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三种意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水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care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的合理组织、有序开展和活动目标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指导老师的科学指导。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指导老师起码要具备的三种意识:开发课程资源意识,诱导学生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研究意识。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指导 课程资源意识 问题意识 研究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1]笔者以为,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起码要具备三种意识。
  一、开发课程资源意识
  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指导老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一)挖掘自身潜能。一个综合实践指导老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一面,充分盘点自己。1.彰显学科优势。例如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大家固然值得称道,可家乡涟水的文人墨客也不逊色,如吴强及其《红日》。教师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本身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2.做好领路人。指导老师要开展教学活动,必须清楚在课堂上该让学生干什么。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解决课程资源问题。老师应积极主动地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路人,这样才能为学科教学引进一泓活水。3.提升专业水平。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力争“一专多能”。通过开发课程资源,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关注学生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大特色就是要面向学生的生活。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开展探究、实验等学习活动,培养美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老师要学会眼皮向下,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
  (三)热爱家乡文化。在许多学生眼里,一方面,家乡是最熟悉的地方,因为家乡养育了自己;另一方面,家乡又是最陌生的地方,对于家乡风土人情知之甚少。所以,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关爱家乡,针对家乡的特色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实现传承家乡优良文化传统的活动目标;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服务家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情。
  二、诱导学生问题意识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要有研究课题,而确立研究课题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学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如何诱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想问。正确利用和引导好奇心,它能使人对感兴趣的事物充满探究的欲望,激励人们去接触事物、研究问题,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的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好情境。笔者曾经组织过以“捆不住的诱惑——走近高沟捆蹄”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伊始,我站在学生面前:手拿两根高沟捆蹄,先让学生看,看完之后,我将捆蹄切成薄片,当着学生的面,用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故意挑起一片放到嘴里慢吞吞地做品味状,把学生馋成猴急状。我顺势满足他们的欲望,一人一片。趁热打铁,向他们发问:捆蹄好吃吗?吃了捆蹄,有关高沟捆蹄,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问题。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同学不敢提问,主要原因有三:原因之一,有的同学屈于老师的权威,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被老师否定,当场难堪;原因之二,有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胆量较小,不敢当众说出自己的问题;原因之三,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不爱思考,人云亦云。针对上述主要状况,老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与老师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融和思想碰撞。2.师生交流方式多样化。例如,当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时,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口述,亦可以手写。3.合理利用竞争机制。在竞争的氛围中,人的思维比平时活跃得多,特定的情境下,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竞赛。
  (三)适时有效点拨,让学生会问。提问,是教师或学生试图引出对方言语反应的信号,是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表现方式。就研究课题的选择而言,我是这样做的。1.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例如,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千家万户,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安全隐患,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而成功地组织了一次以“食品安全伴我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2.让学生学会筛选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很多,到底把什么问题定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问题。如何筛选问题?笔者常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例,通过师生交流达成共识。一般来说,提出的问题要遵循这几个原则:有意义、有价值和可操作。3.让学生学会规范问题。学生筛选出来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语言表述上往往不规范。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把问题规范为研究课题。如何将问题规范成课题?我们可以尝试为学生提供常见课题的表述方法。如: 关于 现象的思考; (现象、问题)的研究;对 的启示……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规范得多。
  三、培养学生研究意识
  研究课题确立后,指导老师就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谨防研究课题虎头蛇尾,或者有头无尾现象。笔者主要尝试通过以下几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一)指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确立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是如期完成研究课题的“线路图”。
  (二)指导学生做好研究记录。活动方案制订后,老师切不可以“放散羊”,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三)指导学生交流研究成果。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结束后,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成果交流。在这个环节,老师可针对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尽可能全员参与,多鼓励,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开发课程资源意识,是其必备的专业素养;诱导学生问题意识,又是其起码的专业技能;而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则是其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只有不断强化这三种意识,才有可能胸有成竹地扮演好指导老师的角色,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姜平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本文在对高职化工专业教育特点辨析的基础上,批判分析了教学设计探索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并结合专业特点,探讨了在搞好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的几个基本因素。 Based on the anal
本文通过对犬细小病毒青岛地区流行株的分离鉴定、犬副流感病毒青岛地区流行株分离鉴定以及犬瘟热病毒培养方式的优化,建立三种病毒种子批,从病毒培养、抗原浓缩、抗原灭活及抗
井田合理开采方式的确定是煤矿建设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以最常见的缓斜煤层为对象,以大屯徐庄煤矿为典型对这一问题作了系统分析,研究讨论了用多目标评价及多级参数
燃料破碎是烧结生产主要环节之一,东鞍山烧结厂烧结车间,多年来为改善燃料煤破碎粒度,提高烧结矿产量和质量,降低煤耗,于1975年采用了MFD—100反击式破碎机代替四辊破碎机。
河南省是畜牧业大省,同时也是生猪养殖业大省。在河南省养猪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困扰养猪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中小规模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问题更为
摘 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一味地追求更高的升学率,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许多中小学教师的班级管理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作者提出中小学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以期提升中小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 地位 作用  一、引言  做好中小学学生教育工作并非易事,在学生考上中小学之后,因为他们身心的
标题的语言,作为承担形象思维的物质外壳,比一般书面语、口语更洗炼、更典型、更富于表现力。这就好似把百花的蜜水酿成蜜糖,把水果的汁水提炼为果浆,客观新闻事实要进入标
摘 要: 当前职业学校教研组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也非止一端,必须进行教研组工作的重建,以推动职业学校的内涵发展。职校教研组的重建包括以下措施:加强课堂研究;借鉴他人理念;健全激励机制;变化组织形式。  关键词: 职校教研组 存在问题 成因 重建路径  一、职校教研组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学校教研组建设存在下列问题,阻碍了其教研功能的实现:一是功能定位不
新兽药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是新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灵敏和特异的定量分析方法,再应用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及其他外源性物质在体内
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创新模式进行研究,主要是基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需求做出的合理选择.结合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实际,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