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党员关怀意识的培养

来源 :才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_2005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党员作为先进群体,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先进力量.本文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关怀意识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结合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阐释了关怀问题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通过对高校党员的培养来带动大学生整体意识的提升,并对具体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探索.
其他文献
疫情防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全民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更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的教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学生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国家的守护者.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互联网平台,将疫情防控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资源,实施“双线”育人,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增强自身素质,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少数民族同乡会是地区少数民族青年以互助、交流为目的形成的草根组织,有着一定的存在需要,是来自乡村民族地区青年自我发展、追求认同、民族文化传承和乡愁消解的载体.云南高校因其区位特点,有着大量少数民族学生,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以云南某高校同族同乡会为例,对来自丽江地区彝族青年学生形成的同乡会的成因及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开展.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着教材过于笼统、工科学生接受难度过大、教师讲解机械生硬照本宣科、教学方法死板没有融入新媒体教学的问题.应从编写教材、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艺术、利用多媒体、注重传统文化多元发展、传承统红色文化以及深化实践教育7个方面来提高优秀传统课的教学水平.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媒体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思政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认识到自媒体这把“双刃剑”,把握自媒体发展规律,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探索自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范式.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在铸魂育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思政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实践课,该课程不仅能够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同时也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践行真、善、美.《毛概》课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必修的四门思政课之一,在高校育人体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必须要有效提升《毛概》课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要提升理论教学,也要提升实践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文就新时代《毛概》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概念、必要性、建设的主要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助推
在《理想国》一书中,克法洛斯谈论人们面对年老的感受时,将人们的反映分为了两种情况,而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年老,而是人们的性格和脾气,由此,引发了人们关于个人正义的探讨,通过对个人正义的探讨,人们发现个人正义是统一于城邦正义的,而且正义是优于不正义的,正义是可以给人带来力量与幸福的,不正义则会给人带来邪恶与痛苦.本文正是通过对城邦正义以及欠债还钱、强者的利益、精明的判断三个关于正义与不正义的探究,使之对正义与不正义有进一步理解.
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与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对国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在各地疫情零星散发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的就业也是处于被动状态,市场劳动力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白领工作就业紧张.蓝领工作招工困难,而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转变思维,仍然去追求白领办公室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出现误区.结合目前的就业情况怎样调控劳动力秩序,引导学生积极就业成为了重要的议题.本文通过阐述疫情常态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中是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在课程思政融合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课程教师实施思政教育的意识、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思政教学资源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要实现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提高教师思政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完善课程标准、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拓宽思政资源渠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微信、微博、抖音、知乎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网上共青团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充分掌握新媒体的类型、机制、优缺点等要素,从把握核心问题、提高科学站位、构建联合行动机制、完善人才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探索基于新媒体矩阵视域下的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路径,不断扩大共青团网络思政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应用型高校美育工作评估标准及指标,是对美育工作成效和状态的量化实证.高校管理层需对美育工作进行辩证的理论研究,探寻和确立明确的目标,更加科学地对既往工作内容和工作进行完善,且能构建多元和可靠的美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依据审美的认知标准、美育评价环境标准、美育工作人员素质提高的标准、美育工作效能标准,设计层次分明的美育指标框架.同时,精准确立师资队伍质量评价的权重值并多维呈现教育对象审美素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