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新勉塘画派典范之作:清中期布绘顿珠仁钦唐卡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勉塘画派是17世纪初西藏地区出现的一个著名画派,由四世班禅的司膳官却英嘉措亲手创立,最初产生于后藏的扎什伦布寺,后传人拉萨并由拉萨播及整个藏区和藏传佛教流行区域,是清代西藏绘画中最为流行的标准画派。这一画派在旧勉塘画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写实,注重表现现实生活情境,整体风格清新自然,生动活泼,与旧勉塘派典雅庄重的艺术风貌判然有别,观其作品即有一股现实主义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这幅棉布彩绘的顿珠仁钦唐卡就是一幅西藏新勉塘画派的典范之作,它以近乎完美面貌和品质充分展现了清代西藏新勉塘画派的艺术风格及其特点。
  画面主尊描绘的是宗喀巴最初皈依的老师顿珠仁钦(唐卡天杆处有刺绣藏文题记,汉译“法王顿珠仁钦”;唐卡背后又写有顿珠仁钦住持寺庙“夏琼寺”的藏文名称)。他头戴双耳圆顶红帽,这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僧人所戴的标志性的帽子,标明了主尊明显的教派属性。他的面庞非常圆润,且微微泛红,一双杏仁状的眼睛大而明亮,透出青春的无限活力。身穿僧坎、袈裟和僧裙,衣纹自然写实,布排繁而不乱,黄色僧衣的衣缘绘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凸显了主尊地位的崇高与尊贵。双手置胸结说法印,手中各捻一莲茎,翠绿的莲枝顺两臂开放,至肩部开出粉红色的花朵,左右肩花上分别置金刚杵和金刚铃。铃杵相配象征方便与智慧合一,显示主尊修学的成就已臻于极至。双腿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五彩的莲花瓣错落有致,尽显华贵之气。周身有蓝色身光和绿色头光,身光外缘发出金黄色的光芒,其外又有莲枝和花瓣环绕装饰。主尊身旁左右各有一弟子,皆侧向主尊跏趺端坐,手印与衣着完全一致,唯所戴僧帽不同。根据主尊一生弘法的经历判断,他们极有可能是顿珠仁钦当年最为器重要的两位弟子——宗喀巴和释迦桑布,主尊右边为释迦桑布,左边为宗喀巴。
  宗喀巴7岁从顿珠仁钦出家,一直跟他学法,直到17岁赴拉萨求法时止。后来宗喀巴始终没有忘记顿珠仁钦的恩德,经常提及并大加赞美,说顿珠仁钦法王“对他的恩德最深,虽父母之慈爱,亦不过如此”。释迦桑布是顿珠仁钦的侄子,曾长期陪侍顿珠仁钦修学、弘法。后来顿珠仁钦在故乡建夏卜浪寺(位于青海省同仁县西北10公里处),他受命住持该寺。
  唐卡所绘主尊上方天界,于五色祥云间绘有两组尊像,即四臂观音与白度母、绿度母,阿底峡与萨迦派上师、格鲁派上师。其中,阿底峡左右两位上师极有可能是主尊顿珠仁钦身旁二弟子的老年形象,即阿底峡右为老年释迦桑布,左为老年宗喀巴,在位置和教派属性上,上下组合位置上正好形成了对应关系。阿底峡与二位上师不是师徒关系,而是教法的隶属关系,也是一种尊崇关系,这种打破时间关系的组合在西藏唐卡上十分普遍,也是其一大特点。阿底峡是噶当派鼻祖,在西藏有“第二佛陀”的称誉,西藏早期多数创教大师出自噶当派,因此后来各个教派都尊崇他,奉之为共同的祖师。由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顿珠仁钦传有两派教法,一派是萨迦派,是其根本的教派;另一派为格鲁派,他培养了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是格鲁派教法之源。下方地界自左至右绘三尊护法神,即婆罗门大黑天、二臂大黑天和四臂大黑天,皆造型奇特,形象狰狞,身后燃起熊熊火焰。其中,前二者为萨迦派独有的不共护法神,进一步标显了此幅唐卡的教派属性。从主尊图像特征与地界的护法神看,此幅唐卡表现的主题属于萨迦派无疑,但从阿底峡和两位格鲁上师的身份来看,它又与格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内容的二重性,加之主尊题材的独特性,足以显示此幅唐卡题材内容非同一般。
  在风格上,此幅唐卡属于西藏绘画史上最为重要和规范的勉唐画派,其纯正之画风、炉火纯青的表现技法让人一目了然,称奇叫绝。画面采取三坛式构图,造型端庄的主尊占据画面显要位置,天界和地界泾渭分明,自成一体,布局严谨规范,对称均衡和谐。虽然如此,画师在此严谨的规范之下,巧妙地而娴熟地施展其技法和智慧,使得严谨的画面别开生面,妙趣横生。如对各尊像的描绘,画师以熟练的工笔重彩技法,勾描晕染,敷色上金,展现了超强的写实功力。各尊像造型精准规范,衣纹圆转流畅,主尊安详静谧,其他神像各具神态,生动表现了各尊神不同的宗教品格与外在特征。而对背景的描绘更有特点,更显独特与高明。主尊莲台两侧绘清泉流水,穿插于峥嵘的山石之间,天上的祥云、大地的山石以意象式有序呈现和展开,使得巨大的主尊不觉沉重反而有飘然上升之感;诸神坐于云端和山石之间,若隐若现的一河两岸式构图,程式化的山水元素,有效而巧妙地将各尊神衔接起来,使之共处于一个超自然的意象空间之中。
  另外,画面下部三尊护法作为画面构图强有力的支撑,与主尊和上方天界形成明显的推进关系,宛若汉地的游观式构图,又使得空间结构富于层次感,且鲜活自然。这些都表明画师绝非泛泛之辈,而是对中原传统绘画具有深厚的功底,有着高深的领悟和驾驭能力。工珠·云登加措在《知识总汇》中说:“岩石、草地、野兽相间,华盖曳垂妙庄严,雪山茅庐点缀,各种造型千姿百态,此为西藏艺术风格特点。”他对勉唐画派风格特点的归纳概况,在此幅唐卡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幅唐卡保持了完好的原始装裱,采用了非常珍贵的织锦镶边,高贵华丽的装裱与庄严肃穆的画面相得益彰,更加彰显了此幅唐卡无可比拟的宗教与艺术品质。
  基于此幅唐卡表现的主题非常明确,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最初的老师顿珠仁钦,十分重要。顿珠仁钦(1309-1485年),意为“法王成就宅”,青海黄河南岸热贡地方人。幼年出家为僧。15岁与其侄释迦桑布结伴,赴卫藏学法。他先至前藏聂塘寺,师事聂塘巴·扎西僧格,学习《慈氏五论》。尔后赴后藏纳塘寺,从师觉敦·柔贝僧格等人,学习因明和释量等显密教法。后又游学夏鲁寺,参加辩论大会,受到布顿‘仁钦贝赏识,得到“安多雄辩论师”称号。后来又拜绒地喇嘛益希贝为师,学习“阎曼德迦”“大威德金刚”等密法。在卫藏学法20年后,返回故乡,住持甘肃临洮噶丹群佩林寺(即香根寺)。1336年,西藏聂塘寺来人请他前往就任该寺住持,可是当他抵达聂塘时,住持之位已有人选,于是又继续留在卫藏学法。他先从多月巴·曲杰山丹等人学修密法,1337年又从纳塘寺住持钦·罗桑扎巴学习显密教法。学成后返回安多,在家乡一带传经布道,并修建了几所小庙。1341年正式建成夏卜浪寺,自任住持。数年后他将寺务交给侄子释迦桑布管理,自己带着几名近侍远赴他方。1345年来到夏琼地方,建夏琼寺继续弘法,数年之间,寺僧发展到300余人。1357年宗喀巴大师诞生,他应请前往祈福,并亲自为宗喀巴授居士戒。至宗喀巴7岁时,他正式为之披剃,授沙弥戒,赐法名罗桑扎巴,并将它留在身边,授之以系统的显密教法。宗喀巴在他跟前学习达10年之久,在显密修学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至宗喀巴17岁时,他又鼓励和资助宗喀巴前往卫藏求法深造。1385年圆寂,享年77岁。其遗骸完好地保存在夏琼寺的灵塔殿内。他对宗喀巴的培养,埘格鲁派的形成贡献极火,凶此后来被格鲁派尊奉他为该派教法之源头。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晚上,于卓吃完饭,帮老婆收拾完碗筷后坐下来看电视,百年不变的军事频道。宋丽丽卧在沙发上,精心地将新买的面膜贴在脸上。躺下去后,她忽然觉得哪里不对头,遂又把面膜揭下来拎在手上,喊:“老公。”  于卓眼睛对着电视,“嗯”了一声。  宋丽丽不高兴了:“老公,转过头来,把头抬起来,深情注视我20秒。”于卓只好很不情愿地将头从电视屏幕那儿转过来,眯着眼睛,看着她,眼神涣散的样子,因为要用眼角的余光去瞟电视。
期刊
家中小院有棵石榴树,树干有一抱粗了。生机勃发的三月,周边的玉兰、樱花树、樱桃树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一树繁花。石榴树却枯树一般,灰不溜秋迎着春风,无动于衷。  鸟儿们却对光秃秃的石榴树无比喜爱,每天清晨,都愿意憩于它的树枝上。喜鹊、麻雀、白头翁……还有叫不上名的一大群鸟儿。叽叽喳喳、嘀哩嘀哩,亮亮嗓,唱段清晨序曲。周围邻居常听着这样的起床歌开始一天的忙碌。大家不由自主地喜欢这棵石榴树。  石榴树就站在
期刊
【摘 要】目前在职业学校, 师生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紧张,一方面为陌生……作为教师,自身存在哪些不足与问题呢?一是教育观念陈旧、认识落后;二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三是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时方法不当;四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充满感情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给怎么做?第一,教师要更新传统观念;第二,注意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尊重和赞赏学生;第四,教师要主动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