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美术作品解读画家的艺术人生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可以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和对美术大师艺术人生的讲解,帮助学生更深一层地进入艺术殿堂,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更好地学习美术。
  关键词:美术作品;画家;艺术人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88-1
  著名的美术作品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纵观世界艺术之林,在浩如烟海的著名美术作品中,每一件作品的完成背后,都与美术大师的艺术人生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出现的,那浸透着美术大师的全部心血,反映着美术大师的社会背景、品性、道德观、审美观、社会责任感等。
  一、深厚的艺术底蕴
  艺术家的艺术技能主要指艺术家掌握和运用艺术种类的专业技术和技法的能力。专业技术包括对工具材料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的掌握,专业技法指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所必须具备的技巧和方法。例如,一个油画家,他必须对油画笔、刮刀有所了解,笔的软硬程度、笔触的宽窄等;艺术家专业技法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入门”。有的艺术家从小学画,是所谓的“神童”、“天才”,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三杰”之一的达·芬奇(452-1519),十多岁学画,21岁创作《圣告阁》,31岁画《岩间圣母》,43岁画《最后的晚餐》,50岁画《蒙娜丽莎》,达·芬奇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他集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音乐家、舞蹈动作设计家、建筑家、城市规划家、解剖学家、飞行器设计师、自然学家、军事工程师等等于一身。也有大器晚成的,如中国画大师齐白石(864一1957)四十岁才开始学画,六十岁才成名,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当然艺术家的技法的形成是痛苦而漫长的,必经过多次蜕变和修炼才能成功。艺术家的艺术底蕴起包括文学修养、历史知识、社会风俗畏精和对现时社会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及对生活细节的认真观察,收集积累各方面的素材。
  二、独特的艺术个性
  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这种独特的艺术个性使艺术更加丰富多彩,这种艺术个性使艺术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840-1917)曾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而所谓性格不管是美或是丑自然界认为丑的往往比美的更显示出其性格,所以罗丹的作品有丑陋的《欧米埃尔》,有恐惧的《马谷利诺》,有残缺的《行走的人》,有迷惘的《三个影子》,有畸形的《巴尔扎克》。这些作品很难以用美来加以界定,但都是很有性格特征的,其中雕塑《巴尔扎克》受到的攻击最严重,当作品在沙龙展出时,遭受了广泛的社会抨击,作家协会拒绝接受雕像,说是“装在麻袋里的嫩蛤蟆”。实际上《巴尔扎克》是罗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二,罗丹说“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大顶峰,是我一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是我的美学原理的集中体现”,罗丹塑造的是袍内的巴尔扎克,是一个伟大的躯体,包含着一个文学天才的丰富智慧、深蕴的洞察力,以及具有对社会生活的广泛的判断力与现解力,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头脑,而雕像只有头部是引人注目的,这便是罗丹的用意所在。历史证明,雕像《巴尔扎克》最终得到世界的公认。荷兰画家伦勃朗(1606-1669)的艺术人生是很有代表性的,伦勃朗的画常常是很暗的背景中突出形象,而主要形象上都有受光层次的变化,最亮的部分也是形象本质特征的精彩“乐章”,他善于用强烈的色彩,真实而生动地揭示对象的本质,能深深扣住观众的心弦,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伦勃朗的强烈色彩”。由于他独特的艺术个性,给他的艺术带来不朽辉煌,同时,也给他的生活带来致命的打击,1642年画家在画《夜巡》时,没有按阿姆斯特丹射手同业会要求画成集体肖像画,他画的不是早已丧失军人热情的洋洋得意的市民,而是根据捍卫民族独立保卫故乡城市的英雄民兵的形象来创作的,画面人物和活动使观赏者意识到荷兰自卫武装人员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足以引起人对荷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光荣斗争的记忆,是伦勃朗优秀作品之一,却遭到订画者的诋毁,乃至诉语诉诸法律,伦勃朗的生活因此发生了逆转,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客户,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最终于1669年,坚强的画家在极端孤独与贫困中逝世,靠教会资助微薄的安葬费才得以归入大地。
  三、强烈的艺术情感
  每一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是与生俱有的,是人与人相区别的重要因素,在艺术方面而言,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是他的技术能力和资源的被唤醒、被激发,也就是艺术“灵感”的迸发。
  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的出世,都是各种复杂的社会凶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知道艺术家是社会中的特殊阶层,其特殊性就在于他们是艺术这种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是运用专门的技能创造独特的手段去交流丰富情感的人。1980年我国画家罗中立创作油画《父亲》轰动了当时的中国画坛,《父亲》一个拉粪老农,年老的脸皮被无情的岁月刻成数都数不清的深深的痕沟,在日晒雨淋中脸色黑红黑红的,沾满污垢的粗糙的双手端着破烂的茶碗,一脸的尘土和流淌着几行汗水,迷惘的双眼注视着你和我。我们鼻子能嗅到的是“父亲”一身的汗臭和他身上因拉粪带有的恶臭,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把无形的“刺刀”疯狂地抽刺、搅拌。画家罗中立正是饱含强烈的艺术情感,以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画家以敏锐的目光,犀利的画笔深入人类灵魂最深处,勇于披露精神冲突的忏悔意识,不用美来掩饰丑,既确定伦理规范的历史价值,也确定了生命欲望的天然合理性,突破了此前中国美术作品的“高、大、全、真、善、美”人物形象范围。赏析《父亲》比看“青春美女”在心灵上不知强撼多少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我很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安晓晓,那是高一的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自我介绍。我叫安晓晓,很幸运和天使一样姓安,晓是春晓的晓。安晓晓漂亮的马尾一晃,笑得整个教室春光荡漾。  我们都坐在第一排,两个桌子是连在一起的,是她的右胳膊能碰到我的左胳膊的邻居。  半个学期后,班主任把我调到了后面,和董明博做同桌。高中那会儿,都是男生和男生坐一起,占据后面几排。女生和女生坐一起,占据前面几排。班主任想尽办法扼杀一切
【摘要】自从我国实施化学新课改至今,藏族地区学校始终要求对新课改积极响应,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教学目标,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必须要有很好的化学教育教学策略及教学理念,才能引导高中生有效地学习化学知识,确保高中化学教学达到高效。本文将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藏族地区化学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 藏族地区 高中化学  随着藏族地区高中化学开始实行新课改标准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
摘 要:在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夯实好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理解思考的深度,以应对不拘泥于教材而又不脱离教材的高考实际的解题需要?本文从加深理解、迁移综合、联系实际、注意一些特殊性四个方面作简要分析,以探讨基础知识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加深理解;迁移综合;联系实际;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