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气候的特殊性,南极成为地球上人类最少涉足的地方。也正因为这种特殊性,南极创造了许多其他地方都望尘莫及的“世界之最”。
最寒冷 南极洲的年平均气温是-28℃,大陆内部的年平均气温是-40~-60℃,气温最低值可达-89.6℃,这是1983年7月在南极冰盖高原的东方站测到的,是目前世界上的最低气温。而北极的年平均气温较南极高出20℃,北极的冬季相当于南极的夏季,由此,南极的冬季就是地球上的寒冷之极了。
暴风雪最强 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砂,阵风达40~50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被喻为“世界的风极”“风暴杀手”。
冰雪量最多 南极洲的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约为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0。南极大陆上的大冰盖及其岛屿上的冰雪量约为24×106立方千米,大于全世界冰雪总量的95%。如果这些冰雪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将升高60米,世界的陆地面积将有2200万平方千米被海水淹没。
最干旱 南极大陆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随着大陆纬度的增加降水量则明显减少,大陆中部地区的年降水量仅有5毫米。而在南极点附近,年降水量近乎为零,比撒哈拉大沙漠的降水量还少,可谓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固态的冰雪降落在大陆后形成巨大的冰盖,加之极端寒冷的气候和极少的日照量,冰盖的累积量还略大于消融量,便形成了干燥的“白色沙漠”。
平均海拔最高 众所周知,世界五大洲的平均海拔高度依次是亚洲950米、北美洲700米、非洲650米、南美洲600米、欧洲300米。而南极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则是2350米。差距显而易见。这主要是南极大陆上巨大而厚实的大冰盖所致。冰盖的平均厚度为2200米,最大厚度可达4800米,使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最长昼夜 在地球的南北极圈内,都会出现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的奇特现象,人们称之为极昼和极夜。极昼和极夜是仅在南北极高纬度地区出现的一种高空物理和天气现象,它随着纬度的增高而越发明显。
最荒凉 南极大陆是至今世界上唯一没有常住居民的大陆,只有各国的一些科考人员在南极短期工作,每年约2000人左右。南极大陆四周被大洋包围,极端的低温和恶劣的气候使大陆上仅有苔藓、地衣和企鹅、海豹等极少适应南极极端恶劣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动植物。南极称得上是地球的洪荒之地。
最洁净 由于南极大陆至今没有常住居民,更没有工业废物污染,少许的科考人员和旅游者的人为影响也极其有限,所以南极大陆至今仍处于原始生态的洁白无暇的冰雪世界,是真正的世界野生公园,也是最理想的科学实验圣地。
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 南极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特别是南大洋中的海洋生物资源尤为丰富,比如海豹、鲸、鱼类和富含高蛋白的南极磷虾资源。据1980~1990年的10年间的两次国际南大洋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获悉,南大洋中蕴藏有15亿吨的磷虾资源,是地球上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除去南极生态系统的自然摄食和消耗外,人类每年可从南大洋捕获1/10,即1.5亿吨磷虾资源,而不会影响南极的生态平衡,这个数字相当于全世界海洋水产品的2倍。所以,南极被喻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蛋白资源仓库”。
臭氧耗损最严重 研究表明,南极大陆上空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明显减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并于1982年10月首次出现了臭氧含量低于200个臭氧单位的区域,形成了臭氧洞。通常,南极上空臭氧洞于9月下旬开始出现,在10月上旬臭氧洞的深度可达最深,面积可达最大,11月底12月初臭氧量又会迅速恢复到正常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臭氧洞持续发展,臭氧洞最大覆盖面积可相当于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国领土面积的总和。南极臭氧洞的出现提醒人们,大气臭氧层——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天然保护伞,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迫在眉睫。
最寒冷 南极洲的年平均气温是-28℃,大陆内部的年平均气温是-40~-60℃,气温最低值可达-89.6℃,这是1983年7月在南极冰盖高原的东方站测到的,是目前世界上的最低气温。而北极的年平均气温较南极高出20℃,北极的冬季相当于南极的夏季,由此,南极的冬季就是地球上的寒冷之极了。
暴风雪最强 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砂,阵风达40~50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被喻为“世界的风极”“风暴杀手”。
冰雪量最多 南极洲的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约为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0。南极大陆上的大冰盖及其岛屿上的冰雪量约为24×106立方千米,大于全世界冰雪总量的95%。如果这些冰雪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将升高60米,世界的陆地面积将有2200万平方千米被海水淹没。
最干旱 南极大陆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随着大陆纬度的增加降水量则明显减少,大陆中部地区的年降水量仅有5毫米。而在南极点附近,年降水量近乎为零,比撒哈拉大沙漠的降水量还少,可谓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固态的冰雪降落在大陆后形成巨大的冰盖,加之极端寒冷的气候和极少的日照量,冰盖的累积量还略大于消融量,便形成了干燥的“白色沙漠”。
平均海拔最高 众所周知,世界五大洲的平均海拔高度依次是亚洲950米、北美洲700米、非洲650米、南美洲600米、欧洲300米。而南极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则是2350米。差距显而易见。这主要是南极大陆上巨大而厚实的大冰盖所致。冰盖的平均厚度为2200米,最大厚度可达4800米,使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最长昼夜 在地球的南北极圈内,都会出现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的奇特现象,人们称之为极昼和极夜。极昼和极夜是仅在南北极高纬度地区出现的一种高空物理和天气现象,它随着纬度的增高而越发明显。
最荒凉 南极大陆是至今世界上唯一没有常住居民的大陆,只有各国的一些科考人员在南极短期工作,每年约2000人左右。南极大陆四周被大洋包围,极端的低温和恶劣的气候使大陆上仅有苔藓、地衣和企鹅、海豹等极少适应南极极端恶劣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动植物。南极称得上是地球的洪荒之地。
最洁净 由于南极大陆至今没有常住居民,更没有工业废物污染,少许的科考人员和旅游者的人为影响也极其有限,所以南极大陆至今仍处于原始生态的洁白无暇的冰雪世界,是真正的世界野生公园,也是最理想的科学实验圣地。
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 南极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特别是南大洋中的海洋生物资源尤为丰富,比如海豹、鲸、鱼类和富含高蛋白的南极磷虾资源。据1980~1990年的10年间的两次国际南大洋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获悉,南大洋中蕴藏有15亿吨的磷虾资源,是地球上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除去南极生态系统的自然摄食和消耗外,人类每年可从南大洋捕获1/10,即1.5亿吨磷虾资源,而不会影响南极的生态平衡,这个数字相当于全世界海洋水产品的2倍。所以,南极被喻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蛋白资源仓库”。
臭氧耗损最严重 研究表明,南极大陆上空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明显减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并于1982年10月首次出现了臭氧含量低于200个臭氧单位的区域,形成了臭氧洞。通常,南极上空臭氧洞于9月下旬开始出现,在10月上旬臭氧洞的深度可达最深,面积可达最大,11月底12月初臭氧量又会迅速恢复到正常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臭氧洞持续发展,臭氧洞最大覆盖面积可相当于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国领土面积的总和。南极臭氧洞的出现提醒人们,大气臭氧层——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天然保护伞,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