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教学之路

来源 :师道(人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ang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的重头戏,但一直以来,学生怕写,教师怕教,却是不争的事实。回顾我的作文教学之路,经历了观摩学习、借鉴模仿、创造创新三个阶段,似乎窥到作文教学的堂奥,找到了实践经验与教学规律。
  第一次观摩作文公开课
  记得2005年夏天,笔者在成都参加“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项目四川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有幸观摩了成都市玉林小学李晓英老师执教的作文教学研究课,印象深刻。李老师带来了几只小乌龟,分组发给学生观察赏玩,让学生先玩,再说,再写,最后点评修改。这节作文课气氛很活跃,甚至给人课堂秩序混乱的感觉,但是我看到学生的兴致盎然,看到了他们语言表达的生长点。学生在玩、看、想、说、写、改中习得的不仅仅是作文技能,更重要的是觉得作文好玩,进而喜欢作文。
  平时的作文课大多是老师大讲特讲作文要求与技巧,然后要求学生动笔。“打脸”的是,学生还是不想写,找不到话来说,只好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出现了很多“假大空”的作文。李老師的课让我深受启发,作文课重要的不是讲大堆技巧,而是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思考和体验,有了表达的欲望,动笔就水到渠成了。换言之,就是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第一次上作文公开课
  带着激动与兴奋,我回到乡村学校,思忖着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现状。
  我从《小学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杂志上了解了贾志敏、徐鹄、李白坚等作文教学名家。其中,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的“游戏作文法”吸引了我。李教授的作文课,先组织学生游戏,再指导学生观察,最后指导学生写作。学生课堂上玩游戏,不高兴才怪。
  恰好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上什么呢?很多公开课都是阅读教学。我想尝试一下李白坚教授的“游戏作文法”。拿定主意,我在网上查找课堂教学实录,发现《扳手腕》特别有意思。接下来,就是备课,完全照搬了李教授的教学设计,熟记教学流程。
  公开课那天,教室里坐满了全乡教师,我兴奋中夹杂着丁点儿紧张。上课伊始,我从“戏”字入手,让学生组词,引出“游戏”,切入“掰手腕”游戏。接着,找了两个学生在讲台上掰手腕,感受对方手的肥瘦冷热,下面同学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情。随后,让学生找前后同学掰手腕,先感知手感,再观察表情。最后,指导学生按照游戏环节写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遗憾的是,学生进入写作环节几分钟就下课了。
  这节课引发了大家争议,牟老师认为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先活动再写,有感而发;胡老师指出上课环节机械,让学生一边掰手腕,一边观察对方神态,一心二用,导致观察不细;邓主任提出如果分两节课上,学生充分地写后展示作文,再点评修改,会更好。“教书几十年,我没有听过作文公开课。张老师开了作文公开课的先河,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学习。”一位老教师如是说。
  这节不完整的作文课,我看到了学生课堂上两眼放光,小脸通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想要渗透给学生的是,游戏也可以写进作文,先做、有体验、再写。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教学目标达成了。
  第一次办班级作文报
  随着阅读的增加和网络的发达,我接触到了管建刚、吴勇、何捷、张祖庆等新生代作文教学名师。管建刚老师的班级作文周报;吴勇老师的“童化作文”;张祖庆老师的“创意作文”,成为我关注的重点。
  我开始模仿管建刚老师办班级作文报,指导学生成立班级作文报《笋芽儿》,半个月出一期,每期刊载10篇作文,给小作者发10元稿酬。每次作文报打印出来,学生争相传阅,而上稿的小作者往往成为其他人羡慕的对象。学生从来没有想过写作文还有“钱”。我告诉学生别小看这10元,它是老师对同学们写作的肯定与认可。那些没有上稿的学生,艳羡极了,每次写作文很认真努力,巴不得作文在《笋芽儿》出现。
  后来,我尝试把优秀作文投《全国优秀作文选》《作文100分》《少年百科知识报》等报刊,不少被录用了。学生收到样刊和稿酬,搞个颁奖仪式,拍照发家长群,每每此时,班上学生欢天喜地,比过年还高兴,学生写作文(日记)的劲头更大了。
  特级教师宋运来说:“各种形式的‘发表’是对学生作文的最高级肯定评价形式。”我深以为然,学生只有在不断尝到作文的“甜头”和成就感,才会喜欢上作文。
  第一次上作文复习课
  2011年3月,有位老师给我打电话:“全县召开毕业班语文复习研讨会,安排了一节作文复习课,师训中心找了好几个老师都被拒绝了。我向师训中心推荐了你。”我爽快答应了,因为工作了十几年,还没上过县级公开课,正好借此检验一下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
  作文复习课上什么呢?小学作文离不开写人记事,我敲定了《抓特点,写具体》的课题,开始了痛并快乐的磨课过程:构思教学设计,修改完善,做PPT。初稿出来后,我发给了一本权威教学期刊负责作文教学的编辑和省外一位教学名师指导,他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琢磨他们的建议一个星期,还是毫无头绪,情急之下向那位教学名师求救:“Z老师,您可以帮我修改一下教学设计吗?”没想到对方断然拒绝:“你的课,怎么能让我帮你修改呢?”这一声当头棒喝,惊醒我:是的,自己的课怎么能要求他人“操刀”呢?无奈之余,只得硬着头皮修改,两个星期的绞尽脑汁,琢磨思考,终于理出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形成了简洁明了的教学板块。
  正式上课那天早上,我走进西城小学,看到操场上挂着一幅标语“读经典书籍 建书香校园”。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这个学校最近开展了读书活动,课前谈话就从“读了什么书”切入,再引入教材中的著名人物形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交流。事实如我所料,课前谈话我抛开原来的教学设计,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启了上课模式:从读书谈到《草房子》,谈到了桑桑、杜小康,谈到了本册教材中的小嘎子、“凤辣子”、严监生;再顺势提问:为什么这些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抓住了人物特点,通过细节写得很具体。学生归纳写人物方法后,练笔,最后点评修改。这节作文复习课上得游刃有余,学生表现出色,超出了预期效果,得到与会老师的肯定与称赞。这次教学经历大大增强了我探究作文教学的信心。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教学预设并非一成不变,最好的教学一定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后来,我根据这次执教作文复习课的经历撰写出一篇题为《你的拒绝,让我成长》的文章发表在2017年9期《福建教育》(小学版),主要表达了教师必须靠自己的思考成就自己的课堂。
  第一节作文参赛课
  2012年,我到城区顶岗支教,学校安排我上一节作文课录像课参赛,上什么内容是一个问题。
  那段时间,我迷恋上了吴勇老师的“童化作文”,他开发出了很多童化作文教学案例。“童化作文”真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兴奋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話可写。像“偷懒的故事”“牙齿的故事”“吃零食的故事”“童年囧事”特别好玩有趣,这样的话题学生一定很感兴趣。
  我准备在高年段上《牙齿的故事》,如我所料,学生换牙、掉牙、牙痛、拔牙的故事,新颖独特,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有意思的是,上课进行中,一个学生喊道:“老师,我的牙齿掉了。”于是,我让这个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的感受和心理。“牙齿”切中了学生的“神经”,他们有说不完的牙齿故事,稍加点拨就写出了一篇富有真情实感、饶有趣味的作文。周子琳同学还把课堂上写的《拔牙历险记》修改完善,发表在2012年12期《全国优秀作文选》上。
  这节录像课只获得了宜宾市三等奖,但是我明白了作文只有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话题,才能激发儿童表达的欲望,打开写作的大门。我平时舍不得买贵的衣服,为了上这节作文录像课,花了1300多元买了一套爱登堡的西装。我平时喜欢穿休闲装,“爱登堡”成了我在作文教学路上跋涉的见证。
  第一次创造作文课
  模仿的同时,我开始琢磨创造属于自己的作文课。这时,张祖庆老师的“创意作文”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小学生容易犯粗心大意的毛病,如何给他们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帮助他们改掉粗心的毛病成为教育的难题。我从张祖庆老师的创意作文得到启示,把改掉毛病与作文教学融合起来,开发了作文课《特殊的考试》。我根据学生本期语文书上的知识点设计了10道选择题与判断题,把答题要求蕴藏在题中,设置了几个陷阱,不按要求答题为零分。
  我首先在自己班级上了《特殊的考试》,学生果然上当,按照要求答题者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上当“受骗”。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套路太深,心里的怨气甚至怒气滔滔不绝,瞬间点燃了表达欲望,课堂绽放出思想的火花。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诉诸笔端,一篇篇情真意切,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诞生了,在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委婉地惩戒了学生的粗心大意,很好地体现了作文的育人价值。
  2019年冬天,我送教下乡到锦屏镇中心校执教了《特殊的考试》。课堂上,学生全员参与,深度参与,思维被点燃了,个性化的语言脱口而出,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精彩迭出。稍加点拨指导,这场特殊的考试化为灵动的文字展现在学生笔下,演绎了一堂有质量的作文课。
  下课了,学生围着我叽叽喳喳,兴奋地问这问那,还要我的联系方式。我趁机鼓励他们修改作文交给任课教师,再转给我。一周后,曾老师打包发来了作文,阅读之余心里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欣慰。
  这次送教下乡,虽然过去几年了,课堂上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宛在昨日。锦屏之行让我真切明白了“情动而辞发”的真谛,学生情感如火山喷薄欲出时,技巧反而是多余的。
  回首作文教学之路,我经历了觉醒—学习—模仿—创造,最终认识到作文是学生心灵的舞蹈、情感的宣言、生命的歌吟、精神的栖居地,而不是他人思想的传声筒;见证了学生从不想写(被动作文)到愿意写(主动作文)再到喜欢写(爱上作文)的过程。
  教无止境。作文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四川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本学期,按照上级制定的“师生比”我校出现了严重的教师超编现象,其原因是学校所在地域最近两年纳入市里的“经济开发区”,教育系统迟迟没有完成划转交接,教师的人事关系处于封闭状态,外加附近的村庄城镇化加速,学生到城区就读的数量逐年增多,没有了教师的调动,班级数量却逐级递减,教师人员过剩的情况就显得比较突出了。基于这样的情况,辖域内主管部门建议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支教镇域小学的活动,以缓解个别小学师资紧张的现
期刊
一、主體参与  首先要明确的是,乡村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这是乡村教研的基础,也是乡村教研的出发点。偏离了此基础和出发点,乡村教研便无从谈起。没有教师的主体的真实参与,乡村教研一定失去其土壤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主体的深入参与,乡村教研一定难以发展,难以壮大。  乡村教研的主体参与感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作为动机主体参与。教师有意愿参加教研,即有参与教研的动机。作为动机主体,意味着教
期刊
“社死”是“社会性死亡”的缩略,虽从社会学术语演变为流行语,但学术“降维”并没有消解其丰富内涵,而仍含藏大量可供社会学方面阐释的内容。原意之“社会关系的被抛弃与隔离”与自然死亡之“自然生命终结”相对,依旧坚挺地支撑它在流行语境中的运用。虽网民们将“社死”戏解为日常社交“出糗”之最高级别以供解嘲放松,却丝毫不影响它在真正抵达语义的那一刻的决绝与冷峻。这一次,流行并没有完全遣散它的严颜,特别是在关于网
期刊
日常的教育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类似的现象:  张老师与李老师一同参加了两天的培训。回到学校和同事交流时,张老师对四位讲课专家进行批评,分条列举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某专家讲课不生动,某专家未能深入浅出等等。张老师感慨:专家不过如此。李老师亦和同事交流,分条列举听课中的收获,比如某专家介绍了一种新的理念,某专家教给了某种具体的方法等等。李老师感慨:不虚此行。  张老师和李老师参加的当然是同一个培训,
期刊
四月的风在这里也很轻柔  荷塘里铺满了荷叶,岸边丛立着奇岩怪石  扮好的庭园不过是后世人的偏好  我立在竹荫下擦拭汗水  桥头矮矮的一间草庐  有个书房,有个堂屋  杜甫怎么可能有个这么好的房子  父母兄弟早早失散  看不下妻兒受苦  离家的杜甫  用干瘪的铜脸看着我  似乎说着还不够凄凉  君可曾五日空腹  君可曾饿死家女  肺病、中风、疟疾、糖尿病  甚至还聋了一只耳朵  拾栗削麻养活的家人 
期刊
当今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深度思考和理性判断,未来的智能化社会也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关注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点和教育者的共识。  虽然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受到普遍的关注,但是教学评价往往被忽视,而且大多把它视作测量高阶思维水平的工具。对于教学评价如何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研究甚少。笔者指导小学六年级学生开展“影响世界的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设
期刊
我校在传承经典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践行“一个理念,打造两支队伍,开发三种课程,开展四类活动,取得五项成果”的思路,扎扎实实用“匠心”传承经典,以“文化”浸润童心。  一、坚持“一个理念”  我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将优秀传统文引进校园、领进课堂、走进学生,并秉持着“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中培养精神和价值观。  二、建立“两支队伍”  加强师资配备,聘请专业
期刊
一、“礼文化”传承全覆盖  1.开设“礼文化课堂”  每个学科都承担着教育职责,科任教师有责任把“礼文化”种子播进每个学生的心田。课堂上收拾自己的书桌、做好下节课准备工作,举手发言声音洪亮、说话有礼貌等基本的课堂礼仪是各学科礼文化的最基本元素。学校还应该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礼文化”教育。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极强,可以根据具体课文内容渗透不同的礼文化;数学学科可以给学
期刊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要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一、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够完善,他们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选择身边某个目标当做自己的榜样,这个目标可能是家长,也可能是
期刊
初中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常易感到压力重重,自信不足。本文结合学校的“四雅”办学理念和正面管教的教学手段,探索培养初中生自信心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发展个性特长,帮助学生找到归属感  “四雅”办学理念中的“雅趣”指的是高雅、文明的兴趣和爱好。上了初中,面对成绩的落差,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业上不太自信。为了转移这种不自信,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实施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