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长东北先导区批准成为吉林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议

来源 :吉林人大工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guiqq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立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是长春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将长春市全面融入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中明确提出,“打造长东北新区和吉林北部工业区,加快建设长吉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成为图们江区域的资源要素集聚高地、产业和科技创新高地、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东北亚总部基地。”
  在2010年4月吉林省《启动长吉一体化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沿长吉轴线启动约100平方公里的先行先试区,在五个方面先行先试。一是在争取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低碳经济示范区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率先开发新能源汽车、绿色照明等低碳产业项目。二是在科技创新体制方面先行先试。扶持发展创新型龙头企业,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建立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交易市场,允许以股权投资等方式扶持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三是在土地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建立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试点,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异地补充制度,在英俊镇、兴隆山镇、卡伦镇、合隆镇率先开展。四是在投融资体制方面先行先试。吸引PE、VC进驻长春,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研究组建长东北投融资公司,争取设立长东北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探索扩大产权交易范畴,创建长东北投资开发集团,鼓励多种形式进行项目融资。五是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先行先试。组建长东北先导区管理委员会,探索在不同行政区划条件下,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
  长东北先导区上升为长吉图和长吉一体化重大发展战略以来,呈现出快速强劲的发展态势。三年间启动了北部新城、科技新城、兴隆新城、卡伦新城、莲花山旅游度假区以及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兴隆山老镇区综合改造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启动了102国道、101道扩建工程、北四环路贯通工程、远达大街延长线工程、惠工路跨东环城路机场大道工程以及安龙泉互通立交桥、远达大街互通式立交桥、北湖大桥等重要道路和交通节点建设;启动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生物产业园、专用车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新兴产业园、农机制造产业园等六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2010年,共有579个项目开工,总投资895.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458个。总投资120亿元的兵装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已经开工,总投资100亿元的中航长春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中节能低碳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中信昊园电子科技总部基地项目等重大项目拟开工建设。
  规划了包括高新北区、经开北区、九台卡伦工业区在内的133.8平方公里的长东北先行先试区,形成了《长东北先行先试总体实施方案》和《长东北先行先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了以申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为重点的开放平台建设试点,以推进英俊镇、兴隆山镇、兰家镇土地挂钩为重点的城乡统筹试点,以设立汽车电子、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九台村镇银行为重点的金融创新试点,以建立统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生产力布局,统一政策,统一先行先试,分团发展、分层推进、分步实施的“五统三分”的运作模式和“1+7”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以申报生物产业园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争取省里专项资金支持的政策支撑体系试点,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重大而系统的工程。通过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将全面贯彻落实长吉图和长吉一体化战略,推进图们江区域和长吉两市合作开发在更高层次上向纵深发展;将着力破解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走出一条全面创新、改革和振兴之路。长东北先导区作为一个以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具有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优势和条件,因此需要得到国家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举全省、全市之力共同推进长东北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面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在长东北先导区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着力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内陆城市扩大开放的新体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模式、加快新区开发建设的新机制,在长吉一体化进程中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率先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长春市、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探索和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为此,我们建议吉林省政府将长东北先导区批准成为吉林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长东北先导区拥有先行先试的权力,获得先行先试的政策,实现先行先试的新突破。
  编辑/陈立忠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