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行走在现实生活中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个体差异,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把视野投向现实生活亦是作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回归生活是近年高考作文的导向和追求。高中作文教学指向什么样的生活,是我们需要着力探讨和深思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文中探讨“作文生活化”的倾向。
  关键词:作文;现实;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48-1
  回归生活,是近年高考作文的导向和追求。高中作文教学在引领学生关心、关注生活的同时,也在引领学生形成批判意识和超越精神,追寻生活的意义。下面笔者就结合的教学实践来探讨“作文生活化”倾向。
  一、作文命题的生活化
  高考作文越来越“现实”,对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来说,也许有些意外。毕竟,金融风暴、拍卖兽首之类的事情,距离清净的校园还有些距离。但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却是新课标的方向。
  作文就是生活的反映,高考作文无一例外。2013年高考作文题就是明证。高考17道作文题一律指向青年学生学习、生活、阅历实际。命题所选材料灵活多样,有文字材料,也有绘画材料。材料中或援引新闻事件,或叙写历史故事,或假托寓言童话,或组合名言警语,或出示一首小诗,或描绘生活情境,或提供漫画图形。所供材料因是为考而设,大都含有一定的隐秘性,作文时稍有不慎,就会偏题以至离题。考生必须认真解读材料,捕捉寓意,触类旁通,提炼出一个为文的意旨。这就必须明确一个方向,那就是命题材料大多指向凡人凡事的生活。其实,古往今来的所有作文题目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具体一点,就是“生活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考生运用理性思维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事件中归纳道德思想,这个归纳过程是一个下位概念到上位概念的过程,也是把意立起来的过程。
  此外,这些植根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的作文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由展示其个性的生活氛围和生活空间。它所呈现出来的对现实性和人文性,无疑带有导向性,应该引起作文教学的重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本位出发,全面了解、深入认识、客观体察,真正认识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真情实感,区分与成人的生活世界的差异。不仅要“一心只读圣贤书”,还同时必须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躬耕实践“无缝链接”现实生活的高考作文教学。
  二、作文选材的生活化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生活囊括了所有的喜怒哀乐,生活赋予了写作最好的灵感。陆游曾教导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又说:“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和水驿中。”也就是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墙,而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能使教学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语文与生活相结合,即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一位专家一语道破天机。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语文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融化于生活作文教学的理论中,启迪他们触发灵感,概括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就能写出一篇篇感情真挚,震撼心灵的优美作文。
  学生的生活范围狭窄,天天呆在四角的天空,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这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客观环境存在绝对的局限,没有丰富变化的阅历参考,直接体验其他生活的机会很少,但是现有的生活下也能创造出无穷的写作激情!放大性的发现平凡与普通的人生细节,作文就是看似平淡的真实生活。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能找出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作文写作的生活化
  学生经历和面对的生活是广泛多层的,也是芜杂的。现实生活又总是不太完满的,有“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不会满足于实然存在状态,人主观愿望所希望的生活就是可能生活,它是现实生活所允许的。而中学生作文更是一种生命需要。余秋雨对中学作文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好文章一定要从生命出发,青春生命是一去不复返的,你要逮住它的诱人魅力,你的苦恼,你的彷徨,你的激动,这些都是非常非常珍贵的,在这点上,你的老师都会羡慕你们。”每个学生在私人生活空间里,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写作本质上就是生命个体的独特体验和表达。作文说到底是学生心灵倾诉与思想表达的载体,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文字化。
  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优秀作文《寻找适宜的环境》《我心中的蝶》能获得满分不是靠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也不是靠曲折的故事,生动的情节,而是靠作者那支无矫情、不造作的笔,靠那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打动人、折服人的情感体验。高考高分作文对许多高中生来说不啻是一种指导性很强的范文,高考阅卷组的专家们对高分作文的评语更是一种导向。如今许多同学剑走偏锋,铺排、集锦满天飞,古人名人一个个粉墨登场。助长此浮夸文风的除一线教师的指导之误外,更有某些满分作文的误导。那些文句优美史料充实的作文俨然成了学生案头必备考前必读的“营养品”,而语言质朴情感真切的文章则常常被阅卷者忽略以致称为低分作文。2007年何永康教授让一篇真情文章“起死回生”,引得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叫好。何教授在总批中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期间……中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可以此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