学调查  瑶族学生的辍学率为什么那么高呢?他们为什么不读书呢?作为一名奋战在基础教育战线23年的教育工作者,为了深入地了解我镇瑶族学生辍学的真正原因,带着深
期刊
高三历史复习课,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轮是基础过关,第二轮是专题复习,第三轮是综合复习阶段。而高三历史的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高三历史课复习,实现由点到线到面,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呢?笔者探索第一轮的复习方法,即是以专题为主干,构建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系统,然后根据主干的每个知识点逐一展开,把基础知识、知识升华、能力培养连成一线,联系古今中外构成一个面,再借鉴历史,总结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小学生感到学习语文不枯燥,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对于陈旧语文教学老师平铺直叙的死板教学,教学效果不佳状态给我启发是,要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一句俗语“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就体现了教学要“活”。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必须努力让小学语文教
期刊
【摘要】近两年,我校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展“20+20”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旨在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要求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自己学,实现学生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本教学叙事主要围绕“20+20“教学模式,谈谈在化学复习课中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提高备考实效。  【关键词】 “20+20
期刊
【摘要】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活动生活化、把幼儿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幼儿在操作性活动感受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关键词】操作 兴趣 氛围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