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名师网络工作室是教师网络研修的重要模式。从交互决定论视角解读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内部交互关系,探究教师研修活动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观规范和工作支持直接正向影响教师对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的感知有用性,其主观规范影响效应较大;促成因素和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教师对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的感知易用性,其自我效能感影响效应较大;感知易用性相比感知有用性而言对教师参与态度影响效应较大,从而影响教师参与意愿。因此,应以个体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师交互共同体;以“互联网 平台 资源”为依托,创设高效交互环境;以“服务 激励机制”为保障,提高教师参与度;以混合式研修活动为纽带,建立联动教研共同体。
关键词 交互决定论;教师研修;职业教育;名师网络工作室;持续参与意愿;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4-0053-08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应用領域深度融合,“互联网 ”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服务形式,并以全新的方式改革着现有教与学的活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1]。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互联网 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要求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2]。作为网络研修新模式,名师网络工作室是指在名师主导下,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团队,以师带徒为主要形式,旨在培养一批学科名师,并依托网络充分发挥其在骨干教师培养、教学改革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3]。名师网络工作室可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增强教师团体的研究和学习能力,为骨干教师提供从优秀到卓越的发展路径[4]。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项目围绕网络研修平台支持学员培养、活动实施、资源共建共享以及课题协作研究等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需求,提供参与人员多元化、教研活动实效化以及团队工作协作化的网络研修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截至2020年4月,浙江省共建有264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其中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共119个,普通高中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共105个,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共40个;参与教师达数十万,其中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人数达4382人。教师研修持续性问题是名师网络工作室继续发展与推进的重要内容,教师长期处于一种开放且复杂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受到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从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内部交互关系重新解读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活动意愿,能更好地理解教师个体的凝聚力成因。本研究以交互决定论为视角,深入分析教师持续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的影响因素,探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名师网络工作室服务优化提出更明确的方向和理论指导。
二、相关研究
(一)教师参与网络研修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而开展的有组织、有引领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是对传统教师面对面教研的延伸与发展[5]。目前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网络研修的影响因素、平台建设以及教师参与意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戴心来等以教师采纳行为为视角,对网络研修社区中教师行为意向、促成因素、使用行为三个维度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6];王国华等从教师的社会性需求、工作绩效需求、客观使用、计算机效能感和外部支持条件等方面对教师使用网络研修工作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7];吴磊等验证了空间协同教研模式下资源感知、交互感知、感知有用性和自我效能感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8];赵健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特色功能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增强用户体验、融合虚实学习空间、建立自主选课机制、加强教师学习行为数据收集与分析、完善培训评价体系以及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的建设建议[9];李宝敏等研究发现,坊主引导是提高教师深度参与工作坊在线讨论的关键[10];杨卉等从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方面提出理论框架,并阐述了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支持服务体系的特点和运行机制[11]。
(二)交互决定论相关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的交互决定论属于社会认知理论范畴。他以社会认知理论为框架,阐述人的行为、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揭示个体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获得预期结果[12]。交互决定论认为,行为B(Behaviour)、个体P(Personality)、环境E(Environment)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事情发生的结果[13]。基于此,班杜拉提出了交互决定论的模型[14],见图1。
该模型共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行为受到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作用的单向模式;第二种模式是行为受到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交互作用的双向模式;第三种模式是行为、个体、环境三个因素交互作用的多向模式。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模式将行为、个体、环境三个因素相互联结,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着重强调个体、行为、环境三者所发挥的整体作用。名师网络工作室作为教师网络研修的重要模式,是个体、环境、行为三者多元交互、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在名师网络工作室中,个体包括领导者,即工作室负责人。他们通过与其他成员互动交往和对话,完成知识的传递和建构,影响着整个工作室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工作室个体成员由具备个体差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普通学科教师组成,年龄、性格特征、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差异使成员自身之间存在较大的知识差异,是工作室的动力之源。环境主要有网络环境、社会环境、工作条件等,教师在研修过程中依据一切可获得的途径完成个人研修能力的提升,实现知识的内化。行为指的是教师持续参与工作室的意愿。正是个体、环境、行为三者的有机结合,将人与内容、资源、平台等诸多要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多元交互网络,异步或同步交互加深了教师对研修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打造教师个体发展与群体服务提升的研修环境,充分共享教师研修的群体智慧,构筑教师知识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名师工作室相关研究
目前,名师网络工作室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工作室发展现状与建设理念、运行与保障机制、资源建设与研修过程等方面,对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参与意愿实证研究较少。如张力跃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名师工作室的共同愿景、工作室内部成员结构、教师之间合作文化氛围、个人学习活动以及外部支持条件五个维度来考察其实践图景并归纳工作室的实际效能[15];李辉结合江苏省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分析其现状为工作室的功能定位提供借鉴[16];陈建源从名师工作室研修机制入手,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建立以教学实践为主的研修机制[17];朱伟等认为,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的教师专业发展优势是在教学行动中研究教学,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实践知识,便捷的交流媒介使名师工作室运作范围不受学校地域限制,实现教师之间教学信息共享,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优势[18];殷利从现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标准入手,研究以态度、知名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組织管理为维度的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标准框架[19];徐新民等探究工作室运行机制,建立了以价值、任务、行为为主的行政导向机制,以专业指导、任务落实为主的指导落实机制,以及以服务式的监督、激励式的保障为主的监督保障机制[20]。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交互决定论作为理论基础。技术接受模型认为个体对信息系统的采纳和使用取决于用户的使用意愿,而使用意愿会受到个体使用态度的影响,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外部变量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间接影响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21]。计划行为理论是用来解释人的行为产生的过程与机制,主要包含实际行为、行为意愿、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内容。交互决定论是阐述个体、环境、行为三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目前上述三种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根据相关理论以及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活动实际参与情况,本研究提出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持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假设模型,见图2。该模型的外部变量包括主观规范、工作支持、促成因素、自我效能感,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对名师网络工作室易用性、有用性的感知,进而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的意愿与行为。
1.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指教师认为技术使用或活动参与的重要程度。教师如果感觉身边同事在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过程中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则可能会尝试使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主观规范对教师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有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意愿。
2.工作支持
工作支持是指在某些环境中帮助或阻碍教师行为的因素[22],主要指教师在名师网络工作室中的资源、设备以及资金等支持条件和工作氛围。也有学者认为,上级支持、同事支持和积极的群体氛围是影响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主要因素[23]。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工作支持对教师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有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与持续参与意愿。
3.促成因素
促成因素是指教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决定使用技术的个人因素或资源[24]。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熟练使用该平台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取舍学习内容,与其他帮助者之间建立互动联系。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3:促成因素对教师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易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意愿。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关键的自我调节认知,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25]。网络研修环境下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其专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26],主要是指教师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能够独立完成研修活动、主题探讨等内容并将学习收获分享给其他成员的自信体现。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4:自我效能感对教师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易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意愿。
5.感知有用性及感知易用性
感知有用性是指教师认为使用技术会提高其工作表现。感知易用性是指教师认为使用技术或工具时需要投入的程度[27]。在已有研究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中介变量通过使用态度间接影响教师持续参与意愿,其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5: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H6:感知有用性对教师参与态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持续参与意愿;
H7:感知易用性对教师参与态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持续参与意愿。
6.参与态度
参与态度是指教师对使用技术或者参与活动主观上持积极程度[28]。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态度将会影响参与意愿,如果教师有积极的态度,则会有更强烈意愿去接受并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8:参与态度对教师持续参与意愿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7.持续参与意愿
持续参与意愿是指教师坚持使用技术或者参与活动的程度[29],主要包括持续参与意愿、持续分享意愿和推荐意愿。教师持续参与意愿能够反映教师对名师网络工作室工作的认可度,提升教师网络研修参与行为。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为确保问卷设计的合理性,本研究问卷是在现有国内外学者相关成熟量表和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持续参与意愿的真实情境编制而成,邀请100多名职业学校教师进行预调研,根据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正式调研问卷。利用网络形式分发给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进行填写,共发放问卷472份,剔除异常问卷69份后,有效问卷403份,有效率为85.4%。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参与时间和参与频率等教师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模型构建确定的8个潜在变量,主观规范(3个题)、参与态度(3个题)、感知有用性(4个题)、感知易用性(4个题)、促成因素(3个题)、工作支持(3个题)、自我效能感(3个题)、持续参与意愿(3个题),共26个题目。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表示被调查对象对题项的认可程度,“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描述统计分析
利用SPSS 22.0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一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从参与调查职业学校教师的性别和年龄来看,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分别占55.1%和44.9%,年龄小于35岁的教师占41.2%,年龄大于35岁教师占58.8%;从职业学校教师学历结构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教师占83.9%,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16.1%;从教师已参与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时间和频率来看,参与时间1年及以上的教师达到59.1%,71.2%的教师参与频率达到每周2~3次。二是26个观察变量的偏态量和峰态量绝对值分别控制在1与7以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
2.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利用AMOS21.0和SPSS22.0软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选取问卷的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 系数)和潜在变量的组成信度(CR)来验证问卷的信度。研究表明,Cronbach’s α 系数在0.7以上和组成信度(CR)大于0.7,说明问卷有良好的信度。总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40,各潜在变量Cronbach’s α 系数、组成信度CR值均在0.7以上,证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见表1。
注:Unstd指非标准化因子载荷量;S.E.指标准误差;P为显著性;***表示P﹤0.001具有显著性;Std标准化因子载荷量;R2指解释变异量。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进行检验,其中收敛效度是由各个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和标准化因子载荷量(Std)决定的。根据Fornell和Larcker建议标准,潜在变量的AVE值在0.5以上则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如果所有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取量大于该潜在变量与其他所有潜在变量的皮尔森相关的平方,说明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表1数据显示,观察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在0.6以上,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值均在0.5以上,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表2数据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表明问卷数据具有较好的效度。
注:下三角为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对角线粗体字为各变量平均方差萃取量的开根号值。
3.模型拟合度检验
为了检验各潜在变量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依据结构方程建模方法中模型与数据匹配原则[30],对构建的假设模型进行整体拟合评价,经过多次模型修正和拟合检验发现:卡方/自由度为2.630、GFI值为0.880、AGFI值为0.852、RMSEA值为0.064、SRMR值为0.078、CFI值为0.917、TLI值为0.905,所构建的模型拟合度均符合参照值标准,说明研究模型拟合度较好,见表3。
4.假设路径分析
采用最大似然法對研究假设进行路径检验,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持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3。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了每条路径的非标准化路径系数(Unstd)、标准误(S.E)、临界比值(C.R.)、P值、标准化路径系数(Std)和显著性检验,见表4。每条路径的C.R.值应超过 1.96,并且标准化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值要达到P
关键词 交互决定论;教师研修;职业教育;名师网络工作室;持续参与意愿;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4-0053-08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应用領域深度融合,“互联网 ”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服务形式,并以全新的方式改革着现有教与学的活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1]。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互联网 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要求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2]。作为网络研修新模式,名师网络工作室是指在名师主导下,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团队,以师带徒为主要形式,旨在培养一批学科名师,并依托网络充分发挥其在骨干教师培养、教学改革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3]。名师网络工作室可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增强教师团体的研究和学习能力,为骨干教师提供从优秀到卓越的发展路径[4]。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项目围绕网络研修平台支持学员培养、活动实施、资源共建共享以及课题协作研究等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需求,提供参与人员多元化、教研活动实效化以及团队工作协作化的网络研修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截至2020年4月,浙江省共建有264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其中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共119个,普通高中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共105个,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共40个;参与教师达数十万,其中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人数达4382人。教师研修持续性问题是名师网络工作室继续发展与推进的重要内容,教师长期处于一种开放且复杂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受到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从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内部交互关系重新解读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活动意愿,能更好地理解教师个体的凝聚力成因。本研究以交互决定论为视角,深入分析教师持续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的影响因素,探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名师网络工作室服务优化提出更明确的方向和理论指导。
二、相关研究
(一)教师参与网络研修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而开展的有组织、有引领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是对传统教师面对面教研的延伸与发展[5]。目前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网络研修的影响因素、平台建设以及教师参与意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戴心来等以教师采纳行为为视角,对网络研修社区中教师行为意向、促成因素、使用行为三个维度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6];王国华等从教师的社会性需求、工作绩效需求、客观使用、计算机效能感和外部支持条件等方面对教师使用网络研修工作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7];吴磊等验证了空间协同教研模式下资源感知、交互感知、感知有用性和自我效能感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8];赵健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特色功能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增强用户体验、融合虚实学习空间、建立自主选课机制、加强教师学习行为数据收集与分析、完善培训评价体系以及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的建设建议[9];李宝敏等研究发现,坊主引导是提高教师深度参与工作坊在线讨论的关键[10];杨卉等从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方面提出理论框架,并阐述了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支持服务体系的特点和运行机制[11]。
(二)交互决定论相关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的交互决定论属于社会认知理论范畴。他以社会认知理论为框架,阐述人的行为、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揭示个体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获得预期结果[12]。交互决定论认为,行为B(Behaviour)、个体P(Personality)、环境E(Environment)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事情发生的结果[13]。基于此,班杜拉提出了交互决定论的模型[14],见图1。
该模型共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行为受到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作用的单向模式;第二种模式是行为受到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交互作用的双向模式;第三种模式是行为、个体、环境三个因素交互作用的多向模式。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模式将行为、个体、环境三个因素相互联结,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着重强调个体、行为、环境三者所发挥的整体作用。名师网络工作室作为教师网络研修的重要模式,是个体、环境、行为三者多元交互、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在名师网络工作室中,个体包括领导者,即工作室负责人。他们通过与其他成员互动交往和对话,完成知识的传递和建构,影响着整个工作室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工作室个体成员由具备个体差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普通学科教师组成,年龄、性格特征、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差异使成员自身之间存在较大的知识差异,是工作室的动力之源。环境主要有网络环境、社会环境、工作条件等,教师在研修过程中依据一切可获得的途径完成个人研修能力的提升,实现知识的内化。行为指的是教师持续参与工作室的意愿。正是个体、环境、行为三者的有机结合,将人与内容、资源、平台等诸多要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多元交互网络,异步或同步交互加深了教师对研修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打造教师个体发展与群体服务提升的研修环境,充分共享教师研修的群体智慧,构筑教师知识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名师工作室相关研究
目前,名师网络工作室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工作室发展现状与建设理念、运行与保障机制、资源建设与研修过程等方面,对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参与意愿实证研究较少。如张力跃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名师工作室的共同愿景、工作室内部成员结构、教师之间合作文化氛围、个人学习活动以及外部支持条件五个维度来考察其实践图景并归纳工作室的实际效能[15];李辉结合江苏省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分析其现状为工作室的功能定位提供借鉴[16];陈建源从名师工作室研修机制入手,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建立以教学实践为主的研修机制[17];朱伟等认为,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的教师专业发展优势是在教学行动中研究教学,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实践知识,便捷的交流媒介使名师工作室运作范围不受学校地域限制,实现教师之间教学信息共享,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优势[18];殷利从现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标准入手,研究以态度、知名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組织管理为维度的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标准框架[19];徐新民等探究工作室运行机制,建立了以价值、任务、行为为主的行政导向机制,以专业指导、任务落实为主的指导落实机制,以及以服务式的监督、激励式的保障为主的监督保障机制[20]。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交互决定论作为理论基础。技术接受模型认为个体对信息系统的采纳和使用取决于用户的使用意愿,而使用意愿会受到个体使用态度的影响,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外部变量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间接影响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21]。计划行为理论是用来解释人的行为产生的过程与机制,主要包含实际行为、行为意愿、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内容。交互决定论是阐述个体、环境、行为三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目前上述三种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根据相关理论以及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活动实际参与情况,本研究提出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持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假设模型,见图2。该模型的外部变量包括主观规范、工作支持、促成因素、自我效能感,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对名师网络工作室易用性、有用性的感知,进而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的意愿与行为。
1.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指教师认为技术使用或活动参与的重要程度。教师如果感觉身边同事在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过程中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则可能会尝试使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主观规范对教师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有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意愿。
2.工作支持
工作支持是指在某些环境中帮助或阻碍教师行为的因素[22],主要指教师在名师网络工作室中的资源、设备以及资金等支持条件和工作氛围。也有学者认为,上级支持、同事支持和积极的群体氛围是影响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主要因素[23]。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工作支持对教师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有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与持续参与意愿。
3.促成因素
促成因素是指教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决定使用技术的个人因素或资源[24]。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熟练使用该平台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取舍学习内容,与其他帮助者之间建立互动联系。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3:促成因素对教师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易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意愿。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关键的自我调节认知,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25]。网络研修环境下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其专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26],主要是指教师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能够独立完成研修活动、主题探讨等内容并将学习收获分享给其他成员的自信体现。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4:自我效能感对教师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易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意愿。
5.感知有用性及感知易用性
感知有用性是指教师认为使用技术会提高其工作表现。感知易用性是指教师认为使用技术或工具时需要投入的程度[27]。在已有研究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中介变量通过使用态度间接影响教师持续参与意愿,其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5: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H6:感知有用性对教师参与态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持续参与意愿;
H7:感知易用性对教师参与态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持续参与意愿。
6.参与态度
参与态度是指教师对使用技术或者参与活动主观上持积极程度[28]。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态度将会影响参与意愿,如果教师有积极的态度,则会有更强烈意愿去接受并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8:参与态度对教师持续参与意愿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7.持续参与意愿
持续参与意愿是指教师坚持使用技术或者参与活动的程度[29],主要包括持续参与意愿、持续分享意愿和推荐意愿。教师持续参与意愿能够反映教师对名师网络工作室工作的认可度,提升教师网络研修参与行为。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为确保问卷设计的合理性,本研究问卷是在现有国内外学者相关成熟量表和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持续参与意愿的真实情境编制而成,邀请100多名职业学校教师进行预调研,根据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正式调研问卷。利用网络形式分发给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进行填写,共发放问卷472份,剔除异常问卷69份后,有效问卷403份,有效率为85.4%。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参与时间和参与频率等教师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模型构建确定的8个潜在变量,主观规范(3个题)、参与态度(3个题)、感知有用性(4个题)、感知易用性(4个题)、促成因素(3个题)、工作支持(3个题)、自我效能感(3个题)、持续参与意愿(3个题),共26个题目。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表示被调查对象对题项的认可程度,“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描述统计分析
利用SPSS 22.0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一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从参与调查职业学校教师的性别和年龄来看,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分别占55.1%和44.9%,年龄小于35岁的教师占41.2%,年龄大于35岁教师占58.8%;从职业学校教师学历结构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教师占83.9%,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16.1%;从教师已参与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时间和频率来看,参与时间1年及以上的教师达到59.1%,71.2%的教师参与频率达到每周2~3次。二是26个观察变量的偏态量和峰态量绝对值分别控制在1与7以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
2.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利用AMOS21.0和SPSS22.0软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选取问卷的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 系数)和潜在变量的组成信度(CR)来验证问卷的信度。研究表明,Cronbach’s α 系数在0.7以上和组成信度(CR)大于0.7,说明问卷有良好的信度。总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40,各潜在变量Cronbach’s α 系数、组成信度CR值均在0.7以上,证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见表1。
注:Unstd指非标准化因子载荷量;S.E.指标准误差;P为显著性;***表示P﹤0.001具有显著性;Std标准化因子载荷量;R2指解释变异量。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进行检验,其中收敛效度是由各个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和标准化因子载荷量(Std)决定的。根据Fornell和Larcker建议标准,潜在变量的AVE值在0.5以上则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如果所有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取量大于该潜在变量与其他所有潜在变量的皮尔森相关的平方,说明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表1数据显示,观察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在0.6以上,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值均在0.5以上,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表2数据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表明问卷数据具有较好的效度。
注:下三角为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对角线粗体字为各变量平均方差萃取量的开根号值。
3.模型拟合度检验
为了检验各潜在变量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依据结构方程建模方法中模型与数据匹配原则[30],对构建的假设模型进行整体拟合评价,经过多次模型修正和拟合检验发现:卡方/自由度为2.630、GFI值为0.880、AGFI值为0.852、RMSEA值为0.064、SRMR值为0.078、CFI值为0.917、TLI值为0.905,所构建的模型拟合度均符合参照值标准,说明研究模型拟合度较好,见表3。
4.假设路径分析
采用最大似然法對研究假设进行路径检验,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持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3。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了每条路径的非标准化路径系数(Unstd)、标准误(S.E)、临界比值(C.R.)、P值、标准化路径系数(Std)和显著性检验,见表4。每条路径的C.R.值应超过 1.96,并且标准化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值要达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