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昭示了一个哲理——人生之路无法重走。否则,每个人都会活得比现在更精彩。但对《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们而言,即使人生可以有另一种选择,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家庭,也终难逃脱不幸的命运,比如贾宝玉,比如林黛玉。读完《红楼梦》,掩卷沉思,总觉得作者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间,分明为他们安排了另一种命运。
贾宝玉是作者着力刻画、寄托最深而且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他不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看不惯那些行走官场的禄蠹,不愿意与那些开口闭口仕途经济的人为伍,在努力过、抗争过后但却无法摆脱的情况下,最终遁入空门。
如果不做和尚又该如何呢?
甄宝玉的仕途之路实际上就是他另一种命运的结局。
像贾政、王夫人、薛宝钗们所期望的,违心地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仕途经济;像自己最讨厌的贾雨村那样成为封建制度的卫道夫,这是贾宝玉所最不愿意做的,也是最令他感到痛苦的。有句为证:“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在书中,作者像现在的一些小说、电影、电视一样,为主人公设置了不同的结局,以揭示封建制度对人们心灵的摧残,透露出对人生的无望和悲凉。只是比现在的一些小说、电影、电视的表现手法更精妙,更老道,更天衣无缝。非揭开真真假假之间这层神秘的面纱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就是揭开《红楼梦》面纱的魔棒。
贾宝玉就是甄宝玉,甄宝玉就是贾宝玉。书中已经多次给出暗示。
他们名字一样——都叫“宝玉”。
他们的年龄相差无几——都是十二三岁。第23回写到:宝玉搬进大观园曾有几首即事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錄出来各处称颂。”在第56回,江南甄府遣人来送礼请安,贾母问起甄府哥儿的年龄,来请安的四个女人则笑到:“今年十三岁。”
他们籍贯一样——都在金陵。甄家在金陵城内,贾家虽现居京都,但在第二回贾雨村“去岁到金陵时”,在石头城就曾从贾府宅门前经过。其实,贾府就是甄府。说贾府在京都,只不过是掩人耳目。
他们家世一样——甄家“那等荣贵”“富而好礼”,贾家“钟鸣鼎食”“诗礼之家”。两家“原是世交,又是老亲”,都接过驾,并且独甄家接驾四次,又都被抄过家。真真假假之间,作者的真意已暗含其中。
他们相貌一样——在第56回,江南甄府来送礼请安的四个女人一见贾宝玉,忙起身笑道:“唬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道是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了呢。”
一样的喜欢女孩子——在第2回冷子兴向贾雨村演说荣国府,说贾宝玉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而甄宝玉则觉得“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比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
一样跟着老太太,并都被祖母溺爱,一样的聪明乖觉,一样的淘气,一样的怕上学,一样的被父亲下死笞楚过。
虽然《红楼梦》只保留了前80回,但贾宝玉遁入空门在前80回是有多次暗示的。贾宝玉在林黛玉生前一直赌咒发誓“你死了我当和尚去”,这是暗示之一。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那回,单单选鲁智深的唱段,而且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一直念叨,再次暗示了宝玉最后的结局。这一点高鹗处理得也非常好。
甄宝玉,贾宝玉,他们所演绎的其实是一个人的两种相互对立并交锋的思想。只是曹老先生最后还是否定了甄宝玉,成全了贾宝玉,而自己则用十年的辛苦一字一泣地写尽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使人能从《红楼梦》这个镜子中去思考人生。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十中学)
贾宝玉是作者着力刻画、寄托最深而且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他不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看不惯那些行走官场的禄蠹,不愿意与那些开口闭口仕途经济的人为伍,在努力过、抗争过后但却无法摆脱的情况下,最终遁入空门。
如果不做和尚又该如何呢?
甄宝玉的仕途之路实际上就是他另一种命运的结局。
像贾政、王夫人、薛宝钗们所期望的,违心地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仕途经济;像自己最讨厌的贾雨村那样成为封建制度的卫道夫,这是贾宝玉所最不愿意做的,也是最令他感到痛苦的。有句为证:“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在书中,作者像现在的一些小说、电影、电视一样,为主人公设置了不同的结局,以揭示封建制度对人们心灵的摧残,透露出对人生的无望和悲凉。只是比现在的一些小说、电影、电视的表现手法更精妙,更老道,更天衣无缝。非揭开真真假假之间这层神秘的面纱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就是揭开《红楼梦》面纱的魔棒。
贾宝玉就是甄宝玉,甄宝玉就是贾宝玉。书中已经多次给出暗示。
他们名字一样——都叫“宝玉”。
他们的年龄相差无几——都是十二三岁。第23回写到:宝玉搬进大观园曾有几首即事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錄出来各处称颂。”在第56回,江南甄府遣人来送礼请安,贾母问起甄府哥儿的年龄,来请安的四个女人则笑到:“今年十三岁。”
他们籍贯一样——都在金陵。甄家在金陵城内,贾家虽现居京都,但在第二回贾雨村“去岁到金陵时”,在石头城就曾从贾府宅门前经过。其实,贾府就是甄府。说贾府在京都,只不过是掩人耳目。
他们家世一样——甄家“那等荣贵”“富而好礼”,贾家“钟鸣鼎食”“诗礼之家”。两家“原是世交,又是老亲”,都接过驾,并且独甄家接驾四次,又都被抄过家。真真假假之间,作者的真意已暗含其中。
他们相貌一样——在第56回,江南甄府来送礼请安的四个女人一见贾宝玉,忙起身笑道:“唬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道是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了呢。”
一样的喜欢女孩子——在第2回冷子兴向贾雨村演说荣国府,说贾宝玉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而甄宝玉则觉得“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比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
一样跟着老太太,并都被祖母溺爱,一样的聪明乖觉,一样的淘气,一样的怕上学,一样的被父亲下死笞楚过。
虽然《红楼梦》只保留了前80回,但贾宝玉遁入空门在前80回是有多次暗示的。贾宝玉在林黛玉生前一直赌咒发誓“你死了我当和尚去”,这是暗示之一。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那回,单单选鲁智深的唱段,而且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一直念叨,再次暗示了宝玉最后的结局。这一点高鹗处理得也非常好。
甄宝玉,贾宝玉,他们所演绎的其实是一个人的两种相互对立并交锋的思想。只是曹老先生最后还是否定了甄宝玉,成全了贾宝玉,而自己则用十年的辛苦一字一泣地写尽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使人能从《红楼梦》这个镜子中去思考人生。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