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现状与展望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rbr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近6年来我国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主要进展:LPD的手术方法已经建立,包括切除的入路和流程、重建的方式及技巧,在技术上安全可行;LPD病例数快速增长,并在部分中心成为常规术式。LPD具有视野清、出血量少等优势,不仅利于患者快速康复,也有利于教学培训。然而,由于各中心LPD发展不平衡,较多中心仍存在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且关于恶性肿瘤患者能否远期获益尚有争议。因此,LPD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建立监测体系,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或真实世界研究;建立常规术式时代新生代LPD术者的培训体系。

其他文献
淋巴结转移是严重影响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手术预后的独立因素。淋巴结清扫是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的重要内容,但关于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定义、范围及清扫数目仍存在较多争议。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有较多研究,也有不少新观点。现有观点认为,术中常规对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总动脉旁和胰头十二指肠后方的淋巴结(第12、8、13组)进行骨骼化清扫能够为HCCA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但术中清扫腹腔干、腹主动
网络通信与医疗领域相结合诞生了远程医疗。远程医疗的实施可改善区域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缩短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提高诊疗的时效性,是一项不断发展、应用广泛的技术。目前最新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正凭借其高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优点给移动通信及包括远程医疗在内的其他相关行业带来重大变革。本文回顾远程医疗的发展,介绍5G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于远程医疗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脑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是改善GBM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最大范围地安全切除是当前新诊断的GBM的手术原则。本文回顾过去20年GBM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新诊断GBM与复发GBM在治疗策略方面的异同点,分析了老年GBM患者的治疗、假性进展、假性有效等临床难点问题,并对未来GBM治疗的发展
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新辅助放化疗的广泛应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系统等微创技术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性手术,以及肿瘤分子标志物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直肠癌治疗已进入个体化精准医疗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于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必要性的争议愈发引人注目,其包括与新辅助治疗的关系,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指征、范围及神经保护等多个方面。作为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重要
胃肠间质瘤作为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软组织肿瘤,其发展历程有其特殊性,也有特别价值。纵观胃肠间质瘤不同历史阶段的治疗理念,外科手术在疾病治疗决策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给患者带来的治疗获益都在不断改进和提升。腹腔镜和内镜治疗也必将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中发挥相应的作用。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的不断了解和深入,靶向治疗的精准化和个体化都在精益求精。如何进一步提高胃肠间质瘤特别是高危和耐药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是目前外科
数字智能化肝胆外科的发展经历了十几年的演进过程,从数字虚拟人技术到质控化、同质化三维可视化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从三维可视化到数字智能化技术临床转化及诊疗模式的转换;实现了疾病的经验性诊断到深度学习智能化诊断与治疗和经验性手术到多模态影像实时手术导航的技术创新;从肿瘤的形态学诊断深入到分子影像学精准诊断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进行研究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给数字智能化外科赋予新的生命力。
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肝脏是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质、氨基酸代谢的重要枢纽。肝细胞癌(HCC)中可呈现多种特征性代谢改变,如有氧糖酵解增加、脂肪从头合成增强、谷氨酰胺消耗和氧化代谢失衡等,从而为快速生长和增殖的肿瘤细胞提供能量和生物大分子合成原料。肿瘤代谢重编程过程受代谢酶活性改变、基因表达异常、信号转导通路失调等多因素调节。高通量代谢组学技术的进步为发现新的HCC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靶点提
大肝癌临床十分常见,长期被归为"晚期、不可切除"的肝癌。肝切除迄今仍是肝癌最佳的治疗手段。大肝癌的外科治疗较为困难,严重制约了肝癌外科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但孤立性大肝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分子病理学特征和相对好的肿瘤生物学特性。若无血管侵犯,无论肿瘤大小均属早期。虽然瘤体巨大、手术切除困难,风险大,但其手术效果佳,5年总体生存率可达40%左右,患者生存获益明显。故对于孤立性大肝癌应倡导积极
一百多年来,围绕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早期手术还是后期手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每一次治疗理念的变革、技术的进步和疗效的突破,均是在实践中总结和逐步完善的。长期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逐步阐明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两个死亡高峰"的病理生理过程,不断提高早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治水平。深化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病理转归多样性的认识,划时代改变了坏死性胰腺炎后期的治疗模式,逐步形成了现代综合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