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长林先生的一生,是新中国山东省工艺美术史的一个缩影。
孙长林先生1922年生于河南渑池县藕池镇鹿寺村,4岁时与母亲讨饭到开封,9岁时又和母亲逃荒至河南漯河,靠捡拾麦穗过活,后返乡上学。1939年,17岁的他参加了山西抗日决死队并到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亲历了阎锡山发动的晋西事变。其时,他任山西八路军晋西支队政治部通讯员。后随部队跨过绵山,到达鲁西南的郓城一带,分配到该部宣传科文书股做股员,负责《火光报》的印刷和缮写工作。建国后,孙先生先后担任过工商所所长、财政工作处商业处副处长、钢铁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县委书记兼县长,后又任山东省二轻工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山东工艺美院名誉院长……这些经历在孙先生的口中说得轻描淡写。但凡是亲临过战争的人,都深深理解战争的残酷,这更激发着他们对新中国的忠诚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历史渐渐隐退进当年的红尘中,时间默默无语,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凝固为时代的彩衣,印证着亘古不灭的辉煌。我想,这也许正是孙先生热爱民间文化、喜欢收藏文物的一个根源所在。
初识孙长林先生是在1983年的冬季。我那时已经30多岁,与孙先生刚一接触,即被他的学识与人品深深折服,通过越来越多的交往,发现孙先生原来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时间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痕迹,对民间文化事业的热爱,是从他骨子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激情。
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省工艺美术品出口创汇居全国第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成为中国符号,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来从事工艺美术创作,首要问题就是培养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工艺美术人才。为此,长期在二轻系统工作的孙长林先生,经常去拜访他的两位老朋友——庞薰琹先生和张仃先生,并迅捷地向山东省政府提出了建立山东工艺美院的建议。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学院由省二轻总会主管,暂用名为山东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分院。新校址就选在千佛山脚下。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今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其实早在1977年,庞薰琹先生来山东考察工艺美术工作时,同孙长林先生就有过非常透彻的沟通。后来在谈到办学方向时,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将工艺美术院校办成:“吸收中外优秀传统,发展创造时代风貌,鉴洋而裨中,溶古而创今”的具有山东特色的的新型院校。如今,山东工艺美院已经成长为涵盖艺术设计学、美术学等14个本科专业,51个专业方向的重点院校。当白发飘逸,从容平易,时不时将笑容挂在脸上的孙长林先生行走在今天的校园里,看到学子们从教学楼内出出进进时,回忆往昔,老人感慨万千。为了进一步弘扬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孙老将自己数十年收藏的民间年画、民间陶瓷、民间剪纸、民间玩具等艺术品累计4625件,无偿捐献给学校,其藏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难以估量。他说:能够以个人的力量,将散落于民间的艺术品挖掘、收集、整理出来,返还于社会,以系统的艺术载体的形式返还于现代艺术教育,才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由此学院专门设立了“孙长林艺术馆”,为了表彰孙长林先生为教育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学校授予孙长林先生终身荣誉奖,并设立孙长林奖学金。
对民间艺术品的保护与收藏是孙先生的一种自觉。早在1970年,他48岁调回山东省冶金工业局工作时就开始了收藏。从此收藏一直是他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他了解历史、获取知识、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他的长期坚持才使他成为一位资深的艺术鉴赏家和文物收藏家,使他成为一位学识广博、阅历丰富、治学态度严谨的文化学者。当年,离开烟台之前,为表达自己对烟台的留恋之情,他将自己收藏的陈道复花卉、石溪山水、舒同书法及清代瓷瓶等捐献给烟台博物馆。
对于自己的藏品,孙老常从文化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鉴定与结论。孙老捐献给山东工艺美院的藏品中有一组8件西汉时期的健身陶俑,高度约20厘米,有的面露微笑、轻松惬意,有的双目圆睁、似在使尽全身力气。藏品造型极为生动,充满了强烈的生活气息。这组汉代健身陶俑是孙老1992年在济南收藏到的,其艺术风格和制作手法一样,可判定出土于同一个墓葬。济南曾经出土过一套西汉彩绘陶乐舞杂技俑,是国宝级文物,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说起两者的区别,孙老认为,两组陶俑的工艺和风格很相近,但从制作的精细程度和外观有无彩绘上推断,这组健身俑年代应更早,而且造型更粗放朴实,看上去也更自然。孙老介绍说,这组健身俑说明古人很早就注意锻炼身体了。8个俑的动作有重有轻,都不一样。其中一件单腿立地,另一腿向后伸,手臂向两侧伸展,十分生动,应该是正在练习五禽戏之类的运动。还有几件陶俑的动作幅度比较小、比较简单,也应该是在练气,可以看出人们当时就注意内外兼修,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毫无疑问,这组陶俑对于我们研究汉代的社会风俗、体育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孙长林先生的收藏,品位极高。仅以中国书画而言,则有徐渭、八大山人、董其昌、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李苦禅、张仃、黄胄、黄永玉等大师的作品,这也是他早年与徐悲鸿、陆俨少、唐云、朱屺瞻、程十发、黄永玉诸先生真诚交往的记录与见证。
孙长林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艺术鉴藏家、工艺美术学者。他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重要领导者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的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28年来,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几乎年年都要在全国各地召开学术年会,通过对全国优秀民间艺术品的展览、交流与学习,保护、宣传、弘扬民族文化与推动各地民间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委员会是一个无编制无经费的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交流会的费用均由委员及会员们亲自申请与争取,首先就是要取得各地政府与企业的支持。孙老认为,发展地方民间文化事业,既是对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发扬,又是保持民族特色,树立民族自豪感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这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载体,一张名片。站在这个高度上,孙老每与地方政府一沟通,常常很快就能与地方政府发展文化名城,打造文化品牌的想法达成一致。自1984年以来,委员会召开的25届年会中有7届分别在山东的潍坊、曲阜、高密、莒南、临沂、日照和烟台养马岛等地召开,每一次大会的召开在社会上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并一次次掀起了民间文化发展的热潮。1987年,为联系年会在甘肃庆阳召开,孙老从山东到兰州;又从兰州驱车千里赶赴庆阳。一路崎岖,颠簸不停,夜宿六盘山下隆德县,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但孙老的兴致不减,淡定自如。1990年7月,68岁的孙长林先生参加了在新疆境内丝绸之路的民间美术考察活动。历时一个月,行程5500公里,两次翻越天山,考察了北疆和南疆的许多县市,如昌吉、奎屯、精河、博乐、伊宁、霍城、库车、阿克苏、巴楚、喀什、焉耆、吐鲁番等地,同时还参观了一部分著名的文化遗迹、洞窟、工厂作 坊。访问了一些农、牧民家庭。回来后撰文对一路所见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发表了许多独到见解。他对新疆的西域摇扇进行了考证后,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这种摇扇,由木质圆棍形柄和扇面两部分组成。有大和小不同规格,大规格的柄长80厘米,多不装饰,卖羊肉串的摊主作扇炭火使用。小型摇扇,为一般人扇风纳凉所用,扇柄长35厘米,镞成清真寺顶柱式样,绘上彩色或烙烫上西域图案。扇面长19厘米,呈半圆或长方形,扇面两侧,彩绘或烙烫上当地名胜、人物或伊斯兰的传统图案。在不靠扇柄的三面边沿上,均以各种彩线结成花穗等加以点缀。柄与面的结合,是在上下两处,以皮革或金属条使两者连接起来,摇动时,扇面在扇柄上转动而生风,既实用,又具纪念意义。现在这种摇扇在内地已经不见,只是在汉画像石上能见此造型。”从这些记录与分析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孙长林先生对考察工作的认真细致,以及他深厚的历史知识功底。
孙长林先生平时最爱看书,捧起书本总给人一种超然度外的洒脱感。而且,孙先生的精力极佳,64岁时还亲自主持创办并主编“山东工艺美术丛书”。多年来,他先后主编了《山东工艺美术丛辑》、《美的源泉》、《老残藏瓦藏砖集》、“孙长林艺术收藏丛书”《中国民间年画集》《中国陶瓷集》《中国民间玩具集》《山东汉画像石集》等著作,还发表了许多篇有关于民间艺术的学术文章。张仃先生在世时,孙先生还多次陪同张仃先生到泰安等地写生与讲学。他还常常深入民间与普通民间艺术工作者交流与沟通。他说,不同形态的文化往往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如果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文化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随之凋零失落,正所谓“文化的生态性”。对民间文化保护与培育都是要找到相适应的土壤的,孙先生自己是首先愿意为民间艺术工作者提供发展的平台与生存的空间的。对民间艺术品的发展,孙先生很早以前就具有强烈的市场开发意识。1978年,他就大力支持过鲁砚的发掘、试制工作。同年8月,在北京团城主持举办鲁砚展览,展出数百件鲁砚,轰动京华。
孙长林先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始终有一种使命感。他常对年轻的学子们说:“艺术的根在民间。大家要注重学习传统文化,要从民间学起。”2008年4月1日,孙长林先生接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设计艺术》的采访时说:“我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品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国人的文脉。所以我们要保护和继承这些传统的高超技艺和健康精神。”同时他又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民间艺术消亡,另一部分新的艺术形式诞生,这个过程是要有的。有些虽然没有传承,但一定会有在哪个基础上的创新。
2010年,孙长林先生向获得第一届“孙长林奖学金”的同学赠送亲笔签名的“孙长林艺术收藏丛书”,并与同学们进行亲切交谈。他向同学们阐释了自己有关“人生有两脉”的理念:“人生之一脉,是继承父母的血脉,是生命之脉,故要孝敬父母;人生第二脉,是国之文脉,精神所倚,故要热爱祖国。”一位参加颁奖仪式的同学在博客日记中记载道:“孙长林先生看到获奖学生的事迹材料,甚是欣慰。他说,他们不仅社会活动成绩突出,专业方面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并参与很多重要的设计项目,是全校同学学习的榜样。获奖同学一系列骄人成绩的取得,对他们自身来说是锻炼和提高,对学校是莫大荣誉,对学校老一辈建设者是来说是安慰。”
回顾中国民间艺术的行走历程,充满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解读。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割裂一样,民间艺术的历史同样不能割断。民族的文化是我们民间艺术走向未来的坐标,前人的智慧、感恩的思想和慈悲的情怀永远都会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启示。
孙长林先生在守望传统文化、担当民族道义的人生旅途上,以其坚韧不拔的追求与高风亮节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贵精神与英雄气概。
孙长林先生1922年生于河南渑池县藕池镇鹿寺村,4岁时与母亲讨饭到开封,9岁时又和母亲逃荒至河南漯河,靠捡拾麦穗过活,后返乡上学。1939年,17岁的他参加了山西抗日决死队并到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亲历了阎锡山发动的晋西事变。其时,他任山西八路军晋西支队政治部通讯员。后随部队跨过绵山,到达鲁西南的郓城一带,分配到该部宣传科文书股做股员,负责《火光报》的印刷和缮写工作。建国后,孙先生先后担任过工商所所长、财政工作处商业处副处长、钢铁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县委书记兼县长,后又任山东省二轻工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山东工艺美院名誉院长……这些经历在孙先生的口中说得轻描淡写。但凡是亲临过战争的人,都深深理解战争的残酷,这更激发着他们对新中国的忠诚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历史渐渐隐退进当年的红尘中,时间默默无语,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凝固为时代的彩衣,印证着亘古不灭的辉煌。我想,这也许正是孙先生热爱民间文化、喜欢收藏文物的一个根源所在。
初识孙长林先生是在1983年的冬季。我那时已经30多岁,与孙先生刚一接触,即被他的学识与人品深深折服,通过越来越多的交往,发现孙先生原来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时间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痕迹,对民间文化事业的热爱,是从他骨子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激情。
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省工艺美术品出口创汇居全国第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成为中国符号,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来从事工艺美术创作,首要问题就是培养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工艺美术人才。为此,长期在二轻系统工作的孙长林先生,经常去拜访他的两位老朋友——庞薰琹先生和张仃先生,并迅捷地向山东省政府提出了建立山东工艺美院的建议。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学院由省二轻总会主管,暂用名为山东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分院。新校址就选在千佛山脚下。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今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其实早在1977年,庞薰琹先生来山东考察工艺美术工作时,同孙长林先生就有过非常透彻的沟通。后来在谈到办学方向时,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将工艺美术院校办成:“吸收中外优秀传统,发展创造时代风貌,鉴洋而裨中,溶古而创今”的具有山东特色的的新型院校。如今,山东工艺美院已经成长为涵盖艺术设计学、美术学等14个本科专业,51个专业方向的重点院校。当白发飘逸,从容平易,时不时将笑容挂在脸上的孙长林先生行走在今天的校园里,看到学子们从教学楼内出出进进时,回忆往昔,老人感慨万千。为了进一步弘扬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孙老将自己数十年收藏的民间年画、民间陶瓷、民间剪纸、民间玩具等艺术品累计4625件,无偿捐献给学校,其藏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难以估量。他说:能够以个人的力量,将散落于民间的艺术品挖掘、收集、整理出来,返还于社会,以系统的艺术载体的形式返还于现代艺术教育,才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由此学院专门设立了“孙长林艺术馆”,为了表彰孙长林先生为教育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学校授予孙长林先生终身荣誉奖,并设立孙长林奖学金。
对民间艺术品的保护与收藏是孙先生的一种自觉。早在1970年,他48岁调回山东省冶金工业局工作时就开始了收藏。从此收藏一直是他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他了解历史、获取知识、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他的长期坚持才使他成为一位资深的艺术鉴赏家和文物收藏家,使他成为一位学识广博、阅历丰富、治学态度严谨的文化学者。当年,离开烟台之前,为表达自己对烟台的留恋之情,他将自己收藏的陈道复花卉、石溪山水、舒同书法及清代瓷瓶等捐献给烟台博物馆。
对于自己的藏品,孙老常从文化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鉴定与结论。孙老捐献给山东工艺美院的藏品中有一组8件西汉时期的健身陶俑,高度约20厘米,有的面露微笑、轻松惬意,有的双目圆睁、似在使尽全身力气。藏品造型极为生动,充满了强烈的生活气息。这组汉代健身陶俑是孙老1992年在济南收藏到的,其艺术风格和制作手法一样,可判定出土于同一个墓葬。济南曾经出土过一套西汉彩绘陶乐舞杂技俑,是国宝级文物,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说起两者的区别,孙老认为,两组陶俑的工艺和风格很相近,但从制作的精细程度和外观有无彩绘上推断,这组健身俑年代应更早,而且造型更粗放朴实,看上去也更自然。孙老介绍说,这组健身俑说明古人很早就注意锻炼身体了。8个俑的动作有重有轻,都不一样。其中一件单腿立地,另一腿向后伸,手臂向两侧伸展,十分生动,应该是正在练习五禽戏之类的运动。还有几件陶俑的动作幅度比较小、比较简单,也应该是在练气,可以看出人们当时就注意内外兼修,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毫无疑问,这组陶俑对于我们研究汉代的社会风俗、体育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孙长林先生的收藏,品位极高。仅以中国书画而言,则有徐渭、八大山人、董其昌、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李苦禅、张仃、黄胄、黄永玉等大师的作品,这也是他早年与徐悲鸿、陆俨少、唐云、朱屺瞻、程十发、黄永玉诸先生真诚交往的记录与见证。
孙长林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艺术鉴藏家、工艺美术学者。他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重要领导者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的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28年来,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几乎年年都要在全国各地召开学术年会,通过对全国优秀民间艺术品的展览、交流与学习,保护、宣传、弘扬民族文化与推动各地民间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委员会是一个无编制无经费的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交流会的费用均由委员及会员们亲自申请与争取,首先就是要取得各地政府与企业的支持。孙老认为,发展地方民间文化事业,既是对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发扬,又是保持民族特色,树立民族自豪感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这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载体,一张名片。站在这个高度上,孙老每与地方政府一沟通,常常很快就能与地方政府发展文化名城,打造文化品牌的想法达成一致。自1984年以来,委员会召开的25届年会中有7届分别在山东的潍坊、曲阜、高密、莒南、临沂、日照和烟台养马岛等地召开,每一次大会的召开在社会上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并一次次掀起了民间文化发展的热潮。1987年,为联系年会在甘肃庆阳召开,孙老从山东到兰州;又从兰州驱车千里赶赴庆阳。一路崎岖,颠簸不停,夜宿六盘山下隆德县,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但孙老的兴致不减,淡定自如。1990年7月,68岁的孙长林先生参加了在新疆境内丝绸之路的民间美术考察活动。历时一个月,行程5500公里,两次翻越天山,考察了北疆和南疆的许多县市,如昌吉、奎屯、精河、博乐、伊宁、霍城、库车、阿克苏、巴楚、喀什、焉耆、吐鲁番等地,同时还参观了一部分著名的文化遗迹、洞窟、工厂作 坊。访问了一些农、牧民家庭。回来后撰文对一路所见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发表了许多独到见解。他对新疆的西域摇扇进行了考证后,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这种摇扇,由木质圆棍形柄和扇面两部分组成。有大和小不同规格,大规格的柄长80厘米,多不装饰,卖羊肉串的摊主作扇炭火使用。小型摇扇,为一般人扇风纳凉所用,扇柄长35厘米,镞成清真寺顶柱式样,绘上彩色或烙烫上西域图案。扇面长19厘米,呈半圆或长方形,扇面两侧,彩绘或烙烫上当地名胜、人物或伊斯兰的传统图案。在不靠扇柄的三面边沿上,均以各种彩线结成花穗等加以点缀。柄与面的结合,是在上下两处,以皮革或金属条使两者连接起来,摇动时,扇面在扇柄上转动而生风,既实用,又具纪念意义。现在这种摇扇在内地已经不见,只是在汉画像石上能见此造型。”从这些记录与分析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孙长林先生对考察工作的认真细致,以及他深厚的历史知识功底。
孙长林先生平时最爱看书,捧起书本总给人一种超然度外的洒脱感。而且,孙先生的精力极佳,64岁时还亲自主持创办并主编“山东工艺美术丛书”。多年来,他先后主编了《山东工艺美术丛辑》、《美的源泉》、《老残藏瓦藏砖集》、“孙长林艺术收藏丛书”《中国民间年画集》《中国陶瓷集》《中国民间玩具集》《山东汉画像石集》等著作,还发表了许多篇有关于民间艺术的学术文章。张仃先生在世时,孙先生还多次陪同张仃先生到泰安等地写生与讲学。他还常常深入民间与普通民间艺术工作者交流与沟通。他说,不同形态的文化往往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如果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文化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随之凋零失落,正所谓“文化的生态性”。对民间文化保护与培育都是要找到相适应的土壤的,孙先生自己是首先愿意为民间艺术工作者提供发展的平台与生存的空间的。对民间艺术品的发展,孙先生很早以前就具有强烈的市场开发意识。1978年,他就大力支持过鲁砚的发掘、试制工作。同年8月,在北京团城主持举办鲁砚展览,展出数百件鲁砚,轰动京华。
孙长林先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始终有一种使命感。他常对年轻的学子们说:“艺术的根在民间。大家要注重学习传统文化,要从民间学起。”2008年4月1日,孙长林先生接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设计艺术》的采访时说:“我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品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国人的文脉。所以我们要保护和继承这些传统的高超技艺和健康精神。”同时他又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民间艺术消亡,另一部分新的艺术形式诞生,这个过程是要有的。有些虽然没有传承,但一定会有在哪个基础上的创新。
2010年,孙长林先生向获得第一届“孙长林奖学金”的同学赠送亲笔签名的“孙长林艺术收藏丛书”,并与同学们进行亲切交谈。他向同学们阐释了自己有关“人生有两脉”的理念:“人生之一脉,是继承父母的血脉,是生命之脉,故要孝敬父母;人生第二脉,是国之文脉,精神所倚,故要热爱祖国。”一位参加颁奖仪式的同学在博客日记中记载道:“孙长林先生看到获奖学生的事迹材料,甚是欣慰。他说,他们不仅社会活动成绩突出,专业方面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并参与很多重要的设计项目,是全校同学学习的榜样。获奖同学一系列骄人成绩的取得,对他们自身来说是锻炼和提高,对学校是莫大荣誉,对学校老一辈建设者是来说是安慰。”
回顾中国民间艺术的行走历程,充满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解读。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割裂一样,民间艺术的历史同样不能割断。民族的文化是我们民间艺术走向未来的坐标,前人的智慧、感恩的思想和慈悲的情怀永远都会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启示。
孙长林先生在守望传统文化、担当民族道义的人生旅途上,以其坚韧不拔的追求与高风亮节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贵精神与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