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网络金融刑事合规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ibl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化时代下网络金融犯罪的异化,导致网络金融刑法因为知识缺陷和责任扩张而暴露出能力不足与负荷过载,网络金融刑事合规为化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网络金融刑事合规在国家层面上是一种犯罪治理策略,具有刑法规范的具体化手段、犯罪共治策略的激活工具与刑法执行赤字的弥补方法三大功能;在企业层面上是一种风险规避手段,具有刑法干预早期化的保护盾牌、刑法归责扩大化的限缩根据与刑事处罚严厉化的校正工具三大作用.网络金融刑事合规是一种激励性条件而非强制性义务,应当以价值导向而非监视导向作为其价值目标.网络金融刑事合规计划的构建应当以预防、发现和反应作为其核心要素,以技术化、具体化与有效性作为其质量要求.判断网络金融刑事合规计划的有效性应采取事前控制的抽象有效性与具体有效性相结合的二阶层判断方法.
其他文献
所谓"外在超越"是说,外在于人的天是超凡的,即超出凡俗世界;而所谓"内在超越"则是说,内在于人的理性或心性是超验的,即超出感性经验.孔孟儒学与宋明理学都有内在超越的维度,然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超越范式:孔孟儒学并未取消外在超越之"天",其内在超越旨在"事天";而宋明理学却是以内在的心性取代了外在超越之"天",其内在超越可谓"僭天".这种"僭天"路径选择的现实考量尽管情有可原,但在既有世俗格局下无法实现其初衷,反而带来严重后果.正确的选择乃是改变世俗格局,而这恰恰要求回归"事天"路径,重建外在超越之天.
"不知法不免责"的理念已不适应法定犯时代,而立足于"责任说"研究违法性认识错误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影响,更易于被我国的司法实践所接受.我们通过对228起典型案件的分析,归纳出违法性认识错误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司法认定中的现状和规律;主张法官应以"类型化一般人"为标准,运用"谁主张、谁举证"的程序规则,采用阶段审查的操作步骤,最终推定特定领域的法定犯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否可避免.将该判断结果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界定为"应当减轻、可以从轻"两种法律效果,彰显刑法的"公正"和"谦抑"原则.从技术角度建立类型化的法定犯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本草纲目》日译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典籍“走出去”、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走出去”、中医药文化典籍“走出去”,从宏观视角本文综述和研究了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本草医药典籍《本草纲目》在日本的传播、译介、再传播和持续影响的历程.《本草纲目》在日本的译介史和翻译史包括酝酿期、准备期、启动期、高潮期、继续发展期,具体涉及中文原文版本引入,重新翻刻、日文训点、注释、解读及日文摘译、节译、编译,日文全注全译、日文全译新注新修订等阶段.
为使更多典籍研究工作者关注《墨子》在英语国家以外地区的传播,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墨子》在日本的传播背景、《墨子》在日本的传播史以及日本对《墨子》各方面思想所作的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墨子》在日本的传播.研究表明,《墨子》最迟在平安后期就已传入日本,之后末木刚博、浅野裕一、渡边卓、冈本光生等人针对《墨子》中的哲学、科学等思想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所作研究将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传播范围,可使《墨子》中的科技知识得到更多相关工作者的充分利用.
《天工开物》作为我国明末科技典籍巨著,刊行后早期的传播趋势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日本对于《天工开物》的重视和翻译传播,既促成了国人对该典籍价值的再认识,也为后来善本的保存和推动该典籍在国际上的重视和研究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努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保有自信、不懈努力,同时也可以发挥海外汉学家的作用,为我们提供来自接受国的宝贵经验.
网络金融犯罪的传统打击手段在犯罪预防上收效明显并已趋于饱和,被害人学的兴起为网络金融犯罪的预防拓展了新的领域.网络金融犯罪的被害原因结构由被害人个人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贪利是网络金融犯罪被害人做出投资决策时的最原始动力,但也仅仅表现为被害诱发性,并不足以全面解释网络金融犯罪的被害原因;被害人个人因素还包括"羊群行为"的被害易感性和投资观念模糊的被害受容性等.据此,应确立被害预防理念,分别针对被害人个人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因素采取被害预防、情境预防和社会预防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被害预防策略实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