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可见有效的合作探究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效能低下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能的有效策略做如下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探析
通过观察与实践发现,很多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没有处理好“形”与“实”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走进“小组合作学习”。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导致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假象合作。教学行为:一次培训听课中,老师上的是程序设计的兴趣课,一共16个人,分4个小组,每次4人。一开始老师说:“你们到组长那里去讨论怎样设计整个界面。”学生很积极的去讨论了,课堂气氛很活跃。接下来开始做了,每个同学都管自己做了,以后就没有合作了。作品做完以后,老师开始评价了,老师评价了每个组里的某个同学的作品。
上面案例中学生的小组讨论实际是一个假象合作。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是仍然按照原有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小组的存在。没有多元化的评价,教师依然关注少数个体学生评价,忽视小组整体评价。
(2)低效合作。教学行为:在某一次公开课上,上的是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开心一刻》。课前老师让同学按前后4个人一组分组,让他们选出一名组长。第一个环节教师有四个主题,让组内的同学每个人选择一个来做,因为这一课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了,所以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第二个环节教师让学生把作品合起来。因为换了一个电脑房上课,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用哪个工具把作品合起来,一时间闹哄哄无从下手……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真正弄清楚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操作要领,认为只要学生坐在一起,最后把作品合起来就是合作学习,期间没有任何合作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其实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好的可以多做一点,差的完成基本任务。最后可能大家都会有所收获。
(3)反向合作。一次市优质课评比中,许多老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想通过小组之间互相竞争的方式来调动课堂气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要给小组去评价去加分,但同时也在不断地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整个课堂的连续性。有老师甚至打断学生操作10多次啊,可想而知这样的合作对整个课堂来说反而起到负面的效果。
二、提高合作学习效能的有效策略
(1)创设有价值的情境问题策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或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用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江南风情游》,布置任务:让你们做一名小小的导游,给外来的客人设计一个三天游完绍兴的计划,最后看哪个小组设计的路线既经济又实惠。如果直接这样开始学生的热情不一定能被调动起来,因为我们的学生基本上很少有机会可以外出去旅游,自己对绍兴都不是很了解,如何去给别人介绍呢?如果教师把绍兴的名胜古迹做成一个网站,让学生欣赏这些美好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绍兴并勾起学生想去看的欲望,然后再让学生分工设计路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
(2)合理的评价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利用评价,提高以学习共同体为主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现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感受快乐,从而确保新型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能。①作品展示。让每个小组都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一是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以后能更积极、更深入的学习;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中的优点和亮点,让同学、老师来评价作品的时候能更明白其作品的发光点。②主体性。参与评价的主体要广泛,评价不能仅仅只有教师,可以组内的同学互相评价、组长评价、别组的同学评价、别班的同学评价,也可以邀请家长评价。这种做法能使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在评价过程中得到体现;价主体之间是平等合作的这种做法有利于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学习,建立一种学习责任牵制的有效合作。③个体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整的个体,在生理、心理、能力、认知、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对他们的作品更应该做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使他们更加振奋精神,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探析
通过观察与实践发现,很多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没有处理好“形”与“实”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走进“小组合作学习”。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导致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假象合作。教学行为:一次培训听课中,老师上的是程序设计的兴趣课,一共16个人,分4个小组,每次4人。一开始老师说:“你们到组长那里去讨论怎样设计整个界面。”学生很积极的去讨论了,课堂气氛很活跃。接下来开始做了,每个同学都管自己做了,以后就没有合作了。作品做完以后,老师开始评价了,老师评价了每个组里的某个同学的作品。
上面案例中学生的小组讨论实际是一个假象合作。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是仍然按照原有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小组的存在。没有多元化的评价,教师依然关注少数个体学生评价,忽视小组整体评价。
(2)低效合作。教学行为:在某一次公开课上,上的是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开心一刻》。课前老师让同学按前后4个人一组分组,让他们选出一名组长。第一个环节教师有四个主题,让组内的同学每个人选择一个来做,因为这一课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了,所以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第二个环节教师让学生把作品合起来。因为换了一个电脑房上课,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用哪个工具把作品合起来,一时间闹哄哄无从下手……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真正弄清楚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操作要领,认为只要学生坐在一起,最后把作品合起来就是合作学习,期间没有任何合作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其实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好的可以多做一点,差的完成基本任务。最后可能大家都会有所收获。
(3)反向合作。一次市优质课评比中,许多老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想通过小组之间互相竞争的方式来调动课堂气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要给小组去评价去加分,但同时也在不断地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整个课堂的连续性。有老师甚至打断学生操作10多次啊,可想而知这样的合作对整个课堂来说反而起到负面的效果。
二、提高合作学习效能的有效策略
(1)创设有价值的情境问题策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或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用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江南风情游》,布置任务:让你们做一名小小的导游,给外来的客人设计一个三天游完绍兴的计划,最后看哪个小组设计的路线既经济又实惠。如果直接这样开始学生的热情不一定能被调动起来,因为我们的学生基本上很少有机会可以外出去旅游,自己对绍兴都不是很了解,如何去给别人介绍呢?如果教师把绍兴的名胜古迹做成一个网站,让学生欣赏这些美好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绍兴并勾起学生想去看的欲望,然后再让学生分工设计路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
(2)合理的评价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利用评价,提高以学习共同体为主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现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感受快乐,从而确保新型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能。①作品展示。让每个小组都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一是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以后能更积极、更深入的学习;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中的优点和亮点,让同学、老师来评价作品的时候能更明白其作品的发光点。②主体性。参与评价的主体要广泛,评价不能仅仅只有教师,可以组内的同学互相评价、组长评价、别组的同学评价、别班的同学评价,也可以邀请家长评价。这种做法能使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在评价过程中得到体现;价主体之间是平等合作的这种做法有利于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学习,建立一种学习责任牵制的有效合作。③个体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整的个体,在生理、心理、能力、认知、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对他们的作品更应该做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使他们更加振奋精神,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