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邵华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华和刘思齐是同母异父的姐妹。就像贺子珍和贺怡姐妹俩嫁给毛泽东和毛泽民兄弟俩一样,刘思齐和邵华姐妹俩嫁给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俩。邵华也因此走入了毛泽东的感情和亲情世界里。
  □邵华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说:“毛主席跟我们握完了之后,我们赶快又跑到队尾,又再站队,争取第二次和毛主席握手。”
  邵华原名张少华,父亲陈振亚原是彭德怀部属的一个连长,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后随彭德怀上了井冈山。他紧跟彭德怀转战湘赣,三次攻打长沙,五次反“围剿”,立过战功,后在长征中身负重伤,留下了一条伤残的腿。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经林伯渠介绍,陈振亚认识了张文秋,两人一起结伴带着6岁的刘思齐奔赴延安。这时,已经37岁的陈振亚仍孤身一人没有成家。后来在抗大第三期学员帮助抗日军人家属学校挖窑洞时,张文秋和陈振亚重逢,两人互诉衷情。1937年冬天,他们结婚了。为此,彭德怀还特批60元钱,为他们筹备婚礼和生活费用。彭德怀用一口湖南话开玩笑地对陈振亚说:“你这个‘老光棍’总算是有个家了,也了却我一桩心事。祝你们白头偕老,革命到底!”抗大毕业,张文秋分配到陈振亚所在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工作。陈为政治部主任,张任政治部《生活星期刊》编辑。
  1938年秋,张文秋生下一个女孩,陈振亚给女儿取乳名“安安”,学名随母姓叫张少华。第二年春,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陈振亚率兵作战,以少胜多,击退敌人,获得中央军委嘉奖。这时,他残疾了的左腿却又开始发炎、肿痛。中央军委十分关心他的健康,决定送他去苏联医疗,并由张文秋陪同,思齐和少华两个女儿也一起带在身边。后来在迪化(乌鲁木齐),陈振亚和毛泽民等革命者一起被盛世才残害。就这样,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美满家庭就像一只在风浪里颠簸的小船,一下子搁浅了。不久,张文秋生下了遗腹子第三个女儿少林。到了1943年,张文秋和她3个幼小的女儿再次被投进了监牢,开始了4年的铁窗生活。直到1946年,在党的积极营救和“和平将军”张治中的努力下,她们母女4人和其他被盛世才关押的130多人一起回到了延安。
  回到延安,看到延安城里人山人海似的站在路边和山上欢迎他们回来的同志们时,才七八岁的邵华也感到无比兴奋和感动,因为他们这些孩子都是被这些叔叔阿姨们手递手传进了延安城的。这一次,邵华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她回忆说:“大家排着队,主席从头跟我们握手握到尾。像我和另外几个男孩儿,我们就感到和毛主席握手是最大的幸福。毛主席跟我们握完了之后,我们赶快又跑到队尾,又再站队,争取第二次和毛主席握手。”
  党中央对这些从新疆回来的同志尤其是孩子们给予了特别照顾,给他们专门检查身体,用最好的饭菜招待他们,并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细心的摄影师还在照片上题写了“饱尝铁窗风味的娃娃们”。
  □毛泽东劝慰邵华说:“不要急,知识需要积累,最重要的是要把书读活,切忌读死书,死读书,要勤动脑,要善于思考。”
  新中国成立不久,姐姐刘思齐和毛岸英结婚了,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中南海看望父亲毛泽东。11岁的邵华也总是吵着要一起去见毛主席,姐姐姐夫就送一个绰号给她,叫“小跟屁虫”或者“拖尾巴虫”。耳濡目染,当她看见毛主席那么关心姐姐和姐夫的学习,这勾起了因为战争没有机会上学的邵华对学习的强烈欲望,她忍不住大胆地问毛泽东:“毛伯伯,我也要上学。”
  毛泽东很吃惊,问道:“孩子,你怎么还没有上学呀?”
  邵华就简单地把自己的情况讲了一下。毛泽东一听,笑着说:“你愿意上学,好嘛,你放心,这件事情我来替你办。”
  几天后,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交给邵华一封信,说:“你拿着这封信,到中直育英小学报到,找韩校长,你就可以上学了。”就这样,邵华走进了育英小学,开始读书。
  1959年邵华考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因为刘思齐、邵华姐妹俩都是学文科的,博览群书的毛泽东也非常关心她们的读书情况,和她们在文学上成了“论友”。在交谈和讨论中,毛泽东和邵华既谈论过《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谈论过《简爱》《茶花女》这样的外国文学名著;既谈论过《中国通史》这样的史学书籍,也谈论过李白、陆游、辛弃疾、王勃和曹操父子的诗歌,可谓海阔天空。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更喜欢和子女们谈古诗。在谈到曹操父子时,毛泽东问邵华:“你喜欢曹操还是喜欢曹丕、曹植?”邵华爽快地说:“我喜欢曹植的诗,尤其喜欢他的七步诗。你看他哥哥曹丕逼得他没有办法了,七步之内要做不出诗来就要杀掉他。但他做出来了,而且这么才华横溢。”
  毛泽东听后,笑着说:“和你不一样。我喜欢曹操的诗。曹操的诗词,直抒胸臆,豁达洒脱,应当学习。比如他的《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篇章,更是脍炙人口。”说着,毛泽东还把其中的一些词句写出来,给邵华解释。
  毛泽东非常推崇李白,认为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风”。他评价说:《将进酒》是一首好诗,《蜀道难》也有些意思。在评论白居易时,他说:《琵琶行》不但文采好,描写得逼真细腻,难得的是作家对琵琶演奏者的态度是平等的,白诗的高明处在于此而不在他。同时,毛泽东还谈到了王昌龄、陆游、辛弃疾这些人的边塞诗,并把王昌龄的《从军行》等亲笔写给在座的儿女们。
  而最令邵华感到难忘和激动的还是那次在中南海,毛泽东同她们谈起了唐代诗人。在谈到“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时,毛泽东说:这个人年轻有为,才高学博,为文光昌流丽,二十几岁的人就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可惜死得太早了。他还说他喜欢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对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很欣赏。
  交谈中,当毛泽东发现邵华这些孩子也十分喜欢王勃的《滕王阁序》,非常高兴,他一边背诵佳句,一边评论,在谈到兴头时,又挥笔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这也成了邵华最为珍爱的一幅墨宝。毛泽东的这幅墨迹14个字分3行,谨严有法,笔笔不苟,互相呼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结构和谐,不同凡响。   在谈论宋代诗词时,毛泽东问邵华:“你最喜欢谁的作品?”
  邵华说:“陆游。”
  毛泽东问:“为什么?”
  邵华说:“陆游的诗词充满着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常常表现出‘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毛泽东很是赞同,又问她:“你最喜欢他的哪几首呢?”
  邵华就给毛主席列举了《书愤》《示儿》《夜游宫》等几首。
  毛泽东听后兴致大发,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桌前,铺开宣纸,饱蘸墨汁,挥笔给邵华写下《夜游宫》这首词。邵华如获至宝。
  在谈论《西游记》时,毛泽东对孙悟空不畏艰险、敢于同一切妖魔鬼怪作斗争的精神和善于识别正义和邪恶的洞察力,以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可贵品格和顽强毅力十分称赞。难怪毛泽东在给江青的信中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呢!或许受《西游记》中的孙行者的影响很大吧。毛泽东还对孙悟空敢于违背师父唐僧的“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的信条,而信奉“行善即是除恶,除恶即是行善”的观点十分赞赏。
  当谈到《聊斋志异》时,毛泽东认为《小谢》是一篇好文章,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并说《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的做好事的“狐仙”要多些就好了。
  许多人都认为毛泽东对中国文学可谓烂熟于心,但对于外国文学似乎没有什么兴趣和研究。但邵华却觉得并非如此,她和毛主席就谈过《简爱》。而且毛泽东在听说后就立即找来看了。在解放初期,毛泽东还曾托刘思齐借了一本《茶花女》,毛泽东认真阅读后,还在上面圈圈点点,做了许多眉批。刘思齐当时看到后大吃一惊,因为书是借来的,她害怕人家说她不爱惜,不知如何归还才好。等后来知道有了毛主席的批阅才更珍贵时,这本《茶花女》已经丢失了,好不遗憾。
  有一次,邵华的《中国通史》考试取得好成绩,便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毛泽东。毛泽东就说:“那我来考考你,你谈谈刘邦、项羽兴衰的原因吧。”邵华便按照教材的内容回答了一遍,毛泽东笑道:“这是死记硬背,算是知道了点皮毛,但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要多读史料,多思考,能把‘为什么’都说清楚,这一课才算学好了。”还有一次期中考试,邵华除了体育课只考了3分外,其他的课程全都考了满分5分。她就高兴地拿着“满堂红”的通知单跑来向毛主席报喜,谁知毛泽东在看了之后,对沾沾自喜的邵华说:“体育方面要加强,要增强体质,要进行锻炼。”他还教导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能把精力平均地用在每一门功课上,你应该钻一门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是最值得学习的东西,在这一门学科上,你要去有所突破,理解得更深一点,满堂红不一定就是好的。毛泽东的这番话给邵华很大启发,从此她学习更有重点了,目标更清晰了。
  邵华深深地被毛泽东的渊博和思想所折服,尤其是这些看似死的史料知识,一到了毛泽东那里就都变“活”了起来。努力读书的邵华越努力,越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对此她感到有些迷茫,就像一只刚刚学会独自飞翔的小鸟,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知识的翅膀尽快丰满起来。毛泽东就劝慰她说:“不要急,知识需要积累,最重要的是要把书读活,切忌读死书,死读书,要勤动脑,要善于思考。”
  □毛泽东致信邵华:“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
  1960年,37岁的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了,15岁年龄的差距并没有阻挡两颗年轻火热的心相通和相知。作为父亲的毛泽东没有能够亲自去参加婚礼,但还是认真地准备了两份礼物。一份给邵华送了一块手表,一份是在当时可谓是一个“大件”——一台熊猫牌收音机。这比十年前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时的条件要好多了,那时毛泽东只能送一件旧大衣。
  1962年春天,毛岸青和邵华一同回到北京生活。毛泽东见到儿子儿媳,高兴又风趣地说:“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嘛!”于是,他们遵照父亲的嘱托,回到长沙,先到板仓祭扫妈妈杨开慧的陵墓,又到韶山看望乡亲们。他们还去看望了90高龄的外婆,老人家布满皱纹的脸上的笑容像一朵绽放的花,她一手拉着岸青,一手拉着邵华,眼里盈满了泪花。第一次湖南之行,给邵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也经常和毛岸青、邵华夫妇谈起他们母亲杨开慧的故事。有一次,邵华跟父亲说:“爸爸,您能不能把您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给我和岸青写一份。”毛泽东一听非常高兴地说:“可以。”于是立即坐到桌前,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蝶恋花”。邵华发现父亲在写第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时,把“骄杨”写成了“杨花”,就奇怪地问道:“爸爸,不是‘骄杨’吗,怎么这里写成了‘杨花’呢?”毛泽东舒缓地说:“称‘杨花’也很贴切。”
  但生活毕竟不同于谈恋爱,不可能天天都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浪漫,更多的是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和柴米油盐酱醋茶。
  回到北京生活后,随着毛岸青精神和身体的恢复,并不想当一名纯粹的家庭主妇的邵华,还想回到北京大学读书。毛泽东给予了积极支持。可是由于缺课时间太久,邵华感到学习已经非常吃力,跟不上,情绪十分低落。
  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纷繁复杂。毛泽东家也不例外。而毛岸青和邵华的婚后生活自然总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再加上岸青的神经不能经受一点刺激,小夫妻之间自然而然就不可避免地发一些小脾气,互相斗气。对这一切,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在知道他们之间的矛盾和烦恼后,十分理解儿媳邵华。
  1962年5月2日,毛泽东离京南下,先后到上海、杭州、长沙、武汉、郑州、济南、天津,于7月6日才回到北京。期间,毛泽东给他们写了一封家书。从这封家书的写作时间来看,毛泽东当时应该是在杭州。在得知毛岸青和邵华两人要分别给他写信的消息后,匆匆行程中的毛泽东在6月3日上午7时给邵华去了一封信——
  你好!有信。拿来,想看。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余不尽。   父〓亲
  六月三日上午七时
  令人奇怪的是,这封家书毛泽东没有写抬头,这也是毛泽东家书中唯一没有抬头的信件。
  家书中,毛泽东首先劝慰儿媳邵华“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而且“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希望邵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要有一股不服输、不怕苦和战胜困难的精神,要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英雄气,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做一番事业”,这是毛泽东所“企予望之”的。
  这封家书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作为父亲的毛泽东,深知儿子岸青的精神和身体状况以及独立生活生存的能力,因此他对岸青和邵华的家庭是有牵有挂有担心的,所以他希望儿媳邵华能够独当一面,“加一点男儿气”,勇敢地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而当他得知儿子儿媳的关系出现不愉快的时候,毛泽东没有讲任何道理,做任何说教,只是与同样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儿媳讲了一句话:“《上邪》一篇,要多读。”七个字,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上邪》乃汉朝民歌《饶歌》第十六曲。全词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个女子对爱人的山盟海誓。意思是说:苍天啊!我对你发誓,我和我的爱人相亲相爱,我们的爱情永远没有断绝的时候!只有到了山夷为平地,江水干枯,冬天雷声阵阵,夏天雨雪纷纷,天地合而为一的时候,我才敢决定与您断绝关系!
  这是中国爱情诗的千古绝唱。诗中列举了5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坚定不移。伟人毛泽东以其渊博的学识巧妙地告诉儿媳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鼓励并希望邵华坚强些,既要以事业为重,又要坚信美好的爱情可以成为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家庭中的纠葛和烦恼的武器。毛泽东可谓用心良苦。
  聪明的邵华读懂了父亲毛泽东的人生至嘱,感动不已。她知道父亲在婚姻上有挫折和失误,尤其是在和江青的夫妻关系基本上已经山穷水尽名存实亡的这个时候,父亲跟她说这些话,心是苦的,而且这苦好比是“哑巴吃黄连”无处诉说。作为过来人的毛泽东,让儿媳“要多读”《上邪》,邵华理解了父亲这封家书的用心和意义。此后,邵华的性格慢慢地变得开朗了、豁达了、从容了,对岸青也更加关心和体贴了。“与君相知”的她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企予望之”,始终按照父亲的教导去做,与毛岸青一起患难与共,携手同心,赢得了美满的爱情和人生。
  因为毛岸青从苏联回国时带回来一台“捷夫”牌照相机,邵华结婚以后就喜欢上了摄影,想把自己家人与父亲毛泽东在一起的生活记录下来。毛泽东看见孩子们拿着相机在自己面前拍来拍去,没有反对,但却给邵华来了个“约法三章”:第一,你们不许拿到外面去冲洗;第二,你们不许给报纸、杂志投稿;第三,不许送人。可见毛泽东的家风是严厉的。
  1970年1月,十月怀胎的邵华住院就要临产了。为此,邱会作急忙将此情报告毛泽东。
  马上就要抱孙子的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问道:“快生了?”
  “难产。”邱会作小声地补充了一句。
  毛泽东很吃惊:“为什么?”
  “头胎,胎儿又大。”邱会作望了望毛泽东,吞吞吐吐地说,“主席,你说留哪个?”
  “两个都留!”毛泽东说,“你告诉医院,想方设法,母子两安。”
  后来经过剖腹平安产下一子,这就是毛泽东唯一的孙子,毛泽东亲自取名:毛新宇。
  新宇,新的宇宙新的天地也!毛泽东寄予厚望。
  这一年,毛岸青和邵华结婚整整十年。
  这一年,毛岸青47岁。
  这一年,毛泽东77岁。○
  (此稿仅供《党史文苑》专栏纸媒刊用,任何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摘选或转载)
  责任编辑 张荣辉
其他文献
1985年11月中旬,我有幸陪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习仲勋同志,在江西老区井冈山、宁冈、遂川、赣州、兴国、瑞金等地视察了9天,耳闻目睹了仲勋同志对老区人民的热爱之情,切身感受到他为加快老区建设,改善老区人民生活那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爽朗真诚的性格。  那年6月,我刚当选为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当时,在中央领导下,全省上下正在热气腾腾地贯彻中共江西省第八次党代会的精神,为大力促进江西省的改革开放,特别
期刊
[摘 要] 党的十七大以来,四川县级各供电企业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抓手,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方法、新手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前,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切实推进四川各县级供电企业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关键词] 电力 县级 供电企业 党组织建设  一、本
期刊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一首有着浓郁山东地方特色的歌曲。作为20世纪60年代电影《红日》的插曲,它不仅为这部电影锦上添花,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这部电影早已被很多人淡忘了,但这首歌被视为山东新民歌一直广为传唱。  英灵山上战旗红  电影《红日》再现了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司令员和粟裕副司令员的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与国民党常胜将军张灵甫率领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展开的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最惨烈的一
期刊
作为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比她的哥哥姐姐们幸运。毫无疑问,在毛泽东的子女中,李讷是享受父爱最多的一个。她在毛泽东身边生活的时间最长,也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而毛泽东给她直接的教诲也最多。  □父女间有了一个秘密:李讷叫毛泽东做“小爸爸”,毛泽东叫李讷为“大娃娃”  1940年8月在延安,江青给47岁的毛泽东生了最小的女儿。毛泽东给她取名李讷,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在戎马倥偬的革命
期刊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春风最暖,毛主席最亲,您的革命路线永远指航程。您的功绩比天高,您的恩情比海深,心中的太阳永不落,您永远和我们心连心啊!您永远和我们心连心啊!是您砸碎了铁锁链啰,奴隶翻身做主人。是您驱散了云和雾啊,阳光普照大地换新春!是您开出了幸福泉啰,千秋万代流不尽。是您开辟了金光道啊,我们坚定不移向前进!  当我们唱起《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歌时,毛主席伟大光辉
期刊
一唱红军上井冈,  燎原星火耀东方。  青春壮志群英会,  文武豪情日月光。  创业初年根据地,  成功原点向辉煌。  二唱红军下赣南,  雄心改造旧山川。  花开一路天将晓,  风卷红旗过大关。  收拾金瓯凭血战,  人民建政启真传。  三唱红军万里行,  长征胜利到延安。  环球彩带山河壮,  在手长缨舞六盘。  一往无前钢铁汉,  多娇陕北引征帆。  四唱红军游击队,  烽烟南国盼春风。  
期刊
感恩,是一个非常温暖的词汇。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自然是一个心中充满着爱的人,是一个心中常怀感动的人。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毛泽东和他家的保姆陈玉英的交往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阔别18年,毛岸英告诉陈玉英说:“我这次回湖南有三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找到你,这是父亲反复交待了的,同时要安排好你的生活。”  陈玉英是何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夫人杨开慧请的保姆。  从1926年底来到毛家当保姆开
期刊
近日,笔者认真看完了44集《寻路》。该电视剧与以往写毛泽东的剧本有很大的不同,抓住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最大贡献——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写出了许多革命志士与毛泽东一起奋斗的艰苦历程。还把该剧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进行鲜明对比,对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有很大作用,也很有说服力。该剧作者用3个月
期刊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兴起。当时,一首记录这一伟大变革历史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应运而生,唱响全国。  这首歌“就是写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的”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作者是陈晓光,他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但我们不能忽略他的另一个身份,诗人晓光是音乐界公认的词作大家。在1981年创作这首歌时,他还是《歌曲》月刊的一名普通编辑。这首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歌,当年他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写就。当别人夸赞
期刊
我是2004年上半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由彭儒之子、保利集团董事长陈洪生陪同,慕名登门拜访彭儒老红军的。此后,利用进京出差的机会,多次看望彭老。其间,彭儒及其家人多次表示,彭老不希望过多宣传她,而是反复提及与她同时参加革命的家乡亲人。他们很多人都参加了井冈山斗争,经历了“八月失败”而英勇牺牲,大多没看到胜利的那天。他们在井冈山被称为“彭家将”。2010年秋,我在中央党校参加第55期地厅级干部进修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