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公楼内时常会见到不少人眼睛盯着电脑,他们双手前伸在电脑键盘上,一坐就是好几小时基本不动,而且坐姿不正确。长此以往,这类人群中大多会出现手臂麻木、胳膊酸痛、上肢乏力,甚至于出现肌肉萎缩的症状,很多人以为这是颈椎病或者肩周炎等病症。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顾玉东教授提醒说:手麻不一定是颈椎病,尤其是发生在年轻女性身上的时候,很可能是一种现代文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
IT人马丽的烦恼
32岁的马丽以前是开发区的一位IT技术撰稿人。大约是在2011年1月,她的手腕和脖子开始痛。她一边作理疗、服止痛药,一边硬挺着继续工作。后来,疼痛加剧,连拿笔都很费劲了。经诊断,她得的是胸廓出口综合征,这是由于久坐不动,压迫神经和血管造成的。她不得不病休,由父母轮番照顾。
以前,她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现在只能拿不到500元的补贴。她连最平常的生活起居都难以自理,只能让母亲替她洗脸,为她做饭,帮她刷牙……她说“这是高科技的副产品,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她母亲每天都要用一个H波仪为她治疗受损的软组织。
二、三十岁的年轻科技人员有许多从小就和电脑打交道,现在他们备受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病痛的折磨。有的人病痛非常严重,不得不在事业刚刚起步时就匆匆结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这已成为一个健康问题,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揭开病因之谜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分为神经受压和血管受压两类,神经受压的症状较为多见,也有神经和血管同时受压。
早在1984年,顾玉东院士就在合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手外科学术会议上,报告了年轻女性因体力活动减少而诱发的手麻、肌萎等胸廓出口综合征症状,并提出“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命名,这是国内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最早研究报告。此后,顾玉东院士及其所领导的专家小组对该病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从而揭开了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因与防治之谜。
胸廓出口综合征可发生于15~60岁的人群,以20~40岁的女性发病率最高,这可能与女性的肌力弱、肩胛带下垂较男性多有关,肩胛带下垂可造成臂丛神经紧张,肋锁间隙狭窄,导致斜角肌痉挛,压迫血管神经束。胸廓出口综合征主要是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受压而表现出来的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手臂麻木、冰凉、容易疲劳或肩手臂或手有钝性疼痛,做上肢超过头部的活动时困难等。
祸根在臂丛下干受压
胸廓出口上界为锁骨,下界为第一肋骨,前方为肋锁韧带,后方为中斜角肌。臂丛血管神经经肋锁间隙到达腋窝三角底部,任何可使胸廓出口通道狭窄的原因都会导致神经血管压迫而产生症状。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臂丛神经下干受压。
顾玉东院士解释说,由于女性20岁后,肩部肌肉缺少锻炼,上肢呈下垂位。当人体脊柱位置不变时,上肢下垂,便造成从脊椎孔穿出的神经根也下垂。原来在第一肋上面通过的臂丛神经下干变成要从第一肋下面爬坡式横跨第一肋,从而造成臂丛下干受压。
臂丛下干主要组成上肢的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正中神经主要支配屈腕屈指肌群、大鱼际肌群及1~3指的感觉。尺神经主要支配前臂内侧屈腕屈指肌群、小鱼际肌群及手内部肌群及4~5指的感觉,由于尺神经主要支配手内部肌群(共19块中的16块半),因此与手的精细动作密切相关。
顾玉东院士表示,如果遇到无明显诱因的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同时受损(1~5指均麻木、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均萎缩),则应考虑为臂丛神经下干受压。为了证实神经根在该处受压,除了作肌电生理检查、超声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外,最简单的检查方法是检查患者前臂内侧的皮肤感觉有无异常,一旦异常则可确诊。
最痛时手术效果最好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因人体解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血管神经受压后综合征。对于该病的治疗则应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而定。
顾玉东院士指出,病情轻、麻痛间隙发作、无肌萎及运动障碍、病程短在3个月内应进行保守治疗,进行肩部肌肉的锻炼,如打羽毛球、乒乓球、上肢体操等;服B族维生素及进行康复治疗。病情重、出现肌萎、影响手部功能,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包括切除骨性及软组织索带,必要时可作功能重建术。
统计资料显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手术优良率约为70%~80%,虽然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但约40%的患者术后还需要不同程度地做一些辅助治疗,如理疗、局部封闭等。术后几乎每个患者都立即感到患肢轻松舒适,肌力增大,感觉灵敏,但3~4天后症状又重新出现,甚至较术前为重,而3~4周后症状又逐渐消失。手术时机应选择在患者症状最为严重、最难以忍受的时期,此时手术效果最好。
自我保健预防发病
预防胸廓出口综合征,自我保健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平时应养成良好的坐势,不论工作或休息,都应该注意手和手腕的姿势,要尽量保持手腕伸直,不要弯曲,但也不要过度伸展。不良姿势的改善可使肋锁间隙扩大及臂丛神经松弛。
职业人群应尽量将工作环境搞得舒适些,使上肢关节不要过分用力;伏案工作人员应把椅子调整到最舒适的高度,坐下时双脚正好能平放在地面。
顾玉东院士提醒说,最关键的是白领女性应保持肩关节的活动量,每天打半小时的羽毛球或乒乓球等是最好的预防措施。每天大部分时间以电脑为伴的职业人群,一定要控制每天使用鼠标的时间,注意更换不同的手姿,应让屏幕处于视线水平或稍低,文件应放在文件夹上,必要时可用手腕托架。头部不要前倾,上身挺直,不要低头。每隔0.5~1小时,应该站起来休息一下,甩甩手、按摩和伸手指,做一做握拳和放松动作,使手部的各关节都能得到放松。一旦出现了手麻、手痛等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有关症状,一定要找手外科专科医师诊治,以免耽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IT人马丽的烦恼
32岁的马丽以前是开发区的一位IT技术撰稿人。大约是在2011年1月,她的手腕和脖子开始痛。她一边作理疗、服止痛药,一边硬挺着继续工作。后来,疼痛加剧,连拿笔都很费劲了。经诊断,她得的是胸廓出口综合征,这是由于久坐不动,压迫神经和血管造成的。她不得不病休,由父母轮番照顾。
以前,她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现在只能拿不到500元的补贴。她连最平常的生活起居都难以自理,只能让母亲替她洗脸,为她做饭,帮她刷牙……她说“这是高科技的副产品,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她母亲每天都要用一个H波仪为她治疗受损的软组织。
二、三十岁的年轻科技人员有许多从小就和电脑打交道,现在他们备受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病痛的折磨。有的人病痛非常严重,不得不在事业刚刚起步时就匆匆结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这已成为一个健康问题,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揭开病因之谜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分为神经受压和血管受压两类,神经受压的症状较为多见,也有神经和血管同时受压。
早在1984年,顾玉东院士就在合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手外科学术会议上,报告了年轻女性因体力活动减少而诱发的手麻、肌萎等胸廓出口综合征症状,并提出“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命名,这是国内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最早研究报告。此后,顾玉东院士及其所领导的专家小组对该病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从而揭开了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因与防治之谜。
胸廓出口综合征可发生于15~60岁的人群,以20~40岁的女性发病率最高,这可能与女性的肌力弱、肩胛带下垂较男性多有关,肩胛带下垂可造成臂丛神经紧张,肋锁间隙狭窄,导致斜角肌痉挛,压迫血管神经束。胸廓出口综合征主要是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受压而表现出来的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手臂麻木、冰凉、容易疲劳或肩手臂或手有钝性疼痛,做上肢超过头部的活动时困难等。
祸根在臂丛下干受压
胸廓出口上界为锁骨,下界为第一肋骨,前方为肋锁韧带,后方为中斜角肌。臂丛血管神经经肋锁间隙到达腋窝三角底部,任何可使胸廓出口通道狭窄的原因都会导致神经血管压迫而产生症状。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臂丛神经下干受压。
顾玉东院士解释说,由于女性20岁后,肩部肌肉缺少锻炼,上肢呈下垂位。当人体脊柱位置不变时,上肢下垂,便造成从脊椎孔穿出的神经根也下垂。原来在第一肋上面通过的臂丛神经下干变成要从第一肋下面爬坡式横跨第一肋,从而造成臂丛下干受压。
臂丛下干主要组成上肢的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正中神经主要支配屈腕屈指肌群、大鱼际肌群及1~3指的感觉。尺神经主要支配前臂内侧屈腕屈指肌群、小鱼际肌群及手内部肌群及4~5指的感觉,由于尺神经主要支配手内部肌群(共19块中的16块半),因此与手的精细动作密切相关。
顾玉东院士表示,如果遇到无明显诱因的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同时受损(1~5指均麻木、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均萎缩),则应考虑为臂丛神经下干受压。为了证实神经根在该处受压,除了作肌电生理检查、超声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外,最简单的检查方法是检查患者前臂内侧的皮肤感觉有无异常,一旦异常则可确诊。
最痛时手术效果最好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因人体解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血管神经受压后综合征。对于该病的治疗则应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而定。
顾玉东院士指出,病情轻、麻痛间隙发作、无肌萎及运动障碍、病程短在3个月内应进行保守治疗,进行肩部肌肉的锻炼,如打羽毛球、乒乓球、上肢体操等;服B族维生素及进行康复治疗。病情重、出现肌萎、影响手部功能,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包括切除骨性及软组织索带,必要时可作功能重建术。
统计资料显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手术优良率约为70%~80%,虽然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但约40%的患者术后还需要不同程度地做一些辅助治疗,如理疗、局部封闭等。术后几乎每个患者都立即感到患肢轻松舒适,肌力增大,感觉灵敏,但3~4天后症状又重新出现,甚至较术前为重,而3~4周后症状又逐渐消失。手术时机应选择在患者症状最为严重、最难以忍受的时期,此时手术效果最好。
自我保健预防发病
预防胸廓出口综合征,自我保健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平时应养成良好的坐势,不论工作或休息,都应该注意手和手腕的姿势,要尽量保持手腕伸直,不要弯曲,但也不要过度伸展。不良姿势的改善可使肋锁间隙扩大及臂丛神经松弛。
职业人群应尽量将工作环境搞得舒适些,使上肢关节不要过分用力;伏案工作人员应把椅子调整到最舒适的高度,坐下时双脚正好能平放在地面。
顾玉东院士提醒说,最关键的是白领女性应保持肩关节的活动量,每天打半小时的羽毛球或乒乓球等是最好的预防措施。每天大部分时间以电脑为伴的职业人群,一定要控制每天使用鼠标的时间,注意更换不同的手姿,应让屏幕处于视线水平或稍低,文件应放在文件夹上,必要时可用手腕托架。头部不要前倾,上身挺直,不要低头。每隔0.5~1小时,应该站起来休息一下,甩甩手、按摩和伸手指,做一做握拳和放松动作,使手部的各关节都能得到放松。一旦出现了手麻、手痛等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有关症状,一定要找手外科专科医师诊治,以免耽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