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空题材的影片在进行声音创作时,时常不得不去权衡一个问题:如果声音创作偏向于真实性,那么故事的张力就会有所削弱;如果偏向于戏剧性,又难免不符合科学事实。如果能把握好这个平衡,将真实感和故事张力最大化,那么这样的声音创作无疑是成功的。可以说,《地心引力》的声音设计是成功的,它尽可能地还原了太空的真实状态,同时保证了叙事的戏剧性。下面,我将从艺术创作和技术制作两个方面,对该片的声音设计进行分析。
一、叙事线索与声音艺术创作
整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宇航员逃生的故事,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由6个动人心魄的戏剧冲突结构起来:1.探险者号上所有的工作人员遭到卫星碎片袭击,仅2人幸存;2.科沃斯基中尉为了保证瑞恩的安全,解开了维系自己生命的绳索,得以使瑞恩有机会进入国际空间站,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瑞恩;3.瑞恩进入国际空间站,不料站内起火,奋力逃离;4.国际空间站再次遭到卫星碎片袭击,瑞恩幸存;5.国际空间站燃料不足,绝望的瑞恩给自己的生命判了死刑;6.幻想中科沃斯基中尉的鼓励下,重新点燃了生的希望,前往“天宫”空间站,成功返回地面。女主角瑞恩经历的每一次危机、每一次死里逃生都牵动人心,同时也成为影片声音创作的依据。
为了帮助我们进行声音的分析,我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将片中所有的声音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极,并分别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词来描述这两极的声音,例如:“生(希望)-死(绝望)”。沿着时间轴画出一条声音情绪基调线,同时标注出戏剧冲突的情节点,将影片声音的创作构思视觉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整部影片声音情绪基调的走向,曲线的起伏变化、紧凑舒缓都表现了该片声音处理上的构思,语言声、效果声、环境声以及音乐的处理是以此为依据的。比如:影片从开始到9分50秒都是平静、轻松的气氛,无线电中的谈笑声、音乐声告诉观众,太空中的人们一切平安,在寂静的太空中欣赏着地球的美妙,并从谈话中能感受得到他们期盼回到地球的愿望。然而这平静的一切被9分51秒处的无线电中的指令打破,无线电告诉他们,导弹击中的卫星碎片引起了连锁反应,碎片正以超过高速子弹的速度向他们袭来,要求他们迅速撤离,同时很有可能随时失去天地联系。
随着无线电中的语速加快,语气的坚定以及沉闷的低频隆隆声的加入,情绪开始紧张、不安,声音情绪被迅速拉向“死亡”一极。紧接着电子乐奏出紧张的节奏,无线电波的干扰声、持续的高频声、碎片撞击航天器的声音,以及瑞恩急促的呼吸声如同风暴一起袭来。声音情绪被聚焦到了“死亡”的极点。瑞恩解开绳索,不停地翻转,喘息声一直持续,到了14分08秒时,一度无法呼吸的瑞恩,重新开始大口地喘息,高频声、低频声减弱,音乐声逐渐消失,声音开始像“生”的方向发展。之后到了16分37秒,瑞恩听到了科沃斯基中尉的声音,声音正式踏入到了“生”的一侧。
又如:影片56分10秒时,上天又一次和瑞恩开了个玩笑。已将全部生命和希望给了联盟号这棵救命稻草,却由于燃料耗尽而无法移动。瑞恩奋力地宣泄着,巨大的音响和音乐声随情绪不断集聚上升,但当镜头转向窗外的视角瞬间,所有的音乐及音响声戛然而止,观众静静地看着飞船中发泄的瑞恩,声音情绪线又倒向“死亡”一极。这样的处理,一方面符合宇宙的科学规律,另一方面更好地体现了故事主人公瑞恩的无助与绝望。无线电中孱弱的信号声,成了她生命最后的陪伴,可怕的孤独和无助彻底摧毁了她对生的希望,无奈地等待死亡。这时声音创作的情绪线抵达“死”极的最低点,无线电中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声音,哪怕是一声狗叫、新生儿的啼哭,都可以让她感到慰藉,设备的报警声预报了死亡的进程,音乐声平静而祥和。直到62分47秒处,决定放弃生命的瑞恩听到臆想中科沃斯基中尉敲打窗门的声音,仿佛一切又有了生的希望。66分20秒,瑞恩打开能源阀,报警声消失,声音情绪线转入“生”的一侧。根据科沃斯基中尉的提示,瑞恩兴奋而坚定地完成着一系列动作,音乐声中也似乎有种生命的力量,不断推进、生长。她成功了,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成功返回地面。在到达地面的瞬间,声音设计师用各种无线电信号频率相互干扰的声音来表达“生”的概念,以确定瑞恩回到地球的真实性。
声音设计师在有声和无声之间,为观众展现了一场精彩的太空历险,更诠释了“生”与“死”的真谛,人性的伟大。在尊重科学事实的基础上,保证了叙事的戏剧性,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二、声音的技术制作
影片的声音有了艺术上的创作构思,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构思加以实现并传给观众。我们知道,在太空中,声音失去了赖以传播的介质,寂静无声的叙事空间,给影片的声音制作出了个难题。
该片的混音师Skip Lievsay在采访中说到:“导演非常清楚他要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他了解科学,并以此为依据来构思这部电影,他用心研究穿着宇航服在太空中的情况,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系着缆绳怎么从这边移动到那边,是不是符合科学规律。”由此看来,整部影片的声音制作是基于科学的,在科学的前提下,也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
(一)传递而来的声音——“接触式”的录音方式
声音的录制是实现影片声音艺术构想的第一步。影片所呈现的叙事时空是虚拟无声的,而我们录音制作的环境则真实有声。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中录制本不存在的声音,如何赋予各种声音的质感,如何让声音的真实感和戏剧性最大化,都是声音录制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导演阿方索·卡隆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在太空中是无声的,所以画面上对应的声音是通过转化来完成的,宇航员所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接触物品,由身体的振动来传播的,所听到的声音都像被蒙上一层东西的感觉,与现实中的体验会很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影片中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传递转化而来”的。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这种间接传递的、具有沉闷质感的声音,声音设计师做了大胆的尝试。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动效,比如松开门栓声、移动物体声、开门声、拧动螺栓声、物体的碰撞声等,都是用“接触式”麦克风(通常用来录制弦乐器和弱功率乐器,直接贴在乐器共振体上,低频音靠固体传导振动)来录制的。使麦克风直接接触声源录制,力求得到最原始的、不经过空气传播的声音振动。此外,为了使人物对白听起来也有“传递”之感,片中科沃斯基中尉和瑞恩的部分对白也采用了这种接触式录音的方式。沉闷的低频声使声音的质感更接近于太空的真实。这一实验性的尝试,从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太空环境下的“真实”,在遵循科学的基础上,使观众保持了听与感的高度认同。 (二)让声音如画呈现——杜比全景声混音
技术的革新总是能为艺术创作带来惊喜,继5.1、7.1声道的环绕立体声之后,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又为声音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它推出了一种崭新的混音和声音定位方式,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扬声器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可以传达出每一方向上的声音,展现动态的声音效果,天花板上加置的扬声器则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正如它的广告词说的那样——让声音如画呈现。
《地心引力》可以说是一部为全景声量身定制的电影。声源被放置在太空,这意味着声音将漂浮在空间,声源位置无法固定且移动频繁。为了使声音更好地帮助影片叙事,混音师要做的就是精确地捕捉每一个声源移动的空间信息,让观众在看到画面中声源位置的同时感受到声源的位置和移动。
在以往的混音过程中,人声往往被放置在观众正前方的中间声道,因此,观众所听到的对白,几乎都从正前方发出。但对于这部主人公始终漂浮在太空中的影片来说,难免有些失实。假如你是在杜比全景声影院中观看该影片,你就不难发现人声的位置是和角色一起移动的。混音师为每个角色的人声位置做了相应的声像调整,紧盯住画面中演员位置的变化,尽力让人声精确地跟随演员位置移动起来。瑞恩在这儿,她的声音就从这边传来,科沃斯基中尉在那儿,他的声音就在那边,不管他们移动到哪儿,人声都跟着他们移动,真正做到了声音“如画呈现”。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第三者视听感受,不仅可以让你感知到角色的位置,而且在电影长时间的天旋地转中,也可以让你感知到与自己的相对位置。与此同时,还能使你产生在太空中无法控制住身体,漂浮着的迷失感。这些都是杜比全景声技术带给观众的听觉惊喜,同时给影片的叙事带来了创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声音团队也专门为《地心引力》谱写了对应环绕声系统的配乐,音乐总谱变得更加细致复杂。你可以感受到音乐从影院的不同位置传来,在影院中穿梭,和其他方向传来的音乐交织在一起,各种乐器的声音也会来自不同的方向。真是一种奇妙的听觉享受。
阿方索·卡隆真心想打造一部伟大的作品,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地心引力》以其卓越的声音设计,精湛的制作技艺,包揽了第86届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声、最佳配乐三项声音方面的奖项。声音设计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叙事空间的真实,同时使故事的艺术张力最大化,在“真实”和“戏剧性”中做到了完美的平衡。
一、叙事线索与声音艺术创作
整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宇航员逃生的故事,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由6个动人心魄的戏剧冲突结构起来:1.探险者号上所有的工作人员遭到卫星碎片袭击,仅2人幸存;2.科沃斯基中尉为了保证瑞恩的安全,解开了维系自己生命的绳索,得以使瑞恩有机会进入国际空间站,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瑞恩;3.瑞恩进入国际空间站,不料站内起火,奋力逃离;4.国际空间站再次遭到卫星碎片袭击,瑞恩幸存;5.国际空间站燃料不足,绝望的瑞恩给自己的生命判了死刑;6.幻想中科沃斯基中尉的鼓励下,重新点燃了生的希望,前往“天宫”空间站,成功返回地面。女主角瑞恩经历的每一次危机、每一次死里逃生都牵动人心,同时也成为影片声音创作的依据。
为了帮助我们进行声音的分析,我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将片中所有的声音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极,并分别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词来描述这两极的声音,例如:“生(希望)-死(绝望)”。沿着时间轴画出一条声音情绪基调线,同时标注出戏剧冲突的情节点,将影片声音的创作构思视觉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整部影片声音情绪基调的走向,曲线的起伏变化、紧凑舒缓都表现了该片声音处理上的构思,语言声、效果声、环境声以及音乐的处理是以此为依据的。比如:影片从开始到9分50秒都是平静、轻松的气氛,无线电中的谈笑声、音乐声告诉观众,太空中的人们一切平安,在寂静的太空中欣赏着地球的美妙,并从谈话中能感受得到他们期盼回到地球的愿望。然而这平静的一切被9分51秒处的无线电中的指令打破,无线电告诉他们,导弹击中的卫星碎片引起了连锁反应,碎片正以超过高速子弹的速度向他们袭来,要求他们迅速撤离,同时很有可能随时失去天地联系。
随着无线电中的语速加快,语气的坚定以及沉闷的低频隆隆声的加入,情绪开始紧张、不安,声音情绪被迅速拉向“死亡”一极。紧接着电子乐奏出紧张的节奏,无线电波的干扰声、持续的高频声、碎片撞击航天器的声音,以及瑞恩急促的呼吸声如同风暴一起袭来。声音情绪被聚焦到了“死亡”的极点。瑞恩解开绳索,不停地翻转,喘息声一直持续,到了14分08秒时,一度无法呼吸的瑞恩,重新开始大口地喘息,高频声、低频声减弱,音乐声逐渐消失,声音开始像“生”的方向发展。之后到了16分37秒,瑞恩听到了科沃斯基中尉的声音,声音正式踏入到了“生”的一侧。
又如:影片56分10秒时,上天又一次和瑞恩开了个玩笑。已将全部生命和希望给了联盟号这棵救命稻草,却由于燃料耗尽而无法移动。瑞恩奋力地宣泄着,巨大的音响和音乐声随情绪不断集聚上升,但当镜头转向窗外的视角瞬间,所有的音乐及音响声戛然而止,观众静静地看着飞船中发泄的瑞恩,声音情绪线又倒向“死亡”一极。这样的处理,一方面符合宇宙的科学规律,另一方面更好地体现了故事主人公瑞恩的无助与绝望。无线电中孱弱的信号声,成了她生命最后的陪伴,可怕的孤独和无助彻底摧毁了她对生的希望,无奈地等待死亡。这时声音创作的情绪线抵达“死”极的最低点,无线电中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声音,哪怕是一声狗叫、新生儿的啼哭,都可以让她感到慰藉,设备的报警声预报了死亡的进程,音乐声平静而祥和。直到62分47秒处,决定放弃生命的瑞恩听到臆想中科沃斯基中尉敲打窗门的声音,仿佛一切又有了生的希望。66分20秒,瑞恩打开能源阀,报警声消失,声音情绪线转入“生”的一侧。根据科沃斯基中尉的提示,瑞恩兴奋而坚定地完成着一系列动作,音乐声中也似乎有种生命的力量,不断推进、生长。她成功了,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成功返回地面。在到达地面的瞬间,声音设计师用各种无线电信号频率相互干扰的声音来表达“生”的概念,以确定瑞恩回到地球的真实性。
声音设计师在有声和无声之间,为观众展现了一场精彩的太空历险,更诠释了“生”与“死”的真谛,人性的伟大。在尊重科学事实的基础上,保证了叙事的戏剧性,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二、声音的技术制作
影片的声音有了艺术上的创作构思,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构思加以实现并传给观众。我们知道,在太空中,声音失去了赖以传播的介质,寂静无声的叙事空间,给影片的声音制作出了个难题。
该片的混音师Skip Lievsay在采访中说到:“导演非常清楚他要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他了解科学,并以此为依据来构思这部电影,他用心研究穿着宇航服在太空中的情况,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系着缆绳怎么从这边移动到那边,是不是符合科学规律。”由此看来,整部影片的声音制作是基于科学的,在科学的前提下,也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
(一)传递而来的声音——“接触式”的录音方式
声音的录制是实现影片声音艺术构想的第一步。影片所呈现的叙事时空是虚拟无声的,而我们录音制作的环境则真实有声。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中录制本不存在的声音,如何赋予各种声音的质感,如何让声音的真实感和戏剧性最大化,都是声音录制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导演阿方索·卡隆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在太空中是无声的,所以画面上对应的声音是通过转化来完成的,宇航员所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接触物品,由身体的振动来传播的,所听到的声音都像被蒙上一层东西的感觉,与现实中的体验会很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影片中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传递转化而来”的。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这种间接传递的、具有沉闷质感的声音,声音设计师做了大胆的尝试。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动效,比如松开门栓声、移动物体声、开门声、拧动螺栓声、物体的碰撞声等,都是用“接触式”麦克风(通常用来录制弦乐器和弱功率乐器,直接贴在乐器共振体上,低频音靠固体传导振动)来录制的。使麦克风直接接触声源录制,力求得到最原始的、不经过空气传播的声音振动。此外,为了使人物对白听起来也有“传递”之感,片中科沃斯基中尉和瑞恩的部分对白也采用了这种接触式录音的方式。沉闷的低频声使声音的质感更接近于太空的真实。这一实验性的尝试,从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太空环境下的“真实”,在遵循科学的基础上,使观众保持了听与感的高度认同。 (二)让声音如画呈现——杜比全景声混音
技术的革新总是能为艺术创作带来惊喜,继5.1、7.1声道的环绕立体声之后,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又为声音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它推出了一种崭新的混音和声音定位方式,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扬声器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可以传达出每一方向上的声音,展现动态的声音效果,天花板上加置的扬声器则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正如它的广告词说的那样——让声音如画呈现。
《地心引力》可以说是一部为全景声量身定制的电影。声源被放置在太空,这意味着声音将漂浮在空间,声源位置无法固定且移动频繁。为了使声音更好地帮助影片叙事,混音师要做的就是精确地捕捉每一个声源移动的空间信息,让观众在看到画面中声源位置的同时感受到声源的位置和移动。
在以往的混音过程中,人声往往被放置在观众正前方的中间声道,因此,观众所听到的对白,几乎都从正前方发出。但对于这部主人公始终漂浮在太空中的影片来说,难免有些失实。假如你是在杜比全景声影院中观看该影片,你就不难发现人声的位置是和角色一起移动的。混音师为每个角色的人声位置做了相应的声像调整,紧盯住画面中演员位置的变化,尽力让人声精确地跟随演员位置移动起来。瑞恩在这儿,她的声音就从这边传来,科沃斯基中尉在那儿,他的声音就在那边,不管他们移动到哪儿,人声都跟着他们移动,真正做到了声音“如画呈现”。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第三者视听感受,不仅可以让你感知到角色的位置,而且在电影长时间的天旋地转中,也可以让你感知到与自己的相对位置。与此同时,还能使你产生在太空中无法控制住身体,漂浮着的迷失感。这些都是杜比全景声技术带给观众的听觉惊喜,同时给影片的叙事带来了创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声音团队也专门为《地心引力》谱写了对应环绕声系统的配乐,音乐总谱变得更加细致复杂。你可以感受到音乐从影院的不同位置传来,在影院中穿梭,和其他方向传来的音乐交织在一起,各种乐器的声音也会来自不同的方向。真是一种奇妙的听觉享受。
阿方索·卡隆真心想打造一部伟大的作品,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地心引力》以其卓越的声音设计,精湛的制作技艺,包揽了第86届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声、最佳配乐三项声音方面的奖项。声音设计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叙事空间的真实,同时使故事的艺术张力最大化,在“真实”和“戏剧性”中做到了完美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