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事关乎民,水事大于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命脉,农田水利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不仅有利于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的增长,还可以提高我国的江河防洪能力,另外,在保护地方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农田;重要影响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4-0123-01
1 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容
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项基础水利事业。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设施和技术,调整农田水利条件、分布状况和质量,采用引水、蓄水、跨区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充分利用水资源;采用排水、灌溉等措施以达到防治旱涝灾害、改良土壤质量的目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 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逐渐向现代化推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急切需要不断强化水资源保护、增强防灾防减灾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仅有利于保证国家粮食产量安全、促进农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还有利于全面发展城乡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有利于转变以往的发展方式、扩大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国家应该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工作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不断改善民生。
2.1 使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同时,水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水资源一旦缺乏,将会直接危及到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水虽然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再加上我们人类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不够导致的水资源污染严重以及对水的回收再利用科技的不够发达和普及,水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仍然是有限的,尤其是人们生活所依赖的淡水资源。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并且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保持资源、环境、人口三者的相互协调,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保证水资源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和发展。
2.2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除了是工业大国,还是农业大国,“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农业的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田水利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的完善等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我国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个农田水利建设健全的地区,不仅可以改善区域土壤的水利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强农作物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还可以凭着有利的条件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3 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的影响
3.1 解决了灌溉的问题,消除了旱情带来的灾害
为了保证粮食的产量,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油菜等为主。水作为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农作物对水的依赖性很强,如果它们在生长的过程中水资源缺乏,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大大的降低。如果遇到大旱,这些农作物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这些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粮食作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粮食没了产量,就会给农民的经济带来重大的损失,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水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作物水资源匮乏前及时进行灌溉,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3.2 可以有效的改善农业的水质条件
近年来,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等,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质破坏问题逐渐加重,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用水,还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死虾、死鱼、死蟹现象屡见不鲜。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影响了农民的经济利益。目前,由于水质得不到保证所引发的纠纷与矛盾日益增加,成为了农民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对改善农田水质以及发展水产养殖业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3.3 可以有效的排除农田大涝灾害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在加强对灌溉、降渍、排涝技术研究的过程中,也对它们在各方面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为农业的作物生产提供更好的灌溉、排水服务,降低洪涝灾害可能给农田带来的损失,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不断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切实提高农田排涝能力以及供水保证率。此外,还应合理规划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标准,以便于灌溉、排涝、抗旱等配套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3.4 可以节约农田用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我国是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之一,再加上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水的作用逐渐受到人民和政府的重视,不仅将水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还将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有效的水資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号召广大群众和干部去履行这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可以在农田水资源匮乏的时候及时进行灌溉,还可以进行蓄积,这样以来,不仅加强了农田水利灌溉的节水力度,还合理地利用了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3.5 可以有效的减少农田水土流失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会遇到干旱缺水等自然灾害,还会出现季节性区域强降水等常见的洪涝灾害事件,洪水的爆发导致农田被淹没、农田水土大量流失、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甚至大面积死亡,最终导致粮食减产。农田是洪灾发生损失最为惨重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对于以农村粮食、农作物收成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来说,一旦发生洪灾,随之而来的粮食农产品减产也必然会对农民生计造成灭顶之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通过兴修渠道、引水入海、南水北调等基本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田的水土流失,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还节约了水资源,促进了国民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在农田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恩良.浅析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农田的影响[J].才智,2013(34).
收稿日期:2018-4-15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农田;重要影响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4-0123-01
1 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容
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项基础水利事业。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设施和技术,调整农田水利条件、分布状况和质量,采用引水、蓄水、跨区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充分利用水资源;采用排水、灌溉等措施以达到防治旱涝灾害、改良土壤质量的目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 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逐渐向现代化推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急切需要不断强化水资源保护、增强防灾防减灾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仅有利于保证国家粮食产量安全、促进农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还有利于全面发展城乡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有利于转变以往的发展方式、扩大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国家应该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工作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不断改善民生。
2.1 使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同时,水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水资源一旦缺乏,将会直接危及到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水虽然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再加上我们人类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不够导致的水资源污染严重以及对水的回收再利用科技的不够发达和普及,水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仍然是有限的,尤其是人们生活所依赖的淡水资源。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并且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保持资源、环境、人口三者的相互协调,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保证水资源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和发展。
2.2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除了是工业大国,还是农业大国,“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农业的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田水利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的完善等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我国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个农田水利建设健全的地区,不仅可以改善区域土壤的水利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强农作物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还可以凭着有利的条件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3 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的影响
3.1 解决了灌溉的问题,消除了旱情带来的灾害
为了保证粮食的产量,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油菜等为主。水作为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农作物对水的依赖性很强,如果它们在生长的过程中水资源缺乏,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大大的降低。如果遇到大旱,这些农作物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这些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粮食作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粮食没了产量,就会给农民的经济带来重大的损失,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水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作物水资源匮乏前及时进行灌溉,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3.2 可以有效的改善农业的水质条件
近年来,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等,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质破坏问题逐渐加重,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用水,还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死虾、死鱼、死蟹现象屡见不鲜。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影响了农民的经济利益。目前,由于水质得不到保证所引发的纠纷与矛盾日益增加,成为了农民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对改善农田水质以及发展水产养殖业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3.3 可以有效的排除农田大涝灾害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在加强对灌溉、降渍、排涝技术研究的过程中,也对它们在各方面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为农业的作物生产提供更好的灌溉、排水服务,降低洪涝灾害可能给农田带来的损失,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不断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切实提高农田排涝能力以及供水保证率。此外,还应合理规划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标准,以便于灌溉、排涝、抗旱等配套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3.4 可以节约农田用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我国是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之一,再加上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水的作用逐渐受到人民和政府的重视,不仅将水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还将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有效的水資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号召广大群众和干部去履行这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可以在农田水资源匮乏的时候及时进行灌溉,还可以进行蓄积,这样以来,不仅加强了农田水利灌溉的节水力度,还合理地利用了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3.5 可以有效的减少农田水土流失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会遇到干旱缺水等自然灾害,还会出现季节性区域强降水等常见的洪涝灾害事件,洪水的爆发导致农田被淹没、农田水土大量流失、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甚至大面积死亡,最终导致粮食减产。农田是洪灾发生损失最为惨重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对于以农村粮食、农作物收成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来说,一旦发生洪灾,随之而来的粮食农产品减产也必然会对农民生计造成灭顶之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通过兴修渠道、引水入海、南水北调等基本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田的水土流失,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还节约了水资源,促进了国民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在农田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恩良.浅析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农田的影响[J].才智,2013(34).
收稿日期:201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