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的“十二五”目标中近半数与生态有关: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9%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蕴藏着大量煤炭、石油、稀土、钾盐等矿产资源。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西部地区快速实现工业化,追赶东部地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却成为大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短板。一面是开发,一面是保护,孰重孰轻。
历史上,前苏联和美国都曾因大规模开发资源、推进工业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所付出的代价甚至在很长时期内都无法弥补。这种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开发模式,理应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诚然,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还是要发展工业,特别是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的能源和重工业,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然而,西部地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建设关系到西部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败。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开发中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维护那片绿水青山呢?
在过去的11年中,国家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使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明显减少,风沙危害明显减轻,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更为可喜的是,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建设并未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反而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绿色生产力,一大批绿色产业在西部得以蓬勃发展。
从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模式到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西部大开发的新一轮规划中,生态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提出将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措施,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牢筑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拭目以待,未来那片绿色富饶的西部丰美。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蕴藏着大量煤炭、石油、稀土、钾盐等矿产资源。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西部地区快速实现工业化,追赶东部地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却成为大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短板。一面是开发,一面是保护,孰重孰轻。
历史上,前苏联和美国都曾因大规模开发资源、推进工业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所付出的代价甚至在很长时期内都无法弥补。这种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开发模式,理应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诚然,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还是要发展工业,特别是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的能源和重工业,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然而,西部地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建设关系到西部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败。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开发中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维护那片绿水青山呢?
在过去的11年中,国家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使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明显减少,风沙危害明显减轻,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更为可喜的是,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建设并未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反而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绿色生产力,一大批绿色产业在西部得以蓬勃发展。
从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模式到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西部大开发的新一轮规划中,生态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提出将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措施,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牢筑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拭目以待,未来那片绿色富饶的西部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