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直是高等院校关心和讨论的话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现有规章制度不能全面衡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笔者论述了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意义,通过实践如何构建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并提出构建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经过不断实践、总结,修改试行,有效推进了素质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综合素质测评;构建意义;实践;问题及措施
1.测评体系构建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而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发展性素质等。我院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更细化的考评细则《学生操行量化评分办法》。其中的内容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
但不可否认,现行的《操行量化评分办法》所涉及的评价尚存在一些缺陷。如:测评内容从个体素质结构上来确定,“德智体”为其测评内容,忽视了教学计划外学生能力、技能的掌握;操行量化的标准与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不贴近;反馈与执行的结合不易操作,操行分能在某种程度上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但对不合格学生的执行处理存在难度。
而综合素质测评是一种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的方法,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环节。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校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不仅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为学校评奖评优及用人单位遴选人才提供客观依据,而且能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同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实际运用层面也有积极的意义。
1.1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渐逼近[3]。
1.2测评工作不但学生参与操作,并且学生本身就是测评的对象和主体,测评结果也将作为各种奖罚的依据。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大学生正确检验自己,正确评估和认识自己,引导大学生养成自我教育习惯,提高大学生自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1.3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并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树立榜样力量,使学生们有目标可循。
1.4综合素质测评可以作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标准化评价体系,有利于选择优秀人才,并使用人单位因才施用,把人才安置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的作用。
1.5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造就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
2.构建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或形成的内在、稳定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其综合效应表现为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应当包括德育素质、学习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政治纪律素质、社会能力、发展性素质等。
德育素质具体包括价值观(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自尊、自爱、自强)、伦理道德(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修养品德(情操、美感、追求美)、超前意识(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国家意识、现代意识)。
因此,综合以上各点,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内涵界定应该包括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同时能掌握多种技能和具有良好的社会能力及发展性素质。
通过调查园艺类专业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了解到园艺类高职生具有学习能力不够强、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思想政治觉悟不高、语言表达、交际协调等社会能力不强、发展性素质需提高,但组织纪律性好、学习勤奋刻苦、肯吃苦、讲诚信等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在构建园艺类专业高职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时,各构成因素也需做相应调整。
2.1综合素质测评观测点
(1)学习能力:包括各科成绩、是否重修(或补考)、是否考试作弊,全国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情况。
(2)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工种证获得情况、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情况、参加英语、计算机竞赛情况。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区院级等不同等级奖项加分。
(3)政治纪律素质:包括参加各种政治学习活动和各党团组织生活;入党各阶段情况;思想政治、纪律方面受表彰情况;遵守院系有关管理条例制度情况。
(4)社会能力:包括担任各团学会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等任职情况;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服务、专业实训劳动、社会实践等;宿舍、教师、绿地等卫生检查情况。
2.2综合素质测评方法
(1)成立以辅导员为总负责,由班委、团支委、学生代表(三者共占班级人数40%)为成员的学生综合素质班级评定小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学期总评。
(2)评定程序:首先由学生综合素质班级评定小组根据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定,确定成绩,然后报系部审核,存入本人档案。
(3)综合素质测评考核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评价,即Ⅰ 学习能力、Ⅱ 专业应用能力、Ⅲ 政治纪律素质、Ⅳ 社会能力、Ⅴ 个人能力发展。此项由班级评定小组进行统计评定得出分数;第二部分为主观评价,即Ⅵ 生活德能素质。此项由班级全班同学进行德能素质考评评分,得出平均分为此项内容。
(4)学期总评:综合评分 = X × 60 % +Ⅰ+Ⅱ+Ⅲ× 10 %+Ⅳ×10 %+Ⅴ×10 %+Ⅵ×10 %+Ⅶ
其中,X为一学期所有考试、考查成绩的平均分;素质分为Ⅱ、Ⅲ×10%、Ⅳ×10%、Ⅴ×10%、Ⅵ×10%及Ⅶ项总和。
3.实践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存在问题
3.1.1学生不明测评宗旨,开展工作困难
长期以来,园艺类高职学生均习惯《学生操行量化评分办法》进行开展学生素质测评。由于相对《学生操行量化评分办法》,新构建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较负责,内容涉及较多,学生未明综合测评制定实施的目的情况下,常出现抵触心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同学不配合、班干不理解,工作开展困难的现象。
3.1.2测评内容较多,收集数据较难
测评内容涉及多方面,因此收集各方面原始素材的工作量较大。而同学们没做好收集信息的准备,在收集时,往往花很多工夫翻找之前的材料,于是就会产生厌烦、不配合心理。有些同学甚至不找材料,不报送原始素材。这样对测评数据的统计造成一定的影响。
且高职类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有限,在统计数据时不能运用电脑技巧,均用原始的纸质表格手动计算统计。因此负责统计的同学颇多怨言。
3.1.3测评细则内容不够明晰
测评细则中加分项目较多。如担任职务加分、参加活动加分、获奖加分等,而减分项目只有纪律考勤一项。
加分项目不够明确。未能根据我院、系活动而设定加分。如“勤工杯”篮球赛、插花大赛、系十大歌手比赛等应加在哪一板块,未能明确。
生活方面的考查不够细致,仅仅考查宿舍卫生和绿地打扫情况,其他方面未能体现。
对于某些活动的中,作为后勤工作、通讯工作等幕后工作的加分表彰不够明显。
3.1.4测评细则考核内容未能体现个人发展性素质
测评细则中的各项指标全都是考查学生在校时期的表现,参加活动、获奖情况等,为引入企业所需素质的考核。
作为园艺类专业高职学生,劳动技能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但在测评细则中未能体现实训操作过程的出勤、表现情况,未能真实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3.1.5测评指标各项权重不均衡
测评指标中,学习成绩占70%,其他各项总共占30%。对园艺类专业高职学生而言,学习项目占的比重太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发展性能力不能凸现,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3.1.6测评结果的运用不够
每学期统计综合素质测评得出的数据均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均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收集统计数据。此做法未能达到测评的目的。
3.2解决措施
3.2.1加强宣传力度,认真贯彻实施
综合测评细则应该学生中广为宣传,让学生了解、熟悉测评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同学对综合测评的重视,主动把自己纳入考评体系,使同学们明白综合测评的目的和意义,最终形成学生主动关心测评,主动参与测评的工作。
3.2.2归类、细化考评细则
根据学院的活动进行调整细化加分项目,按照所列项目归类调整。并增加教学实训项目考勤、集体活动出勤考核、后勤工作加分等。
在主观测评的生活德能素质上,由最初的执行度、亲和度、努力度、朴素度、诚信度五项三个等级的考核增加至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德能素质三大方面共计12项四个等级的考核。
3.2.3增加德能素质考核指标
由于企业所需的诸如为人正直、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能力、自强自信、交流沟通能力强等之类的德能素质用客观材料评价不了,因此在主观测评体系中,相应增加此类项目。并通过全体同学的一致评价,得出相应的德能素质分数。
3.2.4调整各项指标权重
在建立综合测评初期,学习能力占的比例为70%,之后修改为50%。经过实践发现,学习能力权重为70%的综合素质分数较高,但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以外的能力素质;学习能力权重为50%的综合素质分数较低,若学科成绩分数不高,又无其他加分项目的学生,综合素质分数都在50分左右。因此,最终调整为60%的权重。
3.2.5增加测评结果的运用
在大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评比、毕业生就业推荐等工作中应该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如,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由学生填写《贫困生资格确认表》内容,并根据贫困资格分数、综合素质测评分数、特殊加分累计得出总分,排序。在评优评先、毕业生就业推荐时,也可制定相应的表格,取相应的数值作为参考数据。
在园艺类专业高职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与实践过程中,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测评宗旨的端正与测评项目细化的共识教育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沉醉于结果的单向表彰、数值的高低,还要注意预防和减少因综合测评所产生的不满意和所带来的矛盾。我们要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与改进,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诸峰,陈崚,李忠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6):32-34.
[2]于琳琳,纪羽宁.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我见[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34-37.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4):36-38.
[4]洪玉管.基于提高综合素质视角下的独立学院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关键词】综合素质测评;构建意义;实践;问题及措施
1.测评体系构建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而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发展性素质等。我院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更细化的考评细则《学生操行量化评分办法》。其中的内容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
但不可否认,现行的《操行量化评分办法》所涉及的评价尚存在一些缺陷。如:测评内容从个体素质结构上来确定,“德智体”为其测评内容,忽视了教学计划外学生能力、技能的掌握;操行量化的标准与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不贴近;反馈与执行的结合不易操作,操行分能在某种程度上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但对不合格学生的执行处理存在难度。
而综合素质测评是一种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的方法,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环节。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校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不仅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为学校评奖评优及用人单位遴选人才提供客观依据,而且能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同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实际运用层面也有积极的意义。
1.1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渐逼近[3]。
1.2测评工作不但学生参与操作,并且学生本身就是测评的对象和主体,测评结果也将作为各种奖罚的依据。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大学生正确检验自己,正确评估和认识自己,引导大学生养成自我教育习惯,提高大学生自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1.3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并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树立榜样力量,使学生们有目标可循。
1.4综合素质测评可以作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标准化评价体系,有利于选择优秀人才,并使用人单位因才施用,把人才安置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的作用。
1.5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造就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
2.构建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或形成的内在、稳定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其综合效应表现为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应当包括德育素质、学习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政治纪律素质、社会能力、发展性素质等。
德育素质具体包括价值观(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自尊、自爱、自强)、伦理道德(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修养品德(情操、美感、追求美)、超前意识(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国家意识、现代意识)。
因此,综合以上各点,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内涵界定应该包括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同时能掌握多种技能和具有良好的社会能力及发展性素质。
通过调查园艺类专业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了解到园艺类高职生具有学习能力不够强、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思想政治觉悟不高、语言表达、交际协调等社会能力不强、发展性素质需提高,但组织纪律性好、学习勤奋刻苦、肯吃苦、讲诚信等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在构建园艺类专业高职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时,各构成因素也需做相应调整。
2.1综合素质测评观测点
(1)学习能力:包括各科成绩、是否重修(或补考)、是否考试作弊,全国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情况。
(2)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工种证获得情况、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情况、参加英语、计算机竞赛情况。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区院级等不同等级奖项加分。
(3)政治纪律素质:包括参加各种政治学习活动和各党团组织生活;入党各阶段情况;思想政治、纪律方面受表彰情况;遵守院系有关管理条例制度情况。
(4)社会能力:包括担任各团学会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等任职情况;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服务、专业实训劳动、社会实践等;宿舍、教师、绿地等卫生检查情况。
2.2综合素质测评方法
(1)成立以辅导员为总负责,由班委、团支委、学生代表(三者共占班级人数40%)为成员的学生综合素质班级评定小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学期总评。
(2)评定程序:首先由学生综合素质班级评定小组根据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定,确定成绩,然后报系部审核,存入本人档案。
(3)综合素质测评考核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评价,即Ⅰ 学习能力、Ⅱ 专业应用能力、Ⅲ 政治纪律素质、Ⅳ 社会能力、Ⅴ 个人能力发展。此项由班级评定小组进行统计评定得出分数;第二部分为主观评价,即Ⅵ 生活德能素质。此项由班级全班同学进行德能素质考评评分,得出平均分为此项内容。
(4)学期总评:综合评分 = X × 60 % +Ⅰ+Ⅱ+Ⅲ× 10 %+Ⅳ×10 %+Ⅴ×10 %+Ⅵ×10 %+Ⅶ
其中,X为一学期所有考试、考查成绩的平均分;素质分为Ⅱ、Ⅲ×10%、Ⅳ×10%、Ⅴ×10%、Ⅵ×10%及Ⅶ项总和。
3.实践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存在问题
3.1.1学生不明测评宗旨,开展工作困难
长期以来,园艺类高职学生均习惯《学生操行量化评分办法》进行开展学生素质测评。由于相对《学生操行量化评分办法》,新构建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较负责,内容涉及较多,学生未明综合测评制定实施的目的情况下,常出现抵触心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同学不配合、班干不理解,工作开展困难的现象。
3.1.2测评内容较多,收集数据较难
测评内容涉及多方面,因此收集各方面原始素材的工作量较大。而同学们没做好收集信息的准备,在收集时,往往花很多工夫翻找之前的材料,于是就会产生厌烦、不配合心理。有些同学甚至不找材料,不报送原始素材。这样对测评数据的统计造成一定的影响。
且高职类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有限,在统计数据时不能运用电脑技巧,均用原始的纸质表格手动计算统计。因此负责统计的同学颇多怨言。
3.1.3测评细则内容不够明晰
测评细则中加分项目较多。如担任职务加分、参加活动加分、获奖加分等,而减分项目只有纪律考勤一项。
加分项目不够明确。未能根据我院、系活动而设定加分。如“勤工杯”篮球赛、插花大赛、系十大歌手比赛等应加在哪一板块,未能明确。
生活方面的考查不够细致,仅仅考查宿舍卫生和绿地打扫情况,其他方面未能体现。
对于某些活动的中,作为后勤工作、通讯工作等幕后工作的加分表彰不够明显。
3.1.4测评细则考核内容未能体现个人发展性素质
测评细则中的各项指标全都是考查学生在校时期的表现,参加活动、获奖情况等,为引入企业所需素质的考核。
作为园艺类专业高职学生,劳动技能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但在测评细则中未能体现实训操作过程的出勤、表现情况,未能真实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3.1.5测评指标各项权重不均衡
测评指标中,学习成绩占70%,其他各项总共占30%。对园艺类专业高职学生而言,学习项目占的比重太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发展性能力不能凸现,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3.1.6测评结果的运用不够
每学期统计综合素质测评得出的数据均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均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收集统计数据。此做法未能达到测评的目的。
3.2解决措施
3.2.1加强宣传力度,认真贯彻实施
综合测评细则应该学生中广为宣传,让学生了解、熟悉测评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同学对综合测评的重视,主动把自己纳入考评体系,使同学们明白综合测评的目的和意义,最终形成学生主动关心测评,主动参与测评的工作。
3.2.2归类、细化考评细则
根据学院的活动进行调整细化加分项目,按照所列项目归类调整。并增加教学实训项目考勤、集体活动出勤考核、后勤工作加分等。
在主观测评的生活德能素质上,由最初的执行度、亲和度、努力度、朴素度、诚信度五项三个等级的考核增加至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德能素质三大方面共计12项四个等级的考核。
3.2.3增加德能素质考核指标
由于企业所需的诸如为人正直、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能力、自强自信、交流沟通能力强等之类的德能素质用客观材料评价不了,因此在主观测评体系中,相应增加此类项目。并通过全体同学的一致评价,得出相应的德能素质分数。
3.2.4调整各项指标权重
在建立综合测评初期,学习能力占的比例为70%,之后修改为50%。经过实践发现,学习能力权重为70%的综合素质分数较高,但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以外的能力素质;学习能力权重为50%的综合素质分数较低,若学科成绩分数不高,又无其他加分项目的学生,综合素质分数都在50分左右。因此,最终调整为60%的权重。
3.2.5增加测评结果的运用
在大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评比、毕业生就业推荐等工作中应该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如,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由学生填写《贫困生资格确认表》内容,并根据贫困资格分数、综合素质测评分数、特殊加分累计得出总分,排序。在评优评先、毕业生就业推荐时,也可制定相应的表格,取相应的数值作为参考数据。
在园艺类专业高职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与实践过程中,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测评宗旨的端正与测评项目细化的共识教育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沉醉于结果的单向表彰、数值的高低,还要注意预防和减少因综合测评所产生的不满意和所带来的矛盾。我们要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与改进,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诸峰,陈崚,李忠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6):32-34.
[2]于琳琳,纪羽宁.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我见[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34-37.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4):36-38.
[4]洪玉管.基于提高综合素质视角下的独立学院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