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春游是学生最向往的事情之一。学生们爱春游是因为那时可以自由地走走看看,特别是还可以无拘无束地吃吃喝喝,所以不少家长和教师戏称春游为“吃游”。怎样让学生在春秋游活动中有所习得呢?三月份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了5集高清人文纪录片《诗话镇江》,共200分钟的篇幅展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镇江,以探索的态度寻觅“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古城底蕴;以开阔的视野饱览江山的雄阔与史海的浩瀚,借助历史曾经给予这个城市的文化制高点,品味镇江的诗情。节目播出后,在镇江市民中掀起一片“诗话镇江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寒雨连江夜入吴”“春风又绿江南岸”“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些传诵深远的诗句,原来都与我们的家乡——镇江紧紧相连。我们也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组织学生观看了《诗话镇江》,并与学生的春游活动相结合起来,适时开展了“诗话镇江 走进南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创意思路】
开展“诗话镇江 走进南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思路是依据“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育理念,把新课程下的语文综合性探究学习与挖掘镇江南郊丰富的人文资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与探索身边的学习资源,在语文综合学习中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操作程序与要点】
在“诗话镇江 走进南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年龄特点,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设计了由低到高、由浅到深逐步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一、二年级开展“识南郊古迹,讲南郊传说”的主题活动,即学生们通过观看《诗话镇江》或上网查一查有关图片,认识南郊的景点;再邀请长辈们讲一讲景点背后的传说故事。当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春游那天,我们又在低年级开展了“我是实习小导游”的活动,让学生复述自己听来的南郊景点传说。此外,还让学生开展了“拍拍我眼中的南郊”,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拍的照片的活动。三、四年级开展“赏美景、读美文、颂名诗”的主题活动,即学生在收看《诗话镇江》节目后,进行拓展阅读活动,找一找与南郊有关的名篇、名诗读一读,并开展“走进南郊优秀读书卡”展评活动。春游时,通过实地游览南郊景点:招隐寺、读书台、竹林寺、鹤林寺等,使学生加强了对家乡景色美与人文美的理解,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此时教师就可在春游休息时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赞南郊颂诗”比赛与“我给南郊景点写解说”的创作活动。五、六年级学生开展了“我为南郊自豪”的主题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全面地探究了与南郊有关的名士与佳话,了解南郊的变迁与发展,通过制作小报,举行演讲比赛等活动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情。四月中旬我们开展了“走进南郊”实地春游活动,因为前期六个年级学生已经开展了“走进南郊”的相关阅读、查访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对南郊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了相对的了解,所以学生们能带着文化看美景,带着思考谈感受,进行有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春游时节,到处可以看到兴致盎然的小摄影家,煞有其事的小导游,摇头晃脑的小诗人,甚至还有拿着放大镜的“小考古学者”。活动结束后,我们评选出“最佳小诗人”“最佳小导游”“最佳小摄影”等活动明星;又开展了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展评:摄影展、读书卡展、小报展、优秀解说展等等。这样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春游不仅变得有意义,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反思分析】
“诗话镇江 走进南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拓宽了语文的教育视野,也领略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1.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质疑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表现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反思能力、策划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培养了语文素养与综合运用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语文综合性学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在参与“诗话镇江 走进南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而是自主选择、能动完成。在活动中,学生必须带着问题到书本、网络资料和音像资料中去探究,获取间接经验,然后处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实践、去探究,从而获取直接经验,经过思考、分析,加工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必须与人合作,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索,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大自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源泉
丰富的大自然,不仅给我们赏心悦目的风景,更蕴藏着供我们使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教师要善待这份资源,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语文综合性学习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及行为
教师在活动中打开了自己的教育视野,领悟到课程是一个开放的新世界,必须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和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同时,教师们也真正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中必须注意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使用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表达方法,尽可能地少局限学生思维,让他们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更具“灵性”。
5.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教师有了初步的课程意识
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了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培养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来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综合性学习又是一个需要长期时间、深入探索的过程,虽然可能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本着“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相信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和教学智慧,定能找到综合性学习的不竭源泉,使语文学习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游是学生最向往的事情之一。学生们爱春游是因为那时可以自由地走走看看,特别是还可以无拘无束地吃吃喝喝,所以不少家长和教师戏称春游为“吃游”。怎样让学生在春秋游活动中有所习得呢?三月份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了5集高清人文纪录片《诗话镇江》,共200分钟的篇幅展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镇江,以探索的态度寻觅“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古城底蕴;以开阔的视野饱览江山的雄阔与史海的浩瀚,借助历史曾经给予这个城市的文化制高点,品味镇江的诗情。节目播出后,在镇江市民中掀起一片“诗话镇江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寒雨连江夜入吴”“春风又绿江南岸”“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些传诵深远的诗句,原来都与我们的家乡——镇江紧紧相连。我们也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组织学生观看了《诗话镇江》,并与学生的春游活动相结合起来,适时开展了“诗话镇江 走进南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创意思路】
开展“诗话镇江 走进南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思路是依据“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育理念,把新课程下的语文综合性探究学习与挖掘镇江南郊丰富的人文资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与探索身边的学习资源,在语文综合学习中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操作程序与要点】
在“诗话镇江 走进南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年龄特点,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设计了由低到高、由浅到深逐步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一、二年级开展“识南郊古迹,讲南郊传说”的主题活动,即学生们通过观看《诗话镇江》或上网查一查有关图片,认识南郊的景点;再邀请长辈们讲一讲景点背后的传说故事。当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春游那天,我们又在低年级开展了“我是实习小导游”的活动,让学生复述自己听来的南郊景点传说。此外,还让学生开展了“拍拍我眼中的南郊”,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拍的照片的活动。三、四年级开展“赏美景、读美文、颂名诗”的主题活动,即学生在收看《诗话镇江》节目后,进行拓展阅读活动,找一找与南郊有关的名篇、名诗读一读,并开展“走进南郊优秀读书卡”展评活动。春游时,通过实地游览南郊景点:招隐寺、读书台、竹林寺、鹤林寺等,使学生加强了对家乡景色美与人文美的理解,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此时教师就可在春游休息时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赞南郊颂诗”比赛与“我给南郊景点写解说”的创作活动。五、六年级学生开展了“我为南郊自豪”的主题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全面地探究了与南郊有关的名士与佳话,了解南郊的变迁与发展,通过制作小报,举行演讲比赛等活动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情。四月中旬我们开展了“走进南郊”实地春游活动,因为前期六个年级学生已经开展了“走进南郊”的相关阅读、查访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对南郊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了相对的了解,所以学生们能带着文化看美景,带着思考谈感受,进行有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春游时节,到处可以看到兴致盎然的小摄影家,煞有其事的小导游,摇头晃脑的小诗人,甚至还有拿着放大镜的“小考古学者”。活动结束后,我们评选出“最佳小诗人”“最佳小导游”“最佳小摄影”等活动明星;又开展了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展评:摄影展、读书卡展、小报展、优秀解说展等等。这样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春游不仅变得有意义,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反思分析】
“诗话镇江 走进南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拓宽了语文的教育视野,也领略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1.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质疑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表现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反思能力、策划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培养了语文素养与综合运用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语文综合性学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在参与“诗话镇江 走进南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而是自主选择、能动完成。在活动中,学生必须带着问题到书本、网络资料和音像资料中去探究,获取间接经验,然后处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实践、去探究,从而获取直接经验,经过思考、分析,加工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必须与人合作,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索,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大自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源泉
丰富的大自然,不仅给我们赏心悦目的风景,更蕴藏着供我们使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教师要善待这份资源,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语文综合性学习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及行为
教师在活动中打开了自己的教育视野,领悟到课程是一个开放的新世界,必须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和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同时,教师们也真正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中必须注意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使用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表达方法,尽可能地少局限学生思维,让他们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更具“灵性”。
5.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教师有了初步的课程意识
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了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培养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来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综合性学习又是一个需要长期时间、深入探索的过程,虽然可能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本着“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相信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和教学智慧,定能找到综合性学习的不竭源泉,使语文学习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