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扩容演进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亚运会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扩容的历史。亚运会举办至今,在现有亚洲政治版 图上的发展基本已达极限,但传统的体育格局和缺少激烈对抗的赛场氛围,使亚运会的可持 续发展出现潜在危机。需要在现有亚洲格局之外,按照真正符合体育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进 行新一轮扩容,实现新能量的注入和新刺激因素的生成,形成推动亚运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
  关键词:亚运会;扩容历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7-3612(2011)10-0031-05
  A Study on the Asian Games’ Expansion Evolution History
  WU 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 310 018,Zhejiang 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Games is also one of consistent expa nsion history. From its beginning till n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Games has already reached its limit in the present Asian political map while tradition al sports’ pattern and the lack of fierce competition atmosphere give rise to t he potential cri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Games. A new r ound of expansion is in urgent need beyond present Asian pattern which will abid e by inner ru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Hence, it can bring in new energ y, form new stimulating factors, and give impetu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Games.
  Key words: the Asian Games;the expansion history;sustainable developme nt
  
   亚洲运动会(以下简称亚运会)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不断扩容的历史。扩容的涵义包括两个 方面,1)亚运会组织规模的扩大,也就是参赛代表团和运动员人数的增加;2)亚运会运动规 模的扩大,也就是竞赛项目的不断增多。本文研究的是扩容的第一个涵义也就是组织规模的 扩大。 从1951年第1届新德里亚运会到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60年的历程,亚运会就组织规 模而言,在目前亚洲的政治版图范围内已基本达到极限,亚运会暨亚洲体育大家庭是否还有 扩容的余地?继续扩容对于亚运会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价值与意义?笔者意欲在对 亚运会扩容的历史回顾和地缘考察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性的意见。
  
  1 亚运会扩容的历史回顾
   亚运会从第1届的11个代表团发展到第15届的45个代表团,60年间,参赛代表团数增加 了30多个,参赛人数则由第1届的489人,发展到第15届的1.1万人(表1)。 实际上,亚运会的扩容并不仅仅是参赛代表团和运动员人数简单地叠加,在扩容的表象 下,亚洲的体育格局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与亚洲国际关系变迁和地缘政治的 影响息息相关。从这一意义考察,有两届赛会在亚运会的扩容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1 德黑兰亚运会,中国的加入给亚洲体育格局带来质变  1974年,第7届亚运会在伊朗德黑兰举办。在以往已举办的6届亚运会中,参赛代表团数 从未突破20个,本届亚运会一举上升至25个。然而,这届亚运会扩容所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源 于两个重要突破:
   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正式参加亚运会。笔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亚运会扩容 史上发生的最重要事件。 首届亚运会于1951年在新德里创办时,正值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的名义,由时任青年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副部长的吴学谦率团,参观了首届亚运会。但从1954 年第2届马尼拉亚运会开始,新中国被排除在亚运会大门之外。台湾方面组团参加了第2届至 第6届亚运会(其中1962年第4届雅加达亚运会未获入境)。 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急速提升,与西方国家 的关系也获得极大改善。在这一国际关系变迁的背景下,1973年9月在泰国曼谷举行了亚洲 运动会联合会执委会会议,“伊朗代表在会上提出了关于亚洲运动会联合会中应由中华全国 体育总会代表中国的提案。提案指出:‘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亚洲运动会联合国不 能充分代表亚洲’”。[2]会议通过了这一提案。接着在1973年11月16日于德黑兰 举行的亚 运会理事会特别会议上,又通过了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亚运会联合会会 员的决议,新中国终于在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时首度登上亚运会舞台。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具有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和所拥有的强大体育实力,她的加入使亚 运会和亚洲体育格局得以发生巨大而深远的改造,亚运会至此真正具有了全亚洲的意义。在 这之后,中国又逐渐派生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台北、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4个亚奥 理事会成员,近几届亚运会均组成4个代表团参赛。 其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入亚运会,这使得亚运会更具有政治包容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成为欧洲以外社会主义政权最为集中的地区,但在前六届亚运 会中,由于冷战等意识形态的因素,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均未参加亚运会。这种状况充分反 映了亚洲地区政治对抗的尖锐复杂性,但并不利于亚运会的发展。第7届亚运会的扩容,新 进入的成员主要是中国、朝鲜、蒙古这些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亚运会诞生20多年后,亚 运会终于跨越了意识形态对抗的鸿沟,成为亚洲各国各民族联系的纽带。
   1.2 广岛亚运会,中亚5国的加入与亚洲体育版图的重绘 前苏联作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国,占据着中亚这一地理区域,但苏联是以欧洲国家的身 份在世界体坛出现,这使得亚洲的体育版图长期以来缺少了中亚这一板块。 1991年苏联解体后,前苏联的5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国家。这5国在地理位置上是标准的亚洲国家 即中亚国家,但在苏联时代一直作为苏联的组成部分参与欧洲的体育活动。1992年4月亚奥 理事会正式接纳中亚5国为成员。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中亚5国首次进入亚运会大家庭,亚 运会的参赛代表团数第一次突破了40,达到了42个。亚洲的体育版图在原有的东亚、东南亚 、西亚、南亚板块中,增添了中亚板块。 中亚5国秉传了前苏联的体育风格,在举重、摔跤等重竞技项目中有较强的势力。中亚5 国成为亚运会大家庭成员后,每届所获的金牌总数都在30枚以上。其中哈萨克斯坦在奖牌榜 上的名次一直稳定在前5名内,成为中日韩三强之后第二集团的领头羊。因此,广岛亚运会 的扩容,又一次改变了亚洲体育格局。
  
  2 亚运会进一步扩容的地缘考察
   经过几十年的扩容发展,目前亚奥理事会已拥有45个成员,亚洲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包 括在内了。在亚洲现有的政治版图上,可以说亚运会其成员的发展基本已到极限。因此,如 果希望能够再出现诸如1974年中国加入亚运会、对亚运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推动和实质意义 的扩容事件,就需要在既有亚洲格局之内,同时又要跳出现有亚洲格局,来拓展人们的视野 。 从亚运会既往历史与现实发展考察,笔者认为有两个国家(地区)——以色列和澳大利 亚(从广义角度上包含澳洲地区在内)——能够对亚运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2.1 以色列加入亚运会的可能性分析 以色列位于西亚,就地理位置而言是标准的亚洲国家。以色列国土狭小,人口不多,但 是特点非常鲜明:以色列是遍布全世界犹太民族的集中代表,犹太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 之一,底蕴深厚。 以色列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而且体育运动水平不俗,并且它原本就是亚运会的成 员之一。在1954-1974年间,以色列参加了第2届、第3届、第5届、第6届、第7届亚运会,在 它所参加的5届亚运会上,共获得奖牌48枚,其中金牌18枚,总名次在亚洲属于中流水平。 其中,以色列足球、篮球等项目的运动水平若放在亚洲则属于一流水平,非常具有竞争力。  但是,以色列自它建国之日起,就与中东地区的国家尤其是阿拉伯国家产生了复杂尖锐 的民族、宗教和领土纠纷,地缘政治的因素使得以色列在进入和融入亚洲体育大家庭方面困 难重重,冲突终于在1962年雅加达举行的第4届亚运会上爆发,“亚运会组委会在印度尼西 亚政府的干预下,拒绝向以色列和中国台北两个会员组织发出参加亚运会的邀请书和入境签 证。”[3]印度尼西亚政府此举是出于政治和宗教因素的考虑,但由此演成一场极 大的风波 。“以色列发表了一份白皮书,分发给所有国际体育协会,企图赢得世界舆论的支持。” [ 4]这场风波把国际体坛都卷了进来,国际奥委会“宣布撤销对第四届亚运会的承认和支 持, 不允许挂奥运会会旗;国际田联、举联等也扬言撤销对本届亚运会的支持,……结果有10国 举重队退出比赛,迫使第四届亚运会取消举重比赛”。[5] 这场风波赛后依然在延续,第4届亚运会之后,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在20世纪60年代 筹办了新兴力量运动会和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亚洲的体育格局一度呈现分裂状态。以色列 虽然参加了数届亚运会,但在赛场上以色列运动员频频遭遇到来自阿拉伯国家和社会主义国 家运动员罢赛的举动。“阿拉伯的一些国家除了拒绝与以色列比赛外,还在一些单项体育组 织中提出不让以色列参加比赛的议案。如在(1974年)9月14日召开的亚洲足球联合会代表 大会上,会议就通过了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关于不邀请以色列参加亚洲足联举办的任何足球 比赛的提案。”[6]1978年曼谷第8届亚运会前夕,以色列继雅加达亚运会后再次被 拒绝入境 参加亚运会。“泰国外交部一位高级官员私下承认,不让以色列参加亚运会的决定是政治性 的。”[7] 几经折腾之后,以色列心灰意冷。自此,在参加了20年的亚运会之后,以色列终于彻底 退出了亚洲体育舞台,逐渐融入欧洲体坛。以色列足协也加入了欧洲足协,从此在奥运会、 足球世界杯的预赛中,以色列均被划入了欧洲赛区。 到目前为止,以色列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宿怨世仇仍未完全化解,因此,作为民族、文 化、体育都独具色彩的亚洲国家的以色列,地缘政治的因素成为其重返亚运会大家庭的最大 障碍,亚洲的国际政治现实使得以色列的亚洲体坛回归之路需要与中东和平进程绑定,这还 需要时间。以色列方面亦没有发出希望重返亚运会、亚洲国际体坛的要求。
   2.2 引澳入亚的可能性分析 澳大利亚与以色列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就地理区位而言它并不是亚洲国家。澳大利 亚加入亚运会探索与接触过程,舆论界称之为“引澳入亚”。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看,澳大利亚具备了进入亚洲体育大家庭的可能性。  首先,从地理环境来看,浩瀚的太平洋水域连接了亚澳两个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 南太平洋国家与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东亚国家在历史上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采访广州 亚运会的新西兰《星期日先驱报》的澳大利亚籍记者博尔盖斯表示:“从地缘来说,不少澳 大利亚和新西兰人甚至认为自己不仅属于大洋洲,也是亚洲的一部分。”[8] 其次,就政治关系而言,澳大利亚作为发达国家,与亚洲有着广泛的政治、经济交往与 合作,却没有老牌发达国家诸如英国法国由于殖民扩张与亚洲国家结下的历史纠葛。近年来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与亚洲的地区关系建设。“据澳洲《星岛日报》报道,澳工党劳工部发言 人表示,澳洲未来的繁荣和亚洲邻国的关系息息相关。”[9] 再次,澳大利亚的体育运动水平极高,田径、游泳、自行车、赛艇、皮划艇、重竞技、 三大球等项目位于世界顶尖或前列。例如游泳,根据媒体的统计资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 ,澳大利亚游泳队共获得6金6银8铜共20块奖牌,仅次于美国的31块奖牌而排名第二,而整 个亚洲一共才获得4块游泳金牌。所以,引澳入亚将会极大地提升亚运会这项综合性赛会的 体育竞技水平。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与以色列的心灰意冷相比,澳大利亚表现出了加入和融入亚洲 体育格局的强烈兴趣。这种融入的意向由多种因素所促成,其中确实含有功利因素——亚洲 某些运动项目水平不高,参加亚洲区的预赛便于出线(例如世界杯足球赛的分区);同时还 有地缘政治的因素,澳大利亚希望通过体育交往加强与亚太国家联系的战略利益。但不管出 于什么因素,都在促使澳大利亚积极地为进入亚洲体坛付出努力。在足球、排球等项目,澳 洲已经进入了亚洲体育圈。对于亚洲体坛最重大的赛事亚运会的态度,根据媒体的报道,澳 大利亚奥委会秘书长克莱格•菲利普斯曾表示:“澳大利亚需要被邀请,我们会用积极的态 度来考虑亚洲的邀请。”[10] 因此,如果亚运会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行进一步扩容,引澳入亚是比较现实的。并 且,澳洲虽然海域宽广,但政治版图并不大,主要国家只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余的为十 几个岛礁国家。澳大利亚的加入,意味着新西兰等其他澳洲国家完全有可能一并加入,从而 实现亚洲和澳洲两大洲体育界的融合。 综上所述,如果今后亚运会继续扩容,从地理因素而言,以色列最为顺理成章,因为其 本身就是亚洲国家,也是早期亚运会和亚洲体育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但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待 于地区国际关系的化解,前景还很不明朗。所以,现实中最具有操作意义的,应该是引澳入 亚,而且以澳大利亚为首的澳洲集团加盟亚运会大家庭,完全有可能给亚运会乃至亚洲体育 格局带来质的变化,发生具有震撼性的影响。 但是,亚运会是不是需要引澳入亚,能不能够实现引澳入亚,亚洲体育界对此意见是不 一致的。
  
  3 引澳入亚的争论焦点
   亚洲体育界对于亚运会是否需要引澳入亚展开的争论,发生于2006年多哈亚运会举行的 前后。多哈亚运会后争论曾一度平息。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关于引澳入亚的争论再起 。此时这场争论中已经不仅局限在体育圈,媒体对此也是深度介入,不同观点激烈争辩。特 别是当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亚运赛场上摘金夺银如探囊取物,表现出了一骑绝尘的强大实力时 ,一些媒体表达了对亚运会今后发展后继乏力的担忧,中国的媒体甚至用了“澳大‘入’亚 ,为什么不”的文章标题,表达了希望引澳入亚的强烈意愿。 根据对相关争论意见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关于引澳入亚的争论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焦 点问题上。
   3.1 引澳入亚将对亚洲体育强国的格局发生冲击 由于澳大利亚强悍的体育实力,它进入亚运会后,亚运会奖牌的第一集团将由中日韩“ 三国杀”演变为中日韩澳“四国大战”。就中国而言,亚洲体育格局中国独大的局面,已经 维持了相当时期。一旦作为世界级体育强国的澳大利亚得以参加亚运会,新华社的评论给出 了一个预言:“势必如澳大利亚足球队进入亚洲一样,给中国造成威胁,它将动摇到中国蝉 联了24年的亚运会金牌霸主地位”。[11]亚奥理事会终身荣誉副主席魏纪中在接受 媒体采访 时就表示:“澳大利亚参加亚运会可能会引起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异议……亚运还是亚洲的好 。”[12]不过笔者认为中国经过多年经营,在亚运会项目上是全面开花,群体优势 明显,亚 运会金牌霸主的地位不会轻易被撼动,但一骑绝尘的局面肯定会得到改变。日本和韩国则会 感受到猛烈冲击,位次也要发生改变。
   3.2 引澳入亚有可能会使亚洲的某些国家与地区体育代表团争夺金牌或奖牌无望 由于体育竞技的成就对于提升国家威望、凝聚民心士气具有超乎政治经济手段的异常功 能,所以运动员在大型运动赛会上的竞赛成绩也为各国政府和民众所瞩目。但是亚洲体育的 整体实力不强,在奥运会赛场上,亚洲多数参赛代表团夺牌无望,只能“重在参与”,所以 亚运会便成为它们倾注热情争夺奖牌的重要舞台,亚洲的一些体育代表团对亚运会的奖牌甚 至有着“若大旱之望云霓也”的心情,而亚运会恰恰能在这方面满足它们的心愿。依据笔者 对近4届亚运会(1998年曼谷、2002年釜山、2006年多哈、2010年广州)金牌和奖牌分布的 统计(参见表2:近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与获奖牌数代表团百分比统计表),有不低于56%的 参赛代表团获得了金牌,不低于78%的参赛代表团获得了奖牌。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亚运会竞 技场上虽然有中日韩三强争霸,但在金牌和奖牌分布上却依然形成了利益均沾、皆大欢喜的 格局。
  表2 近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与获奖牌数代表团百分比统计获金牌代 表团
  占参赛代表团/%获奖牌代表团
  占参赛代表团/%1998年曼谷亚运会 56 802002年釜山亚运会 58 802006年多哈亚运会 61 882010年广州亚运会 64 78 引澳入亚如果实现,这种局面将会受到影响。来自中国香港的亚奥理事会副主席霍震霆 的言论反映了这一类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担忧:“亚洲还有很多地方的体育水平比较落后。 澳大利亚是一个体育强国,现在让它参加亚运会是否会对亚洲体育全面发展有负面作用,还 有待观察和思考。”[13]中央电视台针对这种担忧发表评论认为:“对于体育弱国 (地区) 好不容易拿到的奖牌,被澳大利亚一搅和就没了,这当然会打击他们的士气,也降低了参与 的热情。这也正是亚洲犹豫的一个关键原因。”[14]由于澳大利亚在体育上的强势 地位,甚 至有舆论担心亚运会是否会变成“澳”运会。笔者认为,这第二个争论焦点应该是引澳入亚 最大的障碍所在。 针对相关的争论,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在多哈亚运会期间曾对媒体表示:“我 认为亚足联邀请澳大利亚加盟是一个错误,我们亚奥理事会有45个成员已经足够了,澳大利 亚不会成为亚奥理事会的正式成员。”[15]虽然来自亚洲体育决策层的意见使这场 争论暂 时平息,但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由于比赛场面竞技性的不足,使得“引澳入亚”再次成 为媒体和公众热议的话题,可以预见,这一话题将依然会是今后亚洲体坛和媒体的关注热点 之一。
  
  4 亚运会扩容是亚运会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亚运会作为亚洲最高等级的综合性体育赛会,同时也是展现亚太地区民族文化的大舞台 ,亚运会作为联系亚太地区国家与民众的重要纽带,有效地跨越了文化、民族、意识形态的 复杂性。因此,亚洲体育界也是非常重视亚运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亦在积极寻找良策。笔 者据此建言:可以将亚运会的进一步扩容视为亚运会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之一, 这也正是笔者讨论引澳入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4.1 用新的刺激性因素,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申办亚运会的竞争行列 从亚洲体育运动历史的角度看,亚运会的持续发展与亚运会成员的不断增多、阵容的不 断扩大密切相关。但是,今天我们关注扩容,关注引澳入亚,并不是在重复着增加参赛代表 团和参赛人数这一初始话题,因为单单就赛会规模而言,亚运会发展到今天一万多人的参赛 规模,已经给举办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和麻烦。与规模发展过于庞大的奥运会一样,亚运会 其实也面临着“瘦身”的现实问题。不过,这种“瘦身”针对的是限制亚运会竞赛项目的增 加,并不是限制参赛代表团的数量。 亚运会运行60年后,从表面上看起来,目前亚运会参赛的代表团数量达到45个,参赛人 员逾万,场面相当的红火,但实际上亚运会面临着发展中的潜在危机,处境微妙,可持续发 展的问题日益显露。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以最基础的申办程序为例,历史上亚运会的申办经 常发生门庭冷落的场面,并屡次出现申办成功后又放弃的状况。广州申办和筹办第16届亚运 会的过程中,也反映了这一迹象。当初申办第16届亚运会只有广州一家,而其筹办过程,从 社会各界的热情到关注度,与奥运会是有天壤之别的。 放眼未来,对于亚运会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亦有某些值得关注的讯号:2011年1月14 日,香港特区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否决了特区政府提出的申办2023年亚运会的拨款申请,意味 着香港退出了申办2023年亚运会的行列。十年前香港政府就曾提出申亚请求,被立法机构否 决,此番二度被否决。尽管这一否决包含着香港自身内部社会、经济的各种缘由在内,但是 ,从事前事后媒体的报道分析来看,在举办亚运会之付出和回报的两相权衡中,毫无疑问香 港民众是缺乏信心的。“有反对申办的官员认为,申办亚运一来劳民伤财,投入的资源回报 率不高,社会上有其它更迫切要办的事。”[16] 因此,亚运会需要用新的刺激性因素,增强亚洲国家和地区申办亚运会的信心。引澳入 亚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4.2 引澳入亚有利于亚运会得到更多的商业经济助力 从上文论及有关引澳入亚的争论来看,反对性的意见主要还是从亚洲体育格局或竞技性 的层面考虑较多。但是纵观亚运会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承办国在举办 亚运会时,体育的因素往往并非是主要的考虑,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基本依靠的是承办 国出于地缘政治因素的考虑从而在经济上慷慨解囊。当年每每在亚运会的举办难以为继时, 也正是借助了地缘政治因素来给予支撑,泰国就曾在第六届和第八届亚运会的举办遭遇危机 时,两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但是,这种基于政治荣誉感或国际地位追求欲的因素,并不符 合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只能使亚运会逐渐具有了“鸡肋”的意味。实际上奥运会也曾 走过这么一条道路,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长期以来被视为国家荣誉的象征和综合实力的体现 ,在这种思维模式内,经济因素是不被重视的,这也使现代奥运会的运行遭遇瓶颈。直到19 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尤伯罗斯以民间型商业化运作方式成功的办好了洛杉矶奥运会,奥运会 的传统举办模式开始得以改变。萨马兰奇入主国际奥委会主席后对奥林匹克运动实施了较大 的改革,奥运会引入了商业化机制,实施了TOP等商业模式的运作,奥运会逐步形成了体育+ 商业的运行模式。再加上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的影响也在趋向淡化。近几届申办奥运会的 竞争场面如此火爆,与申办方对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是紧密相关的。 可见,奥运会在当今的发展是得益于商业化的助力,但是商家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 标,因此商业因素的介入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体育比赛场面来保障。以亚洲体育运动目前的水 平,尚无法确保顶尖级的选手乐意参赛,例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链球金牌获得者日本田 径运动员室伏广治在解释其拒绝参加广州亚运会的理由时明确表示:“我已经放弃了11月的 广州亚运会资格,那里的对手水平太低。”[17]如此这般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优 秀运动员 不愿参赛降低了亚运会的竞技水平,而缺乏激烈的竞争与对抗,又使亚运会的赛会过程缺乏 看点,而缺乏看点又难以吸引商业因素大举介入。有研究者对奥运会和亚运会的赛事电视转 播收视状况做过比较研究,两相比较,自然亚运会的收视成绩较之奥运会要大为逊色,“其 原因在于中国代表团在亚洲的雄霸地位,比赛尚未开始,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第一已经在国 人心中成为没有悬念的事实,……另外,亚运会比赛的精彩程度和激烈程度也远不像奥运会 激烈”。[18] 在国际大型体育组织和体育赛会的历史沿革中,通过扩容或赛制改革以形成新的发展势 头是不乏先例的,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的发展是一个明证;再如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队伍的数 量,国际足联顺从了国际大势的发展,从16队发展到24队继而再到32队,将这项赛事推向了 新高度,并强化了世界杯足球赛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地位。这些都是亚洲体育界可资可 鉴的范例。
   4.3 引澳入亚有助于为亚洲体育运动注入新能量 因此,笔者关于亚运会扩容和引澳入亚的研究,意在寻找推动亚运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回顾亚运会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是亚运会发展的瓶颈期,当时几乎没有国 家愿意承办亚运会,参赛人数也在减少。而20世纪70年代之后出现两大变数为亚运会的发展 带来新的契机甚至是奇迹:一是中国体育界加入亚运会大家庭。中国以其所具有的地缘政治 影响力和体育运动高水平,为亚运会乃至整个亚洲体育事业注入活力;二是韩国体育水平的 突飞猛进,中韩两国对日本的亚洲传统体育强国地位形成了猛烈冲击,三强争霸使亚运会的 比赛变得水平更高、悬念更多、竞争性更强。笔者认为这两大刺激因素是近二三十年来推动 亚运会发展的重大动力,也真正符合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这一动力的能量迄 今已经达到了极限。“当亚运会来临时,体育迷兴趣平平,媒体抓耳挠腮,也找不出几个像 样的策划方案……竞技意义上的亚运会,几乎成了一个鸡肋。”[19]所以,新能量 的注入或 者新刺激因素的形成,对亚运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就扩容而言,参赛国家的增加固然 可以使亚运会的阵容更壮观,但仅具有单纯数字增长的意义是无法改变亚运会最终“鸡肋” 的命运。亚运会需要的是一些关键性地区和国家的加入,产生新的兴奋点,制造新的格局, 并进而吸引商业因素介入,给亚运会乃至整个亚洲体育运动注入新的活力。在这方面,笔者 认为“引澳入亚”是极具现实操作意义的,因为这一过程可以整合三方面的因素:地缘政治 的影响、竞技体育的实力和商业利益的驱动。这三者结合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使“引澳入亚 ”有可能成为继当年中国加入亚运会大家庭后,对亚洲体育运动发展引发的又一高潮。
  
  5 亚太区域文化视角下的亚运会扩容思考
    目前学术界关于亚洲体育和亚运会的研究,大致上围绕着体育竞技的学科视角展开,本 文所关注的亚运会扩容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有助于从更为宏观的亚太区域文化视野,从文 化学的学科层面对亚运会和亚洲体育展开学术研究。 随着60年间亚运会的不断扩容,亚运会的参加国从最初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发展到全亚洲 的所有区域。同时,亚运会在亚洲各个地区轮番举办,每一届亚运会的举行,不仅仅是一场 综合性的体育盛会,也全方位地展现了亚洲国家和民族的竞争与交流,准确地描绘出了亚洲 各地区的文化特性及其这种特性对亚运会60年发展历史的影响。 例如,2006年的第15届多哈亚运会,是亚运会在创办55年之后首次在阿拉伯地区举行。 “当初亚奥理事会决定多哈成为2006年亚运会主办城市,旨在在从未举办过亚运会的海湾国 家寻求突破口。”[20]这一选择促成了海湾国家通过亚运会这一平台,向全世界展 示阿拉伯 民族的文化精髓与现代化历程。多哈亚组委总干事阿尔卡赫塔尼对此的阐释是:“体育与文 化天然共通。它们都是一个民族坚强意志、奉献精神和使命责任的体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 体现,它们产生的激情与活力带给人们希望、成功,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奇迹。”[21 ]时至 今日,阿拉伯王子在多哈亚运会开幕式上策马奔驰勇登火炬台的英姿,构成了一幅阿拉伯古 典英雄主义和现代浪漫时尚交织的经典画面,长久地定格于世人记忆之中。 2010年12月2日,卡塔尔获得了2022年足球世界杯赛的主办权,这是足球世界杯首度将 要在阿拉伯地区举办。卡塔尔蕞尔小国,却能够在申办过程中击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 世界大国,固然有国际足联评委们出于体育和经济等各种的考量因素,但笔者认为,当年多 哈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和阿拉伯民族文化的精彩展示,应该视为卡塔尔获得足球世界杯举办权 的一个文化潜因,这也可以为中国之后的足球世界杯申办之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亚运会是亚洲大家庭共同拥有的一份品牌资源和文化财富,也是不同种族、民族、国 家的兄弟姐妹相聚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这个开放友好的平台里,亚洲各种不同的文化,都得 到了一种充分的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赏。”[22]从1951年的新德里亚运会到2010 年广州亚 运会,亚运会已成为当代亚洲国家和民族交往的重要方式和盛大的文化事件。伴随着不断扩 容,亚运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成功地印证了体育是如何跨越国际纷争,最大限度地将民族文 化多样性柔和地予以展现和包容。亚运会的发展,非常需要来自竞技体育方面之外的文化作 为其内在底蕴和外化包装。可以想见,在21世纪,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澳洲文化和以以色列 为代表的犹太文化如果能够通过扩容进入亚运会大家庭,将会给亚运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 要的驱动力,使之不仅能够承担起传承东方体育文化和历史传统的重任,也能够增进民族了 解,弥合国家分歧,对促进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6 结 语
   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拥有最广袤的土地、最众多的人口、最复杂的民族、最古老的宗 教、最纷繁的政治体系,然而,60年间,亚运会用它那无形的穹顶笼罩了这一切的差异,使 亚洲的各民族儿女得以在亚运会的大舞台上相聚相知,亚运会的成就使之成为世界体育史的 传奇和体育文化的宝贵财富。因此,亚洲的各国政府和体育界应该珍惜这笔财富,通过扩容 和其他方面的措施与努力,积极地为亚运会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寻找良策。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广播电影电视部信息资料中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部编.不 灭 的亚运之火[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第16届亚洲运动会官方网站[EB/OL].http: //www.gz2010.cn/special/007801UD/data.html.
  [2] 李兹编译.亚洲运动会资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4:7.
  [3] 胡新民,等.历届亚运会集锦[M].北京: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1990:86.
  [4] 范江怀,等.历届亚运会博览[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33.
  [5] 谷世权.举步艰难 历程坎坷——介绍第一至第六届亚运会[J].体育文史,1990(3 ):21.
  [6] 范江怀,等.历届亚运会博览[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90.
  [7] 范江怀,等.历届亚运会博览[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145.
  [8] 唐杨科.澳大“入”亚,为什么不[N].体坛周报,2010-11-17(A1).
  [9] 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经商处.工党称澳大利亚繁荣和亚洲息息相关[EB/OL] .中华人 民共和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au.mofcom.gov.cn/aarticle/jmxw/ 200501/20050100328559.html.2005-01-05.
  [10] 唐磊.中国独舞亚运会 尴尬的骄傲[J].中国新闻周刊.2006(47):76.
  [11] 树文,等.若澳洲加入亚运会[EB/OL].http://sports.mop.com/zhqt/wushu/2006/1 203/224226013.shtml.2006-12-03.
  [12] 唐杨科.澳大“入”亚,为什么不[N].体坛周报,2010-11-17(A1)
  [13] 树文,等.若澳洲加入亚运会[EB/OL].http://sports.mop.com/zhqt/wushu/2006/1 203/224226013.shtml.2006-12-03.
  [14] 央视国际. 让不让澳大利亚进入亚运会?全亚洲都在犹豫[EB/OL].http://news.c ctv.com/sports/yayun/20061204/104578.shtml.2006-12-04.
  [15] 唐磊.中国独舞亚运会 尴尬的骄傲[J].中国新闻周刊.2006(47):76.
  [16] 赵蕾,等.香港立法会:“戳痛政府的脊背”[N].南方周末,2011-01-20(A11).
  [17] 汪. 室伏广治的选择:不去亚运会那里水平太低.[N].钱江晚报,2010-09-07( A18)
  [18] 王晓东,等.对雅典奥运会与釜山亚运会赛事收视状况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06(2):169.
  [19] 颜强.亚运会,18K金?[N].体坛周报,2010-11-10(A3).
  [20] 方达儿,等.亚运掘金——广州亚运会赞助营销历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5.
  [21] 多哈专电.向“平衡之都”学习[N].今晚报,2006-12-20(12)。
  [22] 袁越.亚洲之路——第16届广州亚运会亚洲宣传之旅的故事[M].北京:中国经济出 版社,2010:26-27.
  
  投稿日期:2010-04-30
  作者简介:吴潮,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政治、世界文化与国际传播学。
其他文献
一、社会性偏差在学生思想中的表现及原因  一是现实性偏差。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得到的现实情况不是零碎、肤浅,就是失之偏颇。二是观点性偏差。表现为学生跟着社会生活的感觉走,在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里,認识上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有的学生的行为常不自觉地表现了社会上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三是兴趣性偏差。表现为学生对传统的正面教育的疏远甚至不屑,而对各种非主流的甚至是不太符合多数人价值观的“新潮”事物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1935年9月17日南开大学新学年“始业式”上,张伯苓校长让新老同学自省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张伯苓校长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无疑于醍醐灌顶,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之志。中央企业是孕育爱国奋斗精神的丰厚土壤,有着爱国奋斗精神的优良传统,在回答“爱国三问”的伟大实践中彰显了爱国担当的崇高精神品格。  牢记所来,胸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底在福建省考察时特别强调,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
期刊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需要重新构建企业的价值理念、文化思维、生产工艺、管理流程、客户及供应商管理、员工思维及工作方式等。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
2015年8月15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落下帷幕,代表中国参加焊接项目比赛的中国十九冶员工曾正超力克对手夺得冠军,为中国赢得首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
期刊
1921年7月底,正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因遭到上海法租界巡捕袭扰,紧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那一天,代表们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份决议,选举
期刊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举行,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的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