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植物园江滨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来源 :基层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ia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城市绿地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今,许多城市中最富魅力、最具生命力的地方,并非是城市中规整的街区,而是水岸空间和绿地所串联的绿色廊道。
  江滨绿地是城市中大江大河沿岸绿地,是河流的衍生空间,是城市环境和文化最敏感的区域,具有独特的景观特色。良好的滨江景观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品位。
  可持续景观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1]。
  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中一种绿色的基础设施,可以让城市居民持续获得高质量的生态服务,包括新鲜的空气,气候的调节,水供应等,城市中的绿地、自然山体、湖泊等都是属于生态基础设施[2]。
  景观安全格局:景观过程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3]。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景观安全格局;可持续景观设计;江滨绿地
  一、项目背景
  1.1  用地现状
  植物园江滨绿地即为建德植物园的滨江风景林区,面积为3.04公顷,是沿新安江东西延伸的带状绿地,长约1000米,是一条连接新安江和植物园的过渡带,也是一条市民参与性很高、新安江市民文化浓厚的带状长廊。
  1.2  项目定位
  江滨绿地作为现有植物园的缓冲边缘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重新利用新安江的江滨地区,通过环境的整治,植物的配置,水岸、护坡的处理,将这条原本荒废的自然缎带融入到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中,不但发挥其作为都市景观中新建立的开放空间和生态走廊,也为城市与河流及自然环境注入新的生命力。
  设计工作主要包括新安江南岸河道整治设计,沿线景观规划设计、植物种植设计以及驳岸的处理等。
  1.3  现状分析
  ⑴优势分析:
  ①优越的区位:用地位于建德市中心新安江畔,背靠连绵起伏的牛栏山,葱郁的植被和充足的水条件构成了该区域的景观基质,北有白章线,南为城市主交通道,东有320国道,交通便利。
  ②用地背山面水,有自然形态的驳岸和缓坡,范围内有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建坝纪念物,是建德人民傍山水而居、生产生活、建设发展现代城市的典型历史见证。
  ③适宜的自然条件:建德属于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由于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宜人小气候。
  ⑵弱势分析
  场地水位明显受洪水和新安江大坝的影响:新安江大坝位于场地上游,常年会根据居民用水或调解洪水等需求放水,江水水位会因此明显上涨,对场地的景观和使用造成影响。
  场地内有城市道路穿越:场地南有城市主干道,东有320国道,在提供便利交通的同时,带场地带来噪音等不便,也增加了游人游玩的风险。
  场地有较陡的护坡:场地内南面车道和北面江岸之间的存在较大高差,最高可达10米的高差,且用地现场是一条狭长的绿带,南北宽度仅20~70米,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护坡的安全设计和景观绿化设计之间的融合存在很大的挑战。
  1.4  案例分析
  ⑴国内案例分析
  台州的永宁江跃进闸江滨绿地环境景观设计,设计方案创意性考虑到了洪水的景观作用,分别针对不同的洪水期及水位,设计出不同高程的景观[4]。
  浙江永康市南苑路江滨绿地的规划设计,从可持续、人文、环境艺术、生态功能等多角度去将江滨绿地建成游览、休闲、娱乐的绿色公共活动滨江空间[5]。
  湖南宁乡沩江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将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融入丰富多样的景观形态中,呼应两岸景观工程,建成沿江生态景观长廊,突出环境效益。
  ⑵国外案例分析
  美国东海岸绿廊同盟 ECGA利用了城市中的低廉地块,连接滨海、河流、湖泊、湿地、公园,将城市中的绿地和水系串联起来,让市民在绿荫下便能游赏整个城市的公园,这项工程成为波士顿经典的“蓝宝石项链”,也成为世界各地滨河绿地设计的典范。
  二、规划理念及总体架构
  2.1  设计原则
  ⑴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建德植物园江滨绿地设计中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建德市民,通过一系列的绿色空间、休闲漫步道、多元化的亲水体验、解说系统的设计,为市民提供一个多姿多彩的休闲空间。
  ⑵生态设计原则
  江滨绿地的设计必须突出植物科学和生态理念,注重水土保持和水质的改善,设计合理的植物群落,充分利用雨水和当地的乡土物种,形成稳定的生态条件,为市民提供一个健康的休闲空间。
  ⑶延续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的原则
  景观内注入文化,注入当地人的感知和原创力,使用当地材料,将地方特色逐渐渗透到环境设计中去,不仅节约、环保还可以展示出独特的地方精神。
  ⑷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设计中实现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鼓励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行为,结合景观对洪水的调解,针对河流沿岸的堤岸处理系统,采用多种设计方法维持水岸开发性的感观效果等。
  2.2  规划构思
  ⑴为新安江创造一个优美、独特的开放空间,孕育当地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⑵景观注入历史,展示新安文明,创造一条独特的绿色文化廊道。   ⑶提倡休闲的生活方式,打造一条美丽的漫步系统,鼓励人们弃车从步,走更生态的道路。
  ⑷针对河流沿岸的堤岸,采用多种设计方法打造多元化的亲水空间。
  2.3 景点设计
  ⑴新安船歌
  本区位于场地最西边,邻接新安江已开发的滨江绿地,是市民进入场所的重要接口,在本设计中,新安船歌代表了新安江几百年来水上活动的历史,有码头,船只,钓鱼台,临水观景亭等,可以让市民享受水上活动的乐趣。
  ⑵小城夜色
  考虑到新安江市民傍晚出门散步的生活习惯,夜景的设计必不可少,在这里,灯光的设计结合水景、雕塑、植物、铺装,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节日比如每年的旅游文化节、元宵节、花灯展等等,打造不同的观景效果,成为江边的一道亮景。
  ⑶水韵新安
  这是整体场地的中心,该场所的设计结合建德市建坝纪念物,为纪念那些为建设新安江大坝而远离家乡前来建德的老科学家们,现在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已定居建德,成为建德的市民,这些历史性的纪念物具有很强的当地特色,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记忆。
  ⑷芦间舞曲
  这是建德植物园的水生植物科普园区,充分利用场地水资源,在江中堆砌岛屿,形成一个适合水生植物生长的内环境,种植槽层层深入水中,根据不同水位种植不同的植物,同时一条漫步道深入其中,让市民可以零距离学习科普知识。
  ⑸江南协奏
  充分利用此处自然形式的驳岸,稍加处理并延伸场地中的漫步道,让市民可以在此轻松、安静的散步,聆听岛上的鸟鸣,抚摸江水的清凉,呼吸大自然的清爽,感受一天疲惫后安静所带来的愉悦。
  三、专项设计
  3.1  沿江驳岸设计
  鉴于安全、景观、游憩等多项要求,驳岸设计中,场地西边因为要承受大量的人流活动,所以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护岸,而东边安静休闲区采用地表植被护岸。在水生植物种植区,则采用了护栏和水生植物相结合的处理方式。
  3.2  护坡设计
  为消除现场南北的高差,采取一系列护坡方式,在高差大于5米的地方采用造林护坡的手法,留出10—20米宽的场地设置缓坡,种植深根性植物,乔灌草多层次搭配种植,设置挡土墙,不但增加景观效果,也达到巩固泥土,保持水土的作用。
  在一些不宜种植乔木的坡道上可利用格框植生护坡方式,种植多年生低矮灌木和地被形成规则式图案。
  在坡度较缓的地方可以采用完全自然式植生护坡的生态护坡方法。
  3.3 植物景观设计
  根据建德植物园的规划,在这条江滨绿地中设计了一块水生植物科普教育区,种植了大量的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生长的水生植物。根据不同的植物对水位的不同要求,设计高差不一的植物种植槽,且设置水质监测仪,可以观测到不同的植物净化水体的差异性。
  同时在其他区域,种植了大量的乡土植物以及观赏性较高的植物,在配置上讲究群落的设计,乔灌草的搭配和野生花卉的利用,突出场地的本土性和代表性。
  3.4  设施小品设计
  ⑴识别系统。包括指示牌、路标等。
  ⑵交通系统。包括道路、桥梁、照明灯具、隔离栏等。
  ⑶环卫绿化系统。包括饮水装置、垃圾箱、街椅、绿化植物及培栽器皿、街头小品等。
  ⑷无障碍系统。包括建筑、交通、通讯系统中供残疾人或行动不便者使用的有关设施或工具等。
  四、结语
  本设计主要是将建德植物园江滨绿地建设成一个完善的,可持续为市民提供高适量生态服务的基础设施,而这分别从以建德地域文化为线索,注重延续和发扬建德乡土景观,注重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设计自然生态景观群落、自然的本底和绿色人文的基础设施;设计体现亲水的特性,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等方面出发,将建德植物园江滨绿地打造成一条安静、休闲、绿色、生态、人文的绿色景观带。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J].城市环境设计,2007(1):7-8.
  [2]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5-28.
  [3]俞孔坚,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C].浙江: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2003.
  [4]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5-48.
  [5]顾程华.城市滨江绿地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其他文献
摘要: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城市的整体面貌,本文强调了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并对园林建设以后的发展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景观设计  一、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  1、随着环境建设的备受重视,各地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好的园林建设已能将人与大自然很好地协调,将历史文化内涵再现出来,对园林设计的各项要求把握得恰
期刊
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意识也随之提高,园林的建设将会不断出现新要求、新变化、新问题。如果园林施工现场出现问题,那必然会严重的影响到施工进展、工程成本、工程质量等方面问题,将严重的造成园林工程整体效益。园林施工管理成为了现阶段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本文探讨了园林施工管理的途径。  关键词:园林;施工;管理  伴随有园林业的不断进步及发展,园林施工企业逐渐增加,可以说是遍布
期刊
摘要:对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从建筑空间布局、建筑审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说明植物配置的应用对风景园林建筑的影响;从建筑布局、建筑空间、建筑场所意义的角度分析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植物;水体  “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因此创造出诸如苏州园林等一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享誉天下的风景园林名胜。在经济持
期刊
摘要:对当前市政道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改造,可以有效改善其使用性能,本文主要对市政道路旧路改造质量控制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市政道路;旧路;改造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事业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交通运输量逐渐增加,交通拥挤以及道路路面损坏问题层出不穷,进行市政道路旧路改造工程成为改善城市交通工程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了最大程度的确保市政道路旧路改造工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提高建设单位工程招标工作的质量展开了探讨,对于如何选择工程承包商作了详细的阐述,并系统分析了招标工作及招标策略,给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策略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设工程;招标工作;探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已在我国各地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工作主要为信誉好、质量好、价格公道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道路。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不断发展,园林景观的保护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从在城市园林景观中植物保护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对城市园林景观中植物保护及设计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植物保护;园林设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成为了一项重点建设工程,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也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项目,可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园林植物病虫灾害的问题,城市园林景观的设
期刊
摘要:小户型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要求,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演化成为如何满足当代人对良好居住环境的追求。通过提高空间利用率,可以让人们住得更宽敞,通过色彩的搭配设计,可以让人住得更舒适。  关键词:小户型住宅;空间设计,界面设计,色彩设计  小户型住宅的空间小,因而在室内环境设计方面更具挑战性。可以说,如今的小户型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要求,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更多演化成为如何满足当代
期刊
摘要:林业产业的有序发展,能够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确保林业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是对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与发展的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林业产业;生态环境;改革与发展  前言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城市化、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忽视环境保护,结果造成日益严重的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大树移植技术被广泛应用,由于大树树龄长、主根发达、原生长地与移植地条件差异,在采挖过程中大树根系受损、树体失水、养护管理水平不到位,致使大树移植成活率不高,因此掌握大树移植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就园林绿化中大树移植技术作以下相关分析。  关键词:园林;大树;移植;养护  1.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大树移植概述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树移植在园林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绿色环保发展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均衡发展。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中,节能建筑和绿色环保技术也成为了目前该行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近些年社会发展中,建筑工程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结合绿色环保施工技术的特点和内容,分析了该项技术在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环保;节材;节水;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