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映日月 光彩照后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l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林则徐》是一部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为了使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光照千秋,有必要按照林则徐的人生履历,创作一部纪实性的传记影视作品,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林则徐》 光辉 人生 历程
  
  由叶元、吕宕编剧,郑君里、岑范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林则徐》,自1959年拍摄公映之日起,就成为一部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许多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就是通过观看这部影片,而深入认识在我国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侵略的伟大壮举——“虎门硝烟”的,感性认识并由衷敬佩主持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
  电影《林则徐》集中表现了晚清名臣林则徐深刻了解鸦片对于国人的巨大危害,并积极主张禁烟。他的上疏打动了道光皇帝,1838年12月31日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经过两个多月的旅程,林则徐于1839年3月10日到达了广州。由于他的禁烟行动,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事情。因此,林则徐受到了当地民众万人空巷般的热烈欢迎。
  林则徐一到总督行辕。便于次日贴出告示,表明本钦差大臣此行所负的是全面禁烟的使命。
  观众注意到:林则徐发布的禁烟命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拍手欢迎。当地民众纷纷团结起来驾船追击走私鸦片的敌艇。面对以颠地为首的鸦片贩子,林则徐义正词严,发出“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坚定誓言。同时,面对英国驻华商务领事义律的百般阻挠,讹诈欺骗,林则徐一再告诫自己“制怒”,并积极采取措施坦然应对。同时,他还想方设法筹集款项以整治岸防军备。
  在林则徐强有力的文攻武备面前,义律的无赖伎俩一再遭到碰壁,他不得不于3月28日交出鸦片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亲自上阵带领大小官员指挥虎门硝烟。只见在巨大的水池子里,鸦片在卤水、生石灰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下迅速沸腾,失去性力的鸦片被涵闸所放出的汹涌激流冲进浩瀚大海-…--面对此情此景,虎门海滩上的广大人民群众无不欢欣雀跃,有良知的外籍人士亦对林则徐的果敢行动表示由衷的敬钦。
  义律看到广东在林则徐的领导下无隙可乘,于是指使英军北上攻打天津。随着英军占领定海直逼天津,道光皇帝在琦善、奕山等投降派的游说下,为了保住一己小朝庭的暂时安稳,不惜将林则徐、邓廷桢等硝烟功臣“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在如此昏聩的皇帝的主政下,清王朝如何能不江河日下?
  林则徐在被贬离穗之时,壮志未酬百感交集。但是,他看到了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的斗争正风起云涌,看到了“民心可用”——影片在他正遭贬谪这一灰暗的基调上,藉此涂抹出一道绚丽的亮色。尤其是电影的最后一句话,堪称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英国侵略者企图用鸦片来麻醉中国,但无数中国人正是因为鸦片而清醒。
  林则徐所主持的“虎门硝烟”是一次捍卫民族主权的破天荒的行动,它不仅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者妄图使鸦片在中国销售合法化的美梦,而且大长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勇气和决心。事实上,170年前林则徐主持的“虎门硝烟”行动,正式拉开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中华民族这只“睡狮”从那一刻开始惊醒,无数仁人志士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的革命斗争中。
  应当说,电影《林则徐》在著名导演郑君里、岑范的精心执导,著名演员赵丹的传神演绎下,成功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叙述与历史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但笔者以为,就该影片所表现的内容来看,从电影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所镌刻的“虎门硝烟”浮雕开始,到道光皇帝命令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办鸦片,再到林则徐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坚决为禁烟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果敢的行动,直至完成虎门硝烟的壮举,林则徐遭贬谪被迫离开广州——电影集中表现了林则徐主持虎门硝烟的全过程,而不是着重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伟大人生历程的描述。因此。若将该影片更名为“虎门硝烟”,似乎更为贴切,将该片命名为“虎门硝烟”,才能算得上是名至实归。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林则徐被称为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作为清朝后期的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在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侵略的斗争中,在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整饬吏治,赈灾抚民,禁绝鸦片,以及在处世为人,教育后代的过程中,均有非同寻常的建树。林则徐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他的人格魅力至今仍在焕发着恒久的光芒,为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所有炎黄子孙所景仰。
  由此看来,1959年版的电影《林则徐》只是截取了林则徐人生事业峰巅上的一个片断。为了全面介绍林则徐的人生道路,为了将林则徐的精神发扬光大,有必要创作一部纪实性的影视作品,以教育海内外的华夏儿女。
  笔者以为,这部名为《林则徐》的长篇纪实性影视作品。似应以林则徐的人生履历为序,包含以下诸多方面内容:
  
  (一)家贫出孝子,早教育英才
  乾隆年间的福州,风调雨顺,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林家祠堂千余年的香火延绵不绝,祠堂两侧字体道劲的对联“上德无声怀远人。大道潜运遂群生”在无声地昭示着后人。祠堂前的大榕树枝叶繁茂,气根密布,呈现出勃勃的生机。1785年8月30日子夜,林则徐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一个贫苦私塾先生的家庭。父亲林宾日以教书授课为业,母亲则以手工针线劳动弥补家庭日常用度的不足。林则徐出生的那天夜里,林宾日梦见有凤凰在飞,由此联想到“天上石麒麟”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因此,他在为儿子取名“则徐”之外,又给宇“少穆”、“石麟”。林则徐的出生,为这个贫苦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和欢欣。
  祠堂里,林宾日在领着幼童们诵读: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下称家。
  与祠堂一墙之隔的林家门前,怀着身孕的林宾日妻边听着这朗朗的诵读声,便做着针线活——无意识的胎教活动已开始注入到林则徐的心田。
  四岁上,林则徐便由父亲抱入私塾,口授“四书五经”。七岁时,林则徐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做文章。
  一日,林宾日开馆的罗家主人为试林则徐的才学,特出一对:鸭母无鞋空洗脚
  林则徐随即对日:鸡公有髻不梳头
  罗氏再对:目啁鼓隆豹
  林则徐则望着对方蓬乱如怒狮的头发又答:头发蓬弄狮
  某年春天,罗氏与林宾日带着书馆全体书童游鼓山绝峰顶,到了山上,罗氏出“山”、“海”二字让诸学童各做一对七言联句,其他学童尚在冥思苦想,林则徐却已朗朗吟出:
  海到无时天作伴,   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在小小年纪,已经表现出志存高远的襟怀。
  (二)十四中秀才,就学到鳌峰
  1798年,13岁的林则徐参加科举考中秀才以后,被父亲送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在郑光策、陈恭甫等名师的教诲下,林则徐开始走上了研究经世致用之学的道路。
  (三)二十中举人,经世以致用
  1804年20岁的林则徐考中举人。他考中举人的文章题目是《仁亲以为宝》。文章中写到:“表里河山,天下有失而复得之国:墓门拱木,自古无死而复生之人”,“君臣之合本人为,自古原无独私之国:父子之情本天性。天下更无可代之心”等语,都被时人争相传诵。然而,由于家庭生活日益困难,他只得出外充当私塾教师。林则徐在屋内自撰一联:
  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
  1806年秋,林则徐应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随后,受到福建新任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被招入幕僚。林则徐在张府的历练,使他学习了解到许多兵、刑、礼、乐等方面的知识与官场的掌故、经验,为他日后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26岁入官场,写出《北直水利书》
  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被赐为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走通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父母皆大欢喜。林则徐开始进入官场。
  1814年被授编修。随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等。在此期间。林则徐立志要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员。为此,他“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
  林则徐在京为官七年中,广泛搜集元、明以来数十位专家、官员的著述和奏疏,写出具有独自见解的《北直水利书》c他在书中写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明确提出京畿地区的粮食供应问题应当立足于就地解决。他认为只有兴办水利,提倡华北地区广为种稻,才能有效解决南粮北运,以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
  (五)参与“宣南诗社”,唱和魏源龚自珍
  林则徐于1819年曾在京参与了文人雅士所组织的“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并且在诗社的活动中,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林则徐与他们均有诗文酬唱活动。
  例如,林则徐在《驿马行》中写道:
  曾被朝廷圈养恩,筋力虽疲奚敢言?
  所嗟饥肠辘轳转,只有血泪相和吞。
  表达了他对贪官污吏的憎恶,以及对于被奴役百姓的同情。
  (六)35岁任杭嘉湖道,官场叹苦闷,悬“制怒”
  1820年7月,35岁的林则徐被派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在此任上。积极甄拔人才,建议整修海塘水利。同时,他也感到难于应付来自官场上方方面面的各种阻力。于是。曾经写下“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等诗句藉以发泄心中的苦闷。一年以后,林则徐借口侍候父病请假回乡。在父亲及恩师陈恭甫等的劝导下,迫干生计,林则徐销假返京,得到道光皇帝三调三升破格任用。他意识到自己的性情过于急躁,于是,写下“制怒”二字悬挂中堂,用以时时自警。
  (七)37岁整顿盐政有功,得到道光宠信
  1822年春,林则徐任浙江盐运使,整顿盐运颇具成效。因此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1823年被提拔为江苏按察使。他在任上大力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且在江苏域内严禁鸦片。这一年松江流域大雨成灾,饥民聚众告灾。林则徐反对用武力镇压,亲往灾区赈灾安民,缓和了阶级矛盾。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他的清名大著,“民颂之日林青天”。年底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宁布政使。
  (八)为父母丧守制。凭吊张良庙、武侯祠
  1824年秋,林则徐的父母亲先后去世。他在家乡守制。1827年,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期间陕西略阳一带发生水灾,他亲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灾民,并且参与了县城的移建工作。林则徐在往返陕南的过程中,曾赴紫柏山张良庙、定军山诸葛亮墓、武侯祠凭吊。林则徐在《定军山谒武侯祠》一诗中写到:
  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翔汉刘。抱膝之人知管乐,鞠躬终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首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九)任布政使河道总督,一时贤名满天下
  1830年秋,45岁的林则徐任湖北布政使,次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又任江宁布政使。一年之内。历任三省。各地的官员都钦敬他的才干,无不心悦诚服。林则徐“一时贤名满天下”。为了清王朝的长远利益。林则徐一方面锐意整顿财政,另一方面大力兴修水利。十月,林则徐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为了治理黄河,林则徐顶风冒雪,步行数百里沿堤巡视,并且将沿河地势,水流状况,精心绘图,以便于着手治理黄河水患。道光帝在审读林则徐查办料垛积弊奏折的朱批里写到:“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他进而叹道:“动则如此勤劳。弊自绝矣。作官皆当如是。河工尤当如是。吁!若是者鲜矣!”
  (十)调任江苏巡抚,近臣常为国深忧
  1832年,林则徐正在河南查验料垛之时,得到道光皇帝调他任江苏巡抚的谕旨。
  林则徐本着“经世致用”、“民为邦本”的思想理念,在农业、水利、漕运、救灾、吏治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林则徐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同时,他还大力提倡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农具。
  1833年,江苏发生大水灾,林则徐不顾道光皇帝的严厉训斥,详细呈述当地灾情,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就是多培“一分元气”主张。客观上起到了缓解灾害,恢复民生的作用。与此同时,林则徐通过认真分析,认为此地水患是由干吴淞江、黄浦江、娄河与白峁河年久失修,连年淤积所致,于是、决定报请朝廷兴修白峁河、娄河,并修建海塘。
  在此期间,林则徐看到西方列强对我国经济侵略的苗头,于是他向道光皇帝上疏,提出我国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
  (十一)升任湖广总督,秉持正直无私
  1837年正月,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他针对湖北境内的连年水患,采取“修防兼重”的治理措施,使得“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护江汉沿岸的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林则徐在出任湖北布政使时,入湖北便发出《传牌》严禁各级官吏沿途阿谀奉迎,借机勒索。升任总督后。他坚持“要正人,先正己”,“一切秉公办理”。同时,大力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由于林则徐兢兢业业办事,正直廉明为官,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大江南北数十州之远,亿万户之众,虽乡曲妇人孺子绝不知大吏名氏者,独于公(林则徐)名氏甚熟l莫不知其为好官。”   (十二)坚持严禁鸦片,奉旨赴粤禁烟
  英国自十八世纪初年向中国输入鸦片,开始为每年两百箱左右,尽管清政府多次颁布法令严禁鸦片进口,但英国无视中国法令,贿赂清朝官员,武装走私鸦片。到了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838至1839年间,英国每年向中国输入鸦片达四万余箱,每年从中国略去白银约一千万两以上。因此造成清政府财政的极度困难。
  当时,清政府内部对于鸦片的态度分为两派,以太常侍卿许乃济、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和直隶总督琦善等人为代表的驰禁派:以鸿胪侍卿黄爵滋、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人为代表的严禁派。
  许乃济主张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同时主张解除内地种植鸦片的禁令,以便与洋人展开鸦片竞争。琦善主张禁烟不可太严,以防烟鬼造反:黄爵滋看到当时“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至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他同时看到因鸦片进口而导致的财政危机:“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因此黄爵滋主张“五家邻右互结”,五户邻居间若有吸食鸦片者,互结之人也要治罪,以便从根本上杜绝鸦片。林则徐则在他的上疏指出:“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解。”他并且提出:“执重法而雷厉风行,吸食(鸦片)可以立断”。
  林则徐的上疏打动了道光皇帝他于是将弛禁派许乃济革职,1838年12月31日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十三)实施禁烟斗智斗勇,气壮山河虎门硝烟
  林则徐奉旨赴广东查禁鸦片,进而主持在虎门销烟,是他人生的巅峰之举。需要施以浓墨重彩着重加以表现。笔者认为这一部分需包含以下内容:
  道光皇帝在禁烟问题上,前后迥异的态度。道光帝决心禁烟后,曾先后8次召见林则徐,君臣共同讨论禁烟问题。决心不可谓不大:当林则徐在粤缴获鸦片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道光皇帝在《虎门硝烟上谕》中批示“林则徐等经朕委任,此次查办粤洋烟土,甚属认真,朕断不疑其稍有欺饰”:待到侵华英军占领定海,兵临天津白河口时,道光皇帝则在其谕旨中又说“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仗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当。兹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
  ——林则徐受任钦差大臣离京前,他的朋友龚自珍为他写了一篇送行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应该对外国人可能的武力行动有所准备。同时,要警惕广东那边的官员绅士有阻挠禁烟的人。林则徐在《复札》中,指出他所担心的还不是来自广东的那些人(而是来自京城),因此,他说自己此次办差“如履如I临,曷能已已!”表明林则徐作为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晚清政治家,独到的政治敏感性,以及对于莫测宦海风云的清醒认识。
  (十四)1840年9月29日道光皇帝罢黜林则徐、邓廷桢的谕旨下达吏部,二十余日后传到广州。听到这个消息,广东军民都惊呆了。“抚军以下均来晤”,10月23日,在粤同人在抚署为他举行“公饯”,之后连续数日广州商民“客来络绎”,“铺户居民来攀辕者填于衢巷”,并且向他赠送靴、伞、香炉、明镜、颂牌等。林则徐除了颂牌之外,其余赠品逐一发还。他收到颂牌总计52面,上写“民沾其惠,夷畏其威”、“勋留东粤,泽遍南天”、“烟销瘴海”、“威摄重洋”等字样。表达了广东人民对林则徐禁烟运动的肯定和支持。这使得林则徐的心境由悲凉、抑愤中得到了一些宽舒和温馨。
  (十五)1841年夏季,黄河在开封决口。道光帝命令大学士王鼎总办河务。王鼎奏请让林则徐协办。道光帝准奏,便让林则徐自戍途折回河南,效力“赎罪”。经过半年努力,祥符堵口竣工,在竣工宴会上,谕旨到,谕旨日:“于和龙日开读”——“林则徐于和龙后,著仍往伊犁”。林则徐接旨后,第二天便从祥符工地启程西上。
  1842年5月林则徐碾转抵达西安,因治河积劳而大病不起,调养了近三个月,身体好转,便带着三儿聪彝、四儿拱枢,告别了不远万里赶来送行的夫人郑氏,继续启程西戍。他在给家人的诗中写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9月18日林则徐从兰州行抵凉州,26日又从凉州西行,在四十里铺这个地方与伴他西行十日的友人、安定县主簿陈德培话别,并写诗相赠: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十六)12月11日,林则徐终于到达他的谪戍地——伊犁惠远城。他在回复老友邓廷桢的诗中写到:
  中原果能销金戈,两叟何妨老戍边。——显示出他不计个人荣辱,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
  林则徐到了惠远城当夜,即给夫人和大儿汝舟写信,要求他们“凡寓中所阅京报,酌摘几条大略,遇便封八寄来”,以解精神饥渴。由于有着比较畅通的信息渠道,林则徐能够时时对国家大事进行思考。
  (十七)在惠远城,林则徐主动向伊犁将军布彦泰请缨,组织当地居民垦荒,并认修龙口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林则徐主持用工十万,开垦了惠远城东阿齐乌苏地区33350亩、阿勒卜斯地区161000亩荒地并兴修水利的重大成绩。布彦泰特向道光帝打报告,说经过一年多的观察他认为林则徐是他“平生所见之人”中“实无出其右者”的“有用之才”,建议道光帝“弃暇录用”。道光令布彦泰传谕林则徐赴南疆阿克苏、乌什及和阗查勘。林则徐在一年之内遍历新疆十城,行程三万余里。有记载日由于林则徐的踏勘开垦,使新疆的“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合兵农而一之,岁省国家转输无算,而回民生计亦大裕。”不久,林则徐返回北疆,去吐鲁番和啥密地区继续开垦。
  林则徐在坑坑地区发现“坎儿井”的工程,觉得很适合新疆广大地区便大力推广,并且从广东、福建引进数以万计的榕树、柳树苗进入北疆。使得伊犁河谷地区坎儿井如繁星满天,大片绿林覆盖沙漠大地。当地百姓深为感念林则徐的功德,纷纷建祠立碑纪念。有的地方还在井栏石上镌刻“林公井”,在水渠旁立碑“林公渠”,在林地树匾“林公林”。
  1845年10月28日,道光帝以伊犁将军布彦泰奏陈林则徐在新疆开垦功,命林则徐回京以四五品京堂候补,他即请布彦泰代奏谢恩,并陈明将哈密一带地亩查勘工作结束后即起身回京。
  林则徐于1845年12月中旬自啥密启程东还,尚未进入嘉峪关,即接到道光帝的谕旨,命他不必来京,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此时,林则徐旧病复发,他上疏请求延医治病,得三个月假期。林则徐自知不久干人世,随作遗 书将个人遗产分做三份给三个儿子。曾国藩曾经就此事写信给曾国荃:“闻林文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十八)1847年5月14日道光帝擢升林则徐为云贵总督,一方面琳则徐解决了汉回互斗,聚众抗官的老大难问题,另一方面,林则徐大力整顿云南矿政,提出“宽铅禁”、“裁浮费”、“严法令”、“杜诈伪”四条章程,为发展云南矿业做出了贡献。
  1848年11月14日从西安陪同林则徐赴滇的妇人因病卒于昆明督署,致使林则徐倍受打击,导致他旧疾复发。1849年8月林则徐旧疾加重,上奏请以开缺回籍诊治,10月12日得到恩准的谕旨,于是在长子汝舟的陪同下,带着夫人的灵柩离开昆明,临行时,“滇民拥马惜别”。
  林则徐从滇东镇远买舟顺流而下。1 850年1月3日,林则徐与左宗棠会晤于长沙舟中“畅谈今昔,犹以新疆屯田水利未备而憾,阐述防塞思想。”“宴谈达曙乃别。”林则徐在南昌百花洲养病四十余日,终于在1850年4月14日回到他阔别二十年的家乡福州,家乡人民给予他盛大的欢迎“每数百人集过道候瞻仰焉,挑担者亦息肩以待”。
  林则徐在这一天,得知道光帝驾崩的消息。此时的林则徐感到随着道光帝的驾崩,自己的政治生命也行将结束。于是他在文藻山旧居门前贴出楹联:
  郊原雨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月在天。
  (十九)1850年10月17日咸丰皇帝接受通政使罗淳衍的提议,决定再度启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他第二天即抱病启程,1850年11月22日病逝于广东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临终前林则徐大喊“星斗南”三字。
  林则徐于赴任途中暴卒的消息传入京城,朝野震惊。咸丰帝下诏赐祭葬,谥号“文忠”,并亲撰挽联以悼。
  左宗棠闻讯悲痛不已I他撰长联一副,传诵一时: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结语
  
  以上约略论述了清朝后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林则徐的一生。林则徐的光辉业绩无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以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为这样一位民族英雄树传,让林则徐的事迹光照人间,无疑将会有力地促进当代和谐社会的建立,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他文献
【摘要】209年末推出的贺岁航母《阿凡达》,以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和美轮美奂的奇幻空间,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称雄全球票房。它的成功,离不开电影新技术的支持和影片本身意蕴丰富的主题,二者联合打造了新一代的票房神话。  【关键词】 卡梅隆 3D 视觉奇观 虚拟摄像机 表情捕捉 多元化主题映射    2009年年末推出的贺岁航母巨片《阿凡达》以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和美轮美奂的奇幻空间。在短短
[摘要] 《色戒》曾是一部引起轰动的作品,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融铸其间的“床戏”和床戏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性”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性的复杂性;个人与集体;情感与理智;低浅意识下的民族大义与个人本能盲目感性选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与选择,如何理解、体验和认识这一理性与感性交锋的过程,以之体察作品中人文反思的意义。  [关键词] 《色戒》 “性” 人性 理性 感性  doi:10.3969/j.issn.10
【摘要】十年前,初看作品,振聋发聩;十年后,回味经典,耐人寻味。《生死抉择》这部反腐倡廉作品,既成功地塑造了李高成、扬诚等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同时从反面也揭示了严阵、郭中姚之流等堕落群体的腐败过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折射出反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人物分析 廉洁 腐败    影片《生死抉择》描写一个城市的市级领导干部和一桩重大的集体腐败案斗争的故事,片中主
[摘要] 《集结号》作为冯小刚的首部战争巨制,无论对于冯小刚个人还是对于中国电影来讲都有非凡的意义。影片改变了以往中国大片对人性刻画的不足,关心小人物,充满人性关怀;影片还着力构建中国商业大片的价值体系,重塑电影精神,有利于中国商业片的良性发展;对于冯小刚个人来讲,此片无疑成为冯氏贺岁片的新起点。  [关键词] 人性 尊严 集结号    2007岁末,冯小刚推出他个人的首部战争巨制《集结号》,并宣
[摘要] 《尤利西斯》是乔伊斯对时间的追问:于每一个寻常生命而言,每一分钟皆是无穷无尽。《尤利西斯》以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方式,第一次还原了人物的复杂心态,展现了个体生命的无限丰富。  [关键词] 时间 《尤利西斯》 无限    尤利西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乔伊斯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英雄。所以,我把他们的名字放到了一起。甚至,将后者放到了前面。  ——题记  贝克特纳闷,为什么人们喜欢读内容与形式完全
[摘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根据小说《Q/A》改编。主人公贾马亦参加电视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被怀疑作弊,警察的严刑逼供引发了他对少年时期的回忆,通过问题的推进,反映了贾马尔在亲情与爱情、信念与现实之间做出的无数个选择,面对命遥,影片展示了信念的力量。  [关键词]印度 贫民 生存 命运 信念 路径依赖    丹尼·鲍尔导演的新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但凡看过的人都成了宣传者,交口称赞。故事围
【摘要】李安在爱情至高无上的西方价值观中注入了东方道德的思考,使《断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和惊世骇俗的爱情表层下,渗透出李安对人性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透过“界”这一视角,可以看出《断背山》体现出李氏电影以“环境和人物的冲突”为核心矛盾的风格和特质。  【关键词】李安 《断背山》 界限    李安2005年的力作《断背山》,被不少人解读为“新西部同志片”。这种类型划分的依据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主角的牛
[摘要]作为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处女作,《伊万的童年》很好地体现了他日后创作的两大特色,即诗与梦。塔尔科夫斯基的影片一面是自然世界的直接显现,一面是人的心理的直接显现:一面是自然的影像,一面是心理的影像。这两者始终处在冲突、融合、对映、互补之中。  [关键词]诗电影 精神分析 诗韵 梦境  《伊万的童年》是塔尔科夫斯基从电影学院毕业后的首部电影长片。从这部影片中就能看出塔尔科夫斯基日后电影创作的两大
[摘要]新版《红楼梦》的叙述声音蕴含了多种话语博弈,但真正对该剧传播效果起影响作用的却是接受者话语。随着时代发展、话语力量的消长,相信接受者对待这版《红楼梦》的态度会发生逆转。  [关键词]《红楼梦》 叙述声音 传播效果    颇受争议的新版《红楼梦》在各大卫视播出后,毁誉参半。其中旁白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有的认为旁白冗长,纯属多余:有的认为详细的解说更能体现剧本“忠于原著”的精神。如果从叙事学
摘要 云南民族电影在十七年电影时期(1949——1966)呈现整体性成功,其后沉寂,2004年云南红河民族电影《婼玛的十七岁》和《花腰新娘》再次成功。《婼玛的十七岁》呈现了民族电影中的“散文电影”风格,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花腰新娘》更多的是对民族喜剧电影传统的延续。民族电影想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要走的还是大胆创新之路。  关键词 民族电影 叙事方式 散文电影    2004年,云南推出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