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索与对策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x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高等教育中学生基数大,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面临即将到来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也比较大,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也多。本文就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最常见的几种问题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结合现行教育制度,让大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学习、迎接未来。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教育;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表现
  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1994年,当时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指导。1999年国务院再次强调要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教育部重申了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后,各大高校纷纷行动,如设立心理咨询部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邀请心理专家开展讲座、组织心理素质训练、多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积分制度等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便开展了各种心理健康活动,由于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规律和教育体制认识还不够,在实践过程中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和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有朝气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但由于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许多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解析
  (一)“历史遗留”问题——以往学业中产生的
  进入大学前,高中长期紧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与危害,其中,部门同学能够正确、合理的进行调节,因而在高中学习生涯结束后心理能够保持健康状态,然而,部分同学未能正确、合理的进行调节,因而在高中长期紧张的学习生涯中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问题,直至在进入大学后,问题仍然未能解决或消除,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某种长期性,以至于在新生入学后部分高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普查中或多或少的体现出来或被观察发现出来。
  (二)高考(或其他入学考试)中发挥失常、失利
  高考(或其他入学考试)是进入大学的最常见方式,也是最为学生乃至家长和社会所看重的方式,“一考定终生”的传统理念在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头脑中仍然占有很大分量,部分学生考入大学后,由于不满足于就读的大学或在大学期间遇到种种问题,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或演变成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当然,这种入学考试的发挥失常、失利具有主观上的自我认知和客观上的现实实际双重原因,即一种是考生认为自己是发挥失常、失利而一直在心里耿耿于怀,一种是客观实际上考生确实发挥失常、失利。
  (三)不适应转入的新环境
  大学生活环境与高中基本不同,由原本紧张的学习状态转入“自学为主”的轻松状态,其中也产生了很多实际问题,部分学生不适应大学的新环境,不仅有客观环境的不适应,也有对新认识的老师、同学的不适应,所以如果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的新环境或者不能慢慢调整自我,长时间会导致某些心理健康问题的滋生。
  (四)人际关系紧张
  进入大学,学生会重新认识一部分人,如老师、恋人、室友、同学、校友等,其中恋人关系、室友关系、师生关系等是最为紧张的人际关系,对于刚刚脱离父母而步入大学的懵懂学生来说,由于他们为人处世经验的匮乏或缺少,对待人、事的态度、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往往导致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出现问题或分歧,特别是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关系,面对学习和爱情之间的事宜,他们一时间还不知道如何去协调和处理,有时候甚至会“颠倒轻重”,甚至引发一系列突发事件与恶性事件等,这种对恋人、室友等关系的不恰当处理,极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五)自我认知失衡失调
  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是综合教育,也是通识教育。踏入大学生活以后,人才济济,有些同学失去了原来了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一定程度创伤,如未能及时调整心态,便会产生自卑心理,信心下降并逐渐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六)家庭环境的影响及演变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和学校教育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大学前期,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生活在家中,加上传统文化的氛围,特别是近些年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比重大,甚至家庭环境因素某些程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环境同时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环境,它充斥着父母婚姻、家庭经济、父母期望和观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等各种复杂的因素,所以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其或多或少早已受家庭环境影响较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七)学习及就业压力及期望
  近年来,社会竞争日益加剧,高等教育普及造成大学生就业人数激增,大学毕业就业成了非常艰巨的问题,反观之,就业难便会倒逼学生要好好学习,学习及就业压力多集中于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学生),这部分学生因就业问题产生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大学毕业意味着失业”的观点在高校“尽人皆知”,加上社会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影响等,焦虑、惶恐、担忧等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前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八)周围不良信息的影响与诱导
  进入大学以后,许多大学生便从高中的緊张生活中解放出来,开始尝试接触新鲜事物,而大学恰恰是一些不良信息和社会罪恶觊觎的温床,近年来出现的“裸贷”、“校园贷”事件便是非常好的典型,除此之外还有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诱导、虚拟世界的诱惑等,大学生处于求知探索的地位,对有些信息的分辨能力还不够,极容易受这些信息的诱惑而无法自拔,这种沉迷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九)情感困惑和危机   能否正确认识与自理情感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从高中紧张生活得以解放进入大学,大学生都怀着对情感的渴望和探索,异性交往困难、恋情坎坷不顺等导致了一系列身心痛苦等问题,如果不能正常排解便有可能演变成心理变异,甚至走向极端和酿成悲剧。
  三、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分析
  (一)完善教育制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心理健康专业师资力量和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课堂相结合,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专业师资力量的同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课堂来缓解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同时也能够弥补、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同时,学校还要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构建校园心理咨询网站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共同解决“疑难杂症”,以多途径、多渠道的方式最快捷的為大学生排忧解难。
  (二)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
  家庭在学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人导师,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形成一种家长与学校“分离”的现象,学生家长都普遍认为将孩子送入“半封闭”的大学,孩子在学校的事情自己将不再过问或很少涉及,这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容易被忽视。学校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联系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家长学会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排除心理健康问题。
  (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大学期间十分重要。大学期间,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心理知识的掌握,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能够有效的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举措。开设心理学课程,如“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交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心理健康,正确对待成长路上心理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更好地适应大环境,更健康的完成学业。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和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样,无疑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水平,让心灵得到净化,有助于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莹.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张炼.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8(02):173-175.
  [3]李箐.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思索[ 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15,31(3):76-78.
  [4]苏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索与建议[ J],中国成人教育,2008:54-55.
  作者简介:
  许兵(1990.6),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营销学、中国哲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首先分析出通过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游戏,创设有效问题、开展实践,创设问题情境三种途径。最后分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数学教学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
期刊
摘 要:伴随着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对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美育教育也纳入了学校音乐教学的改革之中,受到广泛关注。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美育教育和音乐教学相互融合,不仅可以提升高中音乐课堂的欢乐氛围,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好的内心体验,对陶冶学生性情,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艺术气质大有裨益。本文主要分析了核心素养视野下美育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的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期刊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2016级汉语言文学(师范) 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在丰富汉语语料库的同时,也展现了汉语兼容并包、极富活力的发展前景。可以说网络流行语是当下一种能迅速反应社会生活,人民表达需要的语言符号。本文选取网络流行语中较火的“盘他”“锦鲤”二词,通过追溯其来源、代表含义及社会应用广泛程度,分析其背后潜藏的语用价值和社会心理影响。  关键词:“盘
期刊
摘 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双差生”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特别在农村中小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学生进入高年级后,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递减,双差生增多,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这是一个令许多老师感到头痛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化双差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双差生;转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醒教师一句话:“在教师的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差生时刻
期刊
摘 要:书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独有的创造,正是有了书法才使中华文明数千年永续传承发展,书法具有特殊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的一门文化艺术,有着三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成为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精神载体,不但具有兼容的气度与灵变的智慧,同时也涵盖了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与创造力。为继承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家教育部从2013年1月18曰出台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并于在同年春季开始执行,意味书法课程正式进
期刊
摘 要: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风建设和德育工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管理,是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措施,对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班级管理;青春教育;尊重人格;正确对待;亲密关系;激励表扬  一、重视青春教育,消除青春障碍
期刊
摘 要: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对初中语文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充分利用多煤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进而完成教学任务。想
期刊
听 荷  晨曦中轻轻地告诉你  摘一朵彩云  为你披上金色的外衣  晶莹剔透的泪珠  是睡梦太过清晰  飘然而至的馨香沁人心脾  亭亭玉立的倩影  平静的湖面慌乱起层层涟漪  沙沙沙——  那是微风轻抚你的私语  唰唰唰——  那是鱼儿竞相演奏的玉笛  我不是鱼儿  愿羽化为蝴蝶  邂 逅  當小草与烟云在睡梦中邂逅  朝露不知疲倦地笑开了眼  当夕阳与尘埃在云头邂逅  仙女剪下了绚丽的绸缎  当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艺术设计的所追求的设计原则也在发生变化,设计作为始终贯穿于生活中的一种形式,其设计思想也从各个方面中反映出来。在此结合现代设计发展史简单的论述艺术设计美的理想——人、人造物、环境的和谐。  关键词:设计美学;和谐美;现代设计史  一、人、设计、环境的和谐关系  和谐原则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纵观整个设计艺术史,设计师们都在不断地探寻人、设计、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不断
期刊
摘 要:高效课堂指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教学艺术,通过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挖掘教材生活因素等策略,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高效课堂是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