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嵇燧画郭子仪夜行图》,为民国初年绢本设色画卷。画心纵123厘米、横68厘米。作者嵇燧,清末民初扬州人。工人物画,钤印多为云孙,也有题识江都云孙嵇燧,此画幅左上部有题字:“郭子仪七夕夜行,仰见空际赤光耕车,绣幄中有一美人,仪扦(抨)祝,女笑曰:大富贵,亦寿考,仪廷上将镇抚使钧正,云孙嵇燧写于五羊。”钤印阳文嵇燧之章,联系题跋看画面,描述的是中唐名将郭子仪,七夕之夜骑一匹白色骏马行进在山路间,忽见夜空祥云之中现出一乘华盖束帐的车辇,一位仙女坐于红纱幔帐的车辂之内,四位婢女环侍左右,飘逸秀美。郭子仪连忙下马,躬身向仙女拱手祝告。仙女身体微倾,面带微笑对郭子仪说,你此生必定大富大贵,亦得长寿。整个画面生动传神,线条流畅,设色淡雅。
“仪廷上将镇抚使”,应为清末民初的李鸿祥。李鸿祥字仪廷,云南玉溪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与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有师生之谊,1911年随蔡锷起义参加辛亥革命,历任师长、民政长,1915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之役,策动广东独立并任粤军讨袁军军长。此画应为李鸿祥驻军广州时嵇燧为其所画,寓意深刻,似乎有借郭子仪的传奇勉励李鸿祥建立不世功勋之意。
此画原装裱形式为一色绫,立轴。经过对画轴现状分析发现,画面有油渍,画心划痕断裂处甚多,画面绢丝质地老化酥脆,破碎严重,画意也有部分缺失,墨色部分脱落,断裂处边口翘起等。只有经过对此画破损程度的分析,才能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修复工作。
修复工序及具体修复方法
修复和装潢古代书画作品时,通常要根据作品的破损程度制定修复方案,然后再经过解体、清洗、揭褙、托纸、修补、接笔、全色、镶料、覆背、砑装等工艺环节,使古代书画作品“起死回生”,延长书画的寿命,同时使原有的艺术效果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再现。针对《嵇燧画郭子仪夜行图》的破损状况,以及造成画意损伤的原因进行的分析、研究,适于采取修复古旧书画的传统技术,进行重新修复。
除尘、清洗画意
书画的清洗一般是采用活水去污法,操作时将洗案斜置,由画的上方施水,用排笔擀压画面,通过水的流动带走污渍,直至洁净。洗画时,去除污迹和霉迹不能用开水淋洗,只能用温水清洗画面。古旧书画清洗时一般选用60℃左右的温水,在对画面进行清洗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水温和清洗次数控制清洗的程度。温水淋洗到画心表面后,水会变成黄褐色的液体,这是由于温水溶解了画心上作为污染物存在的有色集团,当黄褐色的液体变浅后,清洗工作基本结束。由于《嵇燧画郭子仪夜行图》残损折裂较重,为了防止破损的绢丝错位、扩大原画的损伤,于是采用空淋、吸附方案。持水排笔不直接接触到画心,而是悬腕淋水,再用干净的毛巾将画心中的水份吸走。经过反复淋洗吸附,污浊大部分就会洗去。这一步骤很重要的是淋水量不宜过多,以免破损碎片被冲走。
揭取褙纸和托纸
清洗画面后,接下来就是揭取画面背后的托纸和褙纸了。因为此画为绢本而且是稀薄绢,为防止在揭去托纸、褙纸时造成绢丝扭曲、错位,导致画面变形,因此仍采用了传统的水油纸吸附法。我们在揭取褙纸、托纸之前对画面进行加固,用淀粉糨糊做粘合剂,加入适当比例的水,调成粘稠度适当的浆水,用排笔均匀地刷在水油纸上,并用棕刷将之刷在画面上,这样水油纸与绢面就粘贴在一起了。用浆时要强调厚薄得宜,浆性要看画心吸水程度和厚薄而定,浆水过厚,会在揭掉水油纸后出浆不利;过薄,则画心上丝缕容易走动,起不到加固画心的作用。另外,天气干湿程度,也影响浆水调制比例。为避免水油纸在画心翻身时粘在案台上,需要在水油纸上刷一层薄浆水,并加贴一层宣纸作为加固层,然后,将画心连同水油纸一起抬起翻身,画面朝下,纸面朝上。这时再用棕刷将背面刷子,即在揭去命纸之前,先用较薄的水油纸贴于画心正面,以棕刷轻排紧密,再于水油纸上加附宣纸作为保护层,这样既可固定画面,有利画面翻身,又可降低出现意外的机率。
然后就可以慢慢地揭去旧的褙纸和托纸。揭取工序是书画修复的灵魂,如果方法把握不好,稍有疏忽,画面就会揭得厚薄不均,损伤画面。其中又以托纸对书画的影响最大,因其直接关系书画命运,故又称命纸。揭画心工作是整个修复工序中的关键环节,决定了修复的成败。此画绢本画心由于用浆的稀稠不一样,浆糊稠的部位不好揭。我们采用的是将毛巾盖在上面多闷一会儿,将浆糊闷透、变软再揭,这样就保证不会伤及画心。遇到个别地方揭取困难时,就用手指肚在托纸上搓,将托纸搓成极小的细条。搓时要十分小心谨慎,掌握好手指的触觉力度。书画的揭取工序,既要做到揭得干干净净,又不能使画心受到丝毫损伤,这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同时还要有一份对文物修复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拼对与修补
揭去托纸后,只剩下画心的那一层了,这时画面破洞就会一览无余的呈现在眼前。修补绢本画心的破洞常用细补法,其方法是寻找相似补料,剪成比破损的洞口稍大一些的小片,用毛笔蘸浆涂在刮好的洞口上,然后对准画心的经纬粘贴,上面再涂一层薄浆加固。待干后沿着破损的原有洞口边缘,用锋利的小马蹄刀在四周刮出斜坡,以防止接口处过厚。
这个步骤的关键环节是补绢的经纬要与原画一致,用颜色水加染补绢,宁浅勿深。在补绢上修复原画意、印章,忌讳更换原补条。古书画的修复,无论纸质画心还是绢质画心,糟裂的地方都需通过加贴折条予以加固,否则重新装裱的书画虽经覆背砑装,依然会折痕累累、断纹如故。绢质画心的纸托法中,“折条”由两层构成,不仅要求茬口的拼对严整合缝,折条也需分两次贴补。托裱画心前以绢质折条加固,所贴绢条除绢丝的粗细必须与画心一致外,纹理也必须相当,该书画在20倍放大镜下观察,其画心用绢属稀薄绢,为大多早期古书画所用的生绢或生捶绢,该绢丝为双经双纬的“双丝绢”,据记载“双丝绢”常见于宋、元两个时期,并且清以前古画都用生绢。此绢为热汤烫后,半熟人粉捶似银板,未用胶凡。
画心的托覆,命纸的颜色很重要。经验是,染命纸要比原件画心颜色浅两色。在托心时上浆要注意浆糊的厚薄程度。厚了画心易发硬,薄了则粘连不结实。托好画心后,将水油纸去掉,将画心前后排实,使水分充分渗透到水油纸内,这样就可以按顺序一张张揭掉,粘掉在水油纸上的要用小毛笔沾清水还原。画心托好后,在半干时除去画心上翻水油纸的浆糊,叫做“出浆”,还可以利用出浆粘掉画心的污迹。为了保证折口的坚固,绢质折条贴完后,还需在托完画心后从托纸的后面用纸折条对折口进行第二次加固。
接笔、全色
对画意缺失处接笔可说是修复画心的点睛之作,关系到能否让此画恢复原貌,这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还要掌握色彩旧气的呈现技巧。一般是以作品本身所体现的风格、气韵和绘画技巧作为接笔的依据。此画中的人物、鞍马线条流畅,用色明快,画风清秀淡雅。 掌握了画家运笔风格后,再进行接笔全色,做到胸有成竹。在接笔的工作进行前还要上胶矾水,这是为全色打基础的一道工序,胶矾由白矾和明胶加水勾兑而成,刷于画心纸的后面。残损书画的修复,揭去旧裱后,残损处必须经过隐补、全色等工序。由于补口和托纸一般都是生纸,无论接笔还是全色,容易将墨色或颜色晕开,因此需要在画心背面刷胶矾水,否则不但触笔即洇,还会由于笔尖处的颜色下沉形成深点儿,破坏接笔效果或使全色部位无法形成均匀控制。另外胶矾水的配制也很有讲究。胶与矾各有功用,矾有阻洇止散之力,胶有固色防花之功,但二者的勾兑比例需严格掌握。胶多发滑,矾多泛白,太稠则涩,太稀渗漏。因此,胶矾水的调制比例是否合适,不仅决定补口接笔、全色的成败,而且直接影响书画本身的修复质量,故有“因画”“因时”“因人”之论。“因画”,是指每件书画作品所用材料性质不同,吸收渗透的程度也有异;“因时”,是指胶矾水的调制受季节影响很大,因而有“矾法,春秋胶矾停,夏月胶多矾少,冬天矾多胶少”的经验之言;“因人”,是指操作者的经验而论。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曾重点强调过经验的重要:“矾如数而胶不足,则墨痕水溢如暴,纸胶如数而矾不足,则墨痕上覆之便脱。胶不足者易以风而量加之,矾不足者难以辨。”因而,对胶矾水的掌握是否娴熟、得当,对于全色质量至关重要,调胶凡水一般是胶1克,加热水60毫升调匀,矾1克加冷水7毫升,等胶水冷却后,两种溶液调和,即可成为比例适中的胶矾水。上过胶矾水后,再用棕刷衬水油纸轻轻刷排,使溶剂充分渗透进画面,待贴平凉干后,即可“全色”、“接笔”了。
全色关键是要保持画面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要做得浑然一体,一在深浅新旧程度的把握,二在色调明暗协调,三在线条等绘画技巧的控制。此画质地为绢本,使用的主要颜料是赭石、朱砂、朱瞟、石青、石绿、砚墨,全颜色即需通过描绘、着色的方法对修补处,根据画意进行补笔、补色。通过全色工序,掩盖修复的痕迹,从而提升原画品相。全色要采用“干笔”和“湿笔”相结合的技法,以“点染法”施于裂缝,“以点找面、点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需全补几次,以淡为进,坚持宁浅勿深的原则,层压烘染,每一笔着色都先在备用纸上经反复试涂,力求下笔有据,循序渐进,笔随心悟,防止出现突显的痕迹,避免形成脱离整体的孤立区域,要过渡柔和,这样才能与原件风貌一致。
在修复《嵇燧画郭子仪夜行图》工作中,笔者首先查阅、参考了大量相关的史料文献记载,借以熟悉绘画内容,并进而掌握作者的绘画特点和用色技巧,作为修复工作的基础依据。
在正式修复过程中,抱着科学和严谨的态度,采取中国古旧书画传统修复工艺的方法,根据此幅书画具体伤损状况,制定了周密合理的修复计划,再按计划谨慎操作,用活水空淋法清洗,水油纸吸附法揭取,对破损处补配相近材料,对断裂处逐一修补加固,根据原画风格精心全色,最后重裱成轴。经历多道工序,再加之古朴风雅的装潢风格。这幅《嵇燧画郭子仪夜行图》又重新焕发出昔日的艺术魅力。
“仪廷上将镇抚使”,应为清末民初的李鸿祥。李鸿祥字仪廷,云南玉溪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与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有师生之谊,1911年随蔡锷起义参加辛亥革命,历任师长、民政长,1915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之役,策动广东独立并任粤军讨袁军军长。此画应为李鸿祥驻军广州时嵇燧为其所画,寓意深刻,似乎有借郭子仪的传奇勉励李鸿祥建立不世功勋之意。
此画原装裱形式为一色绫,立轴。经过对画轴现状分析发现,画面有油渍,画心划痕断裂处甚多,画面绢丝质地老化酥脆,破碎严重,画意也有部分缺失,墨色部分脱落,断裂处边口翘起等。只有经过对此画破损程度的分析,才能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修复工作。
修复工序及具体修复方法
修复和装潢古代书画作品时,通常要根据作品的破损程度制定修复方案,然后再经过解体、清洗、揭褙、托纸、修补、接笔、全色、镶料、覆背、砑装等工艺环节,使古代书画作品“起死回生”,延长书画的寿命,同时使原有的艺术效果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再现。针对《嵇燧画郭子仪夜行图》的破损状况,以及造成画意损伤的原因进行的分析、研究,适于采取修复古旧书画的传统技术,进行重新修复。
除尘、清洗画意
书画的清洗一般是采用活水去污法,操作时将洗案斜置,由画的上方施水,用排笔擀压画面,通过水的流动带走污渍,直至洁净。洗画时,去除污迹和霉迹不能用开水淋洗,只能用温水清洗画面。古旧书画清洗时一般选用60℃左右的温水,在对画面进行清洗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水温和清洗次数控制清洗的程度。温水淋洗到画心表面后,水会变成黄褐色的液体,这是由于温水溶解了画心上作为污染物存在的有色集团,当黄褐色的液体变浅后,清洗工作基本结束。由于《嵇燧画郭子仪夜行图》残损折裂较重,为了防止破损的绢丝错位、扩大原画的损伤,于是采用空淋、吸附方案。持水排笔不直接接触到画心,而是悬腕淋水,再用干净的毛巾将画心中的水份吸走。经过反复淋洗吸附,污浊大部分就会洗去。这一步骤很重要的是淋水量不宜过多,以免破损碎片被冲走。
揭取褙纸和托纸
清洗画面后,接下来就是揭取画面背后的托纸和褙纸了。因为此画为绢本而且是稀薄绢,为防止在揭去托纸、褙纸时造成绢丝扭曲、错位,导致画面变形,因此仍采用了传统的水油纸吸附法。我们在揭取褙纸、托纸之前对画面进行加固,用淀粉糨糊做粘合剂,加入适当比例的水,调成粘稠度适当的浆水,用排笔均匀地刷在水油纸上,并用棕刷将之刷在画面上,这样水油纸与绢面就粘贴在一起了。用浆时要强调厚薄得宜,浆性要看画心吸水程度和厚薄而定,浆水过厚,会在揭掉水油纸后出浆不利;过薄,则画心上丝缕容易走动,起不到加固画心的作用。另外,天气干湿程度,也影响浆水调制比例。为避免水油纸在画心翻身时粘在案台上,需要在水油纸上刷一层薄浆水,并加贴一层宣纸作为加固层,然后,将画心连同水油纸一起抬起翻身,画面朝下,纸面朝上。这时再用棕刷将背面刷子,即在揭去命纸之前,先用较薄的水油纸贴于画心正面,以棕刷轻排紧密,再于水油纸上加附宣纸作为保护层,这样既可固定画面,有利画面翻身,又可降低出现意外的机率。
然后就可以慢慢地揭去旧的褙纸和托纸。揭取工序是书画修复的灵魂,如果方法把握不好,稍有疏忽,画面就会揭得厚薄不均,损伤画面。其中又以托纸对书画的影响最大,因其直接关系书画命运,故又称命纸。揭画心工作是整个修复工序中的关键环节,决定了修复的成败。此画绢本画心由于用浆的稀稠不一样,浆糊稠的部位不好揭。我们采用的是将毛巾盖在上面多闷一会儿,将浆糊闷透、变软再揭,这样就保证不会伤及画心。遇到个别地方揭取困难时,就用手指肚在托纸上搓,将托纸搓成极小的细条。搓时要十分小心谨慎,掌握好手指的触觉力度。书画的揭取工序,既要做到揭得干干净净,又不能使画心受到丝毫损伤,这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同时还要有一份对文物修复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拼对与修补
揭去托纸后,只剩下画心的那一层了,这时画面破洞就会一览无余的呈现在眼前。修补绢本画心的破洞常用细补法,其方法是寻找相似补料,剪成比破损的洞口稍大一些的小片,用毛笔蘸浆涂在刮好的洞口上,然后对准画心的经纬粘贴,上面再涂一层薄浆加固。待干后沿着破损的原有洞口边缘,用锋利的小马蹄刀在四周刮出斜坡,以防止接口处过厚。
这个步骤的关键环节是补绢的经纬要与原画一致,用颜色水加染补绢,宁浅勿深。在补绢上修复原画意、印章,忌讳更换原补条。古书画的修复,无论纸质画心还是绢质画心,糟裂的地方都需通过加贴折条予以加固,否则重新装裱的书画虽经覆背砑装,依然会折痕累累、断纹如故。绢质画心的纸托法中,“折条”由两层构成,不仅要求茬口的拼对严整合缝,折条也需分两次贴补。托裱画心前以绢质折条加固,所贴绢条除绢丝的粗细必须与画心一致外,纹理也必须相当,该书画在20倍放大镜下观察,其画心用绢属稀薄绢,为大多早期古书画所用的生绢或生捶绢,该绢丝为双经双纬的“双丝绢”,据记载“双丝绢”常见于宋、元两个时期,并且清以前古画都用生绢。此绢为热汤烫后,半熟人粉捶似银板,未用胶凡。
画心的托覆,命纸的颜色很重要。经验是,染命纸要比原件画心颜色浅两色。在托心时上浆要注意浆糊的厚薄程度。厚了画心易发硬,薄了则粘连不结实。托好画心后,将水油纸去掉,将画心前后排实,使水分充分渗透到水油纸内,这样就可以按顺序一张张揭掉,粘掉在水油纸上的要用小毛笔沾清水还原。画心托好后,在半干时除去画心上翻水油纸的浆糊,叫做“出浆”,还可以利用出浆粘掉画心的污迹。为了保证折口的坚固,绢质折条贴完后,还需在托完画心后从托纸的后面用纸折条对折口进行第二次加固。
接笔、全色
对画意缺失处接笔可说是修复画心的点睛之作,关系到能否让此画恢复原貌,这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还要掌握色彩旧气的呈现技巧。一般是以作品本身所体现的风格、气韵和绘画技巧作为接笔的依据。此画中的人物、鞍马线条流畅,用色明快,画风清秀淡雅。 掌握了画家运笔风格后,再进行接笔全色,做到胸有成竹。在接笔的工作进行前还要上胶矾水,这是为全色打基础的一道工序,胶矾由白矾和明胶加水勾兑而成,刷于画心纸的后面。残损书画的修复,揭去旧裱后,残损处必须经过隐补、全色等工序。由于补口和托纸一般都是生纸,无论接笔还是全色,容易将墨色或颜色晕开,因此需要在画心背面刷胶矾水,否则不但触笔即洇,还会由于笔尖处的颜色下沉形成深点儿,破坏接笔效果或使全色部位无法形成均匀控制。另外胶矾水的配制也很有讲究。胶与矾各有功用,矾有阻洇止散之力,胶有固色防花之功,但二者的勾兑比例需严格掌握。胶多发滑,矾多泛白,太稠则涩,太稀渗漏。因此,胶矾水的调制比例是否合适,不仅决定补口接笔、全色的成败,而且直接影响书画本身的修复质量,故有“因画”“因时”“因人”之论。“因画”,是指每件书画作品所用材料性质不同,吸收渗透的程度也有异;“因时”,是指胶矾水的调制受季节影响很大,因而有“矾法,春秋胶矾停,夏月胶多矾少,冬天矾多胶少”的经验之言;“因人”,是指操作者的经验而论。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曾重点强调过经验的重要:“矾如数而胶不足,则墨痕水溢如暴,纸胶如数而矾不足,则墨痕上覆之便脱。胶不足者易以风而量加之,矾不足者难以辨。”因而,对胶矾水的掌握是否娴熟、得当,对于全色质量至关重要,调胶凡水一般是胶1克,加热水60毫升调匀,矾1克加冷水7毫升,等胶水冷却后,两种溶液调和,即可成为比例适中的胶矾水。上过胶矾水后,再用棕刷衬水油纸轻轻刷排,使溶剂充分渗透进画面,待贴平凉干后,即可“全色”、“接笔”了。
全色关键是要保持画面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要做得浑然一体,一在深浅新旧程度的把握,二在色调明暗协调,三在线条等绘画技巧的控制。此画质地为绢本,使用的主要颜料是赭石、朱砂、朱瞟、石青、石绿、砚墨,全颜色即需通过描绘、着色的方法对修补处,根据画意进行补笔、补色。通过全色工序,掩盖修复的痕迹,从而提升原画品相。全色要采用“干笔”和“湿笔”相结合的技法,以“点染法”施于裂缝,“以点找面、点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需全补几次,以淡为进,坚持宁浅勿深的原则,层压烘染,每一笔着色都先在备用纸上经反复试涂,力求下笔有据,循序渐进,笔随心悟,防止出现突显的痕迹,避免形成脱离整体的孤立区域,要过渡柔和,这样才能与原件风貌一致。
在修复《嵇燧画郭子仪夜行图》工作中,笔者首先查阅、参考了大量相关的史料文献记载,借以熟悉绘画内容,并进而掌握作者的绘画特点和用色技巧,作为修复工作的基础依据。
在正式修复过程中,抱着科学和严谨的态度,采取中国古旧书画传统修复工艺的方法,根据此幅书画具体伤损状况,制定了周密合理的修复计划,再按计划谨慎操作,用活水空淋法清洗,水油纸吸附法揭取,对破损处补配相近材料,对断裂处逐一修补加固,根据原画风格精心全色,最后重裱成轴。经历多道工序,再加之古朴风雅的装潢风格。这幅《嵇燧画郭子仪夜行图》又重新焕发出昔日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