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士兵守护神——防弹衣的昨天与今天》一文,介绍了现代防弹衣的渊源、产生和发展过程。本篇在前文基础上,笔者结合以前对一些国家的制式/非制式的防弹衣和个人收藏的几款中/ 俄防弹衣的穿着体验,从一个收藏爱好者角度,对未来防弹衣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思路提出了一些拙见。

俄罗斯Defender-2防弹背心

采用镂空织带侧围 激光切割的面板是目前较流行的防弹衣减重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防弹衣”是单兵穿戴式弹道防护用具的简称,它不仅仅是指用于抵御枪弹的软质芳纶内衬、陶瓷/ 超高分子量材料防弹板,或是用来容纳防弹材料的的外部尼龙套(背心本体)。这里的“防弹衣”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防弹材料和本体加上配置的各类附件才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弹衣。
“防护性能与防弹材料的质量、体积间的矛盾”是防弹衣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一大难题。防弹衣的发展史,就是防弹材料性能不断提升、不断减重的过程。“任何材料,防护性能越高也就意味着质量体积更大”。优秀的防弹衣就是要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近年来北约/ 俄军在中东和车臣的常规作战和特种作战的经验也表明,战争中越来越多的山地/ 城镇等特殊作战环境对单兵作战技术与装备要求越来越高,现有防弹衣中远距离上面对敌方的大中口径步枪(如AK47和SVD,以及越来越普及的大口径反器材枪械)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防弹衣的防护能力和防护面积急需加强。但过于厚重的防弹衣又会限制士兵行动,不利于持续作战。基于“性能提升与减重优化”这一核心问题,加上外军实战与防弹衣装备经验,我们归结得出了现代防弹衣设计的两个趋势:一是由原先仅单一防御破片/ 枪弹功能的“裸背心”向多功能集成、减重优化的携防一体化单兵战术装具演进;二是性能要求从单一防破片和中口径手枪弹,变为防御大中口径手枪弹和中小口径步枪弹,具备阻燃、防爆炸/ 破片冲击的综合防护能力。
举重若轻——轻量化
减重, 是从防弹衣诞生之时起就一直困扰设计师们的问题。传统的步兵防弹衣( 诸如OTV、Defender-2 之类加装防弹附件的AC 防弹衣)重量大都在7 千克左右,而且为了追求更好的包覆性,设计上都比较臃肿,不适于持续作战。目前防弹衣轻量化有两个方向,分别是材料减重和结构减重。
材料减重涉及防弹衣材料的选择,既包括防弹衣外罩(本体)、附件布料的减重,也包括防弹内衬材料的减重。防弹内衬材料的减重,主要是通过研发质量更轻、抗冲击能力更强的新型材料实现。防弹衣外罩和附件布料上的减重则是通过减少布料旦数,将传统的1000D尼龙布改用为500D尼龙布(D,旦尼尔/denier,单位为1克/9000米,1000D等于每9000米单股纤维有1000克重。旦数越高纤维越粗,越低则相反)。后者在耐磨度上和前者差距不大,重量却可以减轻50%左右。此外,AirLite、海帕隆之类的无纺层压布和超高分子量材料混纺而成的尼龙布的应用也能有效减重,同时还能达到传统尼龙布两倍以上的抗撕裂强度。
JPC战术背心,采用镂空织带侧围加海帕隆材料的缕空肩部连接以达到轻量化目的

JPC模块化背板,采用拉链进行组合

激光切割分为仿PALs的矩形缝隙状和方格状两类

AVS防彈衣系统完美的诠释了模块化的概念,通过不同的附件组合实现不同任务和防护的需求
结构减重针对的是背心的整体设计和结构。PC类防弹衣就是结构减重的典型例子:通过搭载硬质防弹插板保护身体核心区域,其余部分尽量简化收拢,紧凑贴身。尤其是JPC战术背心,甚至将侧围和海帕隆材料的肩垫/本体连接处都设置为镂空形状,来达到轻量化目标。近年来的一些产品通过激光切割,在本体上裁剪出矩形缝隙或方块状孔洞来替代PALs织带(PouchAttachmentLadderSystem网状附包固定结构),减少布料用量,以此减重。更有夸张如S


矛盾与平衡——防弹衣的任务需求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防弹衣”是单兵穿戴式弹道防护用具的简称,它不仅仅是指用于抵御枪弹的软质芳纶内衬、陶瓷/ 超高分子量材料防弹板,或是用来容纳防弹材料的的外部尼龙套(背心本体)。这里的“防弹衣”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防弹材料和本体加上配置的各类附件才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弹衣。
“防护性能与防弹材料的质量、体积间的矛盾”是防弹衣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一大难题。防弹衣的发展史,就是防弹材料性能不断提升、不断减重的过程。“任何材料,防护性能越高也就意味着质量体积更大”。优秀的防弹衣就是要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近年来北约/ 俄军在中东和车臣的常规作战和特种作战的经验也表明,战争中越来越多的山地/ 城镇等特殊作战环境对单兵作战技术与装备要求越来越高,现有防弹衣中远距离上面对敌方的大中口径步枪(如AK47和SVD,以及越来越普及的大口径反器材枪械)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防弹衣的防护能力和防护面积急需加强。但过于厚重的防弹衣又会限制士兵行动,不利于持续作战。基于“性能提升与减重优化”这一核心问题,加上外军实战与防弹衣装备经验,我们归结得出了现代防弹衣设计的两个趋势:一是由原先仅单一防御破片/ 枪弹功能的“裸背心”向多功能集成、减重优化的携防一体化单兵战术装具演进;二是性能要求从单一防破片和中口径手枪弹,变为防御大中口径手枪弹和中小口径步枪弹,具备阻燃、防爆炸/ 破片冲击的综合防护能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防弹衣
举重若轻——轻量化
减重, 是从防弹衣诞生之时起就一直困扰设计师们的问题。传统的步兵防弹衣( 诸如OTV、Defender-2 之类加装防弹附件的AC 防弹衣)重量大都在7 千克左右,而且为了追求更好的包覆性,设计上都比较臃肿,不适于持续作战。目前防弹衣轻量化有两个方向,分别是材料减重和结构减重。
材料减重涉及防弹衣材料的选择,既包括防弹衣外罩(本体)、附件布料的减重,也包括防弹内衬材料的减重。防弹内衬材料的减重,主要是通过研发质量更轻、抗冲击能力更强的新型材料实现。防弹衣外罩和附件布料上的减重则是通过减少布料旦数,将传统的1000D尼龙布改用为500D尼龙布(D,旦尼尔/denier,单位为1克/9000米,1000D等于每9000米单股纤维有1000克重。旦数越高纤维越粗,越低则相反)。后者在耐磨度上和前者差距不大,重量却可以减轻50%左右。此外,AirLite、海帕隆之类的无纺层压布和超高分子量材料混纺而成的尼龙布的应用也能有效减重,同时还能达到传统尼龙布两倍以上的抗撕裂强度。




结构减重针对的是背心的整体设计和结构。PC类防弹衣就是结构减重的典型例子:通过搭载硬质防弹插板保护身体核心区域,其余部分尽量简化收拢,紧凑贴身。尤其是JPC战术背心,甚至将侧围和海帕隆材料的肩垫/本体连接处都设置为镂空形状,来达到轻量化目标。近年来的一些产品通过激光切割,在本体上裁剪出矩形缝隙或方块状孔洞来替代PALs织带(PouchAttachmentLadderSystem网状附包固定结构),减少布料用量,以此减重。更有夸张如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