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历史文明符号,是一个区域地方劳动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产物。凤山县民间文化主要为壮族传统民间文化,融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山歌小调、长篇歌谣、民族舞蹈等。凤山县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反映了壮族人民历史生活风貌,折射时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壮族人民的乐观和进取精神。因此,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振兴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传承民间;文化遗产;凤山县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凤山县文化馆 547699
一、凤山县民间文化概况
凤山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地带,位于桂西北,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区,四面环山,交通不甚便利,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相对较少,而常居人口多为壮族人民,故此壮族文化是相较于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中保存的最完整的地区,甚至此地居住的其他民族人口包括汉族都有着一口流利的壮话。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越发便利,凤山县的传统民族文化可是面临危机,人们开始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者逐渐老去,文化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
二、壮族传统民族文化面临危机的原因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壮族传统文化已开始显得无所适从,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致使一个源自于民族民间文化,在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将面临传承与发展危机。
1.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传承人的缺失。
随着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内容,年轻人的娱乐心态与民间文化产生很大的差距。加之他们肩负着家庭的生计,认为民间艺术枯燥无味,又不能维持生计,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财富,于是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置身于大都市现代生活中,迷恋流行歌曲,现代舞、影视文化,追求所谓的时尚,对本民族文化、民间艺术都比较不感兴趣,甚至有人出现漠视、鄙视民族文化,曾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逐渐淡化了,自然不会愿意去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人。
2.传统文化的民间艺师人才的断层。
老一辈艺师多半辞世,尚在的年老体弱,无精力传授,也没有人愿学,技艺濒临失传。且因为民间文化大多没有正规的文本,老前辈大都是口头传授,后人难以传承。但更多的是传承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常常生活困难,只能四处奔波为生计,无精力和时间从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与传承工作。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民间文化组织发展困难。
民间文化组织的经费都是自筹,政府没有给予真正地重视与扶持。经费问题导致大部分服装、道具老化,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添换必要的服装和道具,没有属于自己的活动场地,对传承民间文化和采排节目有一定难度。且由于没有政府的重视,民间文艺团队虽然在保护、在传承、在巩固,但都极限于传统,极限本地,没有机会到外展示、交流,难以激发和提高技艺。
三、保护传统民族文化迫在眉睫
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如何让民族民间文化之花在广阔肥沃的土地生根发芽,在祖国各地乡村开出绚丽的花朵,永远飘香。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挖掘保护与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
1.政府要订下以保护为主,抢救为先,积极挖掘整理的理念。
由政府统一部署,文体部门牵头,教育、民族等部门组成工作队深入到各乡、村、屯对民间文化的产生、形成、相关故事传说等抢救普查、采风、收集和编目。在原始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升华、创品牌,使之成为既保留传统又有现代韵味,群众接受和爱听爱看的民间文化节目。以政府主导带动社会参与。发挥政府作用,建立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将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保障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对民间文化要保有“自知之明”的态度,对民间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要有足够的了解。了解民间文化作为民族艺术的生存特征,根据特点制定合理保护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感情上支持民间文化的发展。本着“民间文化民间办”的原则,相信民间力量,将民间文化放回原来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进行活态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对民间文化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2.加大大力宣传,采取旅游管理保护,营造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良好氛围。
鼓励和支持各新闻媒体、网络等展现民间文化风采,提高人们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让更多的人加深了解民间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欣赏民间文化的兴趣。努力在社会上形成共识,营造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参与与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在有条件的民间文化村寨,建立一个戏剧舞台,一个灯光球场、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一个文化长廊,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和一支农民篮球队等加大本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3.提高民间艺人、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找到民间文化传承人,制定传承制度和机制,保护一批民间老艺人,抢救将失传技艺,培养一批传承人,建立传承人经济资助制定,适当补助民间文化团队演员的经费,提高民间艺人声望和社会地位。建立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培训骨干。由政府牵头,文体局组织每年定时对有民间文化村、屯的骨干和苗子进行集中培训,经常组织他们交流观摩各地的各种民族民间节庆,交流经验,激发他们对民间文化传承的积极性。
4.加强后代培养,利用学校熏陶民间文化艺术魅力。
设立“民间文化所研究”、“民间文化教研组”,组织文体、教育、民族等部门力量,招收具备民间文化艺术的苗子,开办“民间文化特长班”,把民间音乐、歌舞、乐器、体育、美术、娱乐等内容纳入教学课程,对他们进行民间、民情、民俗教育,以民间文化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发展个性,培养多层次人才,突出民族语言,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原生性、民族性文化地保护与传承。壮族的每一个民间传统节日都是在特定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习俗,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找到壮族文化的源头,保护源头地区的文化原始性,尽量不改变其面貌,形成文化保护区,发展为可参观旅游区域,增强壮族儿女的民族归属感。并提供舞台,交流技艺,共同提高。在艺术盛宴中进行对传统的壮族文化的分享与交流,合作与发展,扩大影响力。
总之,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遗产需要政府、宣传文化部门、社会各界及民间团体和传承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凤山县作为壮族文化保护相较于其他地区完整的代表性地区,更应该紧跟中央的步伐,积极挖掘保护传统的壮乡文化,保护传承者的利益,保护文化的传承,为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改革中创收,让文化飘香。
【关键词】传承民间;文化遗产;凤山县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凤山县文化馆 547699
一、凤山县民间文化概况
凤山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地带,位于桂西北,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区,四面环山,交通不甚便利,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相对较少,而常居人口多为壮族人民,故此壮族文化是相较于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中保存的最完整的地区,甚至此地居住的其他民族人口包括汉族都有着一口流利的壮话。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越发便利,凤山县的传统民族文化可是面临危机,人们开始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者逐渐老去,文化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
二、壮族传统民族文化面临危机的原因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壮族传统文化已开始显得无所适从,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致使一个源自于民族民间文化,在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将面临传承与发展危机。
1.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传承人的缺失。
随着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内容,年轻人的娱乐心态与民间文化产生很大的差距。加之他们肩负着家庭的生计,认为民间艺术枯燥无味,又不能维持生计,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财富,于是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置身于大都市现代生活中,迷恋流行歌曲,现代舞、影视文化,追求所谓的时尚,对本民族文化、民间艺术都比较不感兴趣,甚至有人出现漠视、鄙视民族文化,曾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逐渐淡化了,自然不会愿意去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人。
2.传统文化的民间艺师人才的断层。
老一辈艺师多半辞世,尚在的年老体弱,无精力传授,也没有人愿学,技艺濒临失传。且因为民间文化大多没有正规的文本,老前辈大都是口头传授,后人难以传承。但更多的是传承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常常生活困难,只能四处奔波为生计,无精力和时间从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与传承工作。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民间文化组织发展困难。
民间文化组织的经费都是自筹,政府没有给予真正地重视与扶持。经费问题导致大部分服装、道具老化,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添换必要的服装和道具,没有属于自己的活动场地,对传承民间文化和采排节目有一定难度。且由于没有政府的重视,民间文艺团队虽然在保护、在传承、在巩固,但都极限于传统,极限本地,没有机会到外展示、交流,难以激发和提高技艺。
三、保护传统民族文化迫在眉睫
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如何让民族民间文化之花在广阔肥沃的土地生根发芽,在祖国各地乡村开出绚丽的花朵,永远飘香。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挖掘保护与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
1.政府要订下以保护为主,抢救为先,积极挖掘整理的理念。
由政府统一部署,文体部门牵头,教育、民族等部门组成工作队深入到各乡、村、屯对民间文化的产生、形成、相关故事传说等抢救普查、采风、收集和编目。在原始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升华、创品牌,使之成为既保留传统又有现代韵味,群众接受和爱听爱看的民间文化节目。以政府主导带动社会参与。发挥政府作用,建立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将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保障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对民间文化要保有“自知之明”的态度,对民间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要有足够的了解。了解民间文化作为民族艺术的生存特征,根据特点制定合理保护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感情上支持民间文化的发展。本着“民间文化民间办”的原则,相信民间力量,将民间文化放回原来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进行活态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对民间文化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2.加大大力宣传,采取旅游管理保护,营造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良好氛围。
鼓励和支持各新闻媒体、网络等展现民间文化风采,提高人们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让更多的人加深了解民间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欣赏民间文化的兴趣。努力在社会上形成共识,营造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参与与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在有条件的民间文化村寨,建立一个戏剧舞台,一个灯光球场、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一个文化长廊,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和一支农民篮球队等加大本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3.提高民间艺人、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找到民间文化传承人,制定传承制度和机制,保护一批民间老艺人,抢救将失传技艺,培养一批传承人,建立传承人经济资助制定,适当补助民间文化团队演员的经费,提高民间艺人声望和社会地位。建立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培训骨干。由政府牵头,文体局组织每年定时对有民间文化村、屯的骨干和苗子进行集中培训,经常组织他们交流观摩各地的各种民族民间节庆,交流经验,激发他们对民间文化传承的积极性。
4.加强后代培养,利用学校熏陶民间文化艺术魅力。
设立“民间文化所研究”、“民间文化教研组”,组织文体、教育、民族等部门力量,招收具备民间文化艺术的苗子,开办“民间文化特长班”,把民间音乐、歌舞、乐器、体育、美术、娱乐等内容纳入教学课程,对他们进行民间、民情、民俗教育,以民间文化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发展个性,培养多层次人才,突出民族语言,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原生性、民族性文化地保护与传承。壮族的每一个民间传统节日都是在特定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习俗,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找到壮族文化的源头,保护源头地区的文化原始性,尽量不改变其面貌,形成文化保护区,发展为可参观旅游区域,增强壮族儿女的民族归属感。并提供舞台,交流技艺,共同提高。在艺术盛宴中进行对传统的壮族文化的分享与交流,合作与发展,扩大影响力。
总之,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遗产需要政府、宣传文化部门、社会各界及民间团体和传承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凤山县作为壮族文化保护相较于其他地区完整的代表性地区,更应该紧跟中央的步伐,积极挖掘保护传统的壮乡文化,保护传承者的利益,保护文化的传承,为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改革中创收,让文化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