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观念颠覆传统火锅

来源 :创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t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传统的麻辣火锅,主要是通过突出的麻辣味型来刺激人们的味蕾,从而让人留下深刻的味觉记忆,越吃越想吃。然而,传统的麻辣火锅在带给人美食快感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很大的健康问题。首先就是你的肠胃问题,再就是因为火锅高油脂、高胆固醇、高盐的特点,而引发的心血管、高血压、痛风等方面的疾病。
  而养生火锅的出现解决了传统麻辣火锅所存在的诸多弊病。它通过火锅这种烹调形式,将食物的营养素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有机结合起来,对人体起到营养、健身、祛病的作用。从而减轻了传统麻辣火锅对人体的有害性。
  但是养生火锅不是药物、食物、火锅的简单组合,它源于饮食养生,同时在应用中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规律,全面综合而灵活地运用食物进行调补养生。因此,养生火锅分为补气锅、补虚锅、补肾锅、补血锅、清汤锅、美容养颜锅、健脑锅等多种,以适应不同人士的需求。在中国火锅业的竞争已白热化的今天,养生火锅能够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它抓住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健康的理念。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念会深入人心,养生火锅也将成为中国火锅的代表。
  1994年,时任四川黔江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的毕麦在一次赴日考察时,发现我国的野生菌菜以很低的价格出口到日本后,稍加包装便身价疯涨。比如,鲜松茸在国内每公斤仅卖几十元,而在日本的常规价格是每公斤2000多元人民币。当时有的地方为了在48小时之内将鲜松茸运到日本,不惜出动直升机来运输。到日本后,折合人民币每斤3000多元。这个出生于武陵山区的汉子开始对家乡漫山遍野的野生菌着了迷,他开始萌发将野生菌加工后做成火锅的想法。
  毕麦原名王竹丰,重庆武陵山珍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1963年出生于石柱,1980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1995年开始试制野生菌汤料,1997年4月,开出第一家武陵山珍。1999年,第一次创业失败;2001年,再次创业,重振武陵山珍。
  1999年,第一次创业失败了。望着一堆烂桌椅、散落一地的几块菌和一块没人要的武陵山珍招牌,王竹丰心如刀割。他暗暗下定决心,再艰难也要让耗费了他多年心血的这块招牌东山再起,并立志要将其做成中国的麦当劳。为此,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毕麦”。而今,武陵山珍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建立了分店。
   东方魔汤武陵山珍光谷店于2008年8月坐落武汉光谷,这是一种迥异于传统火锅麻辣口味,以产自渝、鄂、湘、黔交界处产出的野生菌为主菜的新型火锅。其表现出来的婉约和细腻特点,开创了武汉“绿火锅”、“文火锅”的新时代。
   记者探访了这家养生火锅店,店员王老先生说:“这种以几十种野生菌菜为原料,科学提炼、精心熬制出来的底料,不仅保证了野生菌菜的营养价值不流失,而且也保证能让顾客最大限度地体味到野生菌菜原始的鲜和香、爽。用此配方可自选加入各种野生菌随心所欲熬制,它以鲜香味美、清醇可口以及丰富的营养、独特的保健、神奇的功效堪称绿色食物之“极品”,所以被中外养生科学家誉为“东方魔汤、森林美食。”
   原来,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百年好合”锅底,以乌骨鸡、莲米、百合为主料,具有滋阴壮阳、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所以不同于一般的传统火锅麻辣口味。
  记者发现,这家具有上千平米的经营场所,足以能够同进容纳228人就餐,精雕细琢的现代时尚风格又不失原有的民族特色,给大都市带来了养生文化、山珍文化、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以森林美食、养生美景、土家美人。
  据负责人董先生介绍,这家以“养生“为特色的火锅店,面积一般在600平方以上,平均每平方投资1200元—1500元。每天的客流量在两百人左右。消费群体主要为中高端消费群体。由于投资的数额较大,利润约占营业额的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四十,如此一来,每天的纯收入在五千左右。
  
  【投资攻略】
  
   前期投入:据负责人董先生介绍,这样的店面由于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店面面积一般在600平米以上,投资者可根据城市消费水平和资金选择面积大小。
   选址:董先生说,选址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有泊车位;2、在店内2楼设有独立的通道;3、要有比较明显的广告位。由于是中高端的消费人群,所以较一般店面要求严格一些。
   前景:火锅作是冬季必不可少的美食,是百吃不厌的美味,随着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未来的火锅,不仅要味道好,有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康和养生的理念和功效。目前,养生类火锅尚未普及,市场空白较大,前景较好。
   风险:俗话说:“投资大,风险大”,这类型的养生火锅在环境和食材上都有讲究,选址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实现长久盈利,必须在口味上、价格上、销售上及管理上都严格把关,稍有疏忽可能血本无归。
其他文献
案例一  大学生创业第三方外卖中介网站  在大学城,叫一份外卖是许多在校大学生的选择。不过,大学城的学生们最中意的,是专门做外卖生意的翠花网。这个由毕业生唐彬彬一手创办的外卖网,借由40分钟送餐的高效服务、花样繁多的情感营销,月均营业额已经超过了8万元。  唐彬彬是湖南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唐彬彬注意到,身边许多大学生都有叫外卖的习惯,但大学城周边部分餐馆并不提供送餐服务。一个新的创业点子浮现在唐彬
期刊
参展范围:餐饮食品:中西式餐厅、咖啡、特色小吃、早餐、饼屋、饮用水、特色食品、海产品、地方特产等;服装饰品:休闲服饰、运动服饰、品牌专卖、珠宝饰品、箱包皮具、家纺用品、家居用品等;婴童用品:益智玩具、童车童床、婴童服饰、学习用品、营养用品、儿童乐园等;保健美容:美容美发、美体健身、水疗SPA、美甲、化妆品、保健品、健身器材、健康服务咨询等;文教娱乐:特色教育、教育培训、文具连锁、休闲服务及旅游、图
期刊
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3位关系人类兴亡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噩运。第二位是原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原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谷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亡的命运。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2
期刊
23岁的山东小伙崔卫洋是植入式社区公益广告项目推广人的小老乡,去年部队退伍后通过考试成为当地法院的一名法警,不了解内情的人都认为这个工作光鲜无比,殊不知月薪只有1500元。小崔从2011年底就开始关注这个项目,用他本人的话说:“我看中的是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操作,不耽误正常上班。不用开店、不用租房子、不用雇人,不用办执照,而且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操作。特别是老师的跟踪服务,让我们心里感觉很踏实、很靠谱”
期刊
金秋十月将至,繁华的城市街头已到处出现了红枣的踪影,民间一直流传着“年年月月吃红枣,虽增岁龄不见老”的说法,因此红枣所在,便是行人驻足之处。称上一两斤枣子带回家,洗净与家人共享,满口生津时又能健康养生,甜蜜之余又有一种快乐满足,这何尝不是人生中一种乐趣!  古人食枣须看季节,今人则一年四季可品尝到枣子的甜蜜甘饴,当“好想你枣”将一粒古老的枣子从一种食品做成一个庞大的产业时,甜蜜的不再仅仅是消费者们
期刊
獭兔市场连续几年都不景气,使得全国獭兔饲养量急剧减少,而近年的冷冬,很多服装加工企业对獭兔皮的需求量激增,甚至出现獭兔皮断档的情况,直接或间接导致全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獭兔饲养热潮。由于当前养猪、养鸡等效益不好,所以这种情况吸引了很多实力较强的投资者把资金投到了獭兔饲养,同时一些养兔户也在原有基础上扩大饲养规模。在这种形势下,如果缺乏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缺乏规避市场风险能力,饲养效益往往会不尽人意。因
期刊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道教书籍。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因为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在今天,养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话题。它是社交媒介,人们在饭局上相互交流彼此的心得;它是心理医生,个人可以
期刊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兴的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其中,养生消费亮点频频,书店里各种有关养生、健康的书籍热销,屡屡占据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餐饮酒店推出的各种营养餐、养生餐,不断吸引着人们;家电商场里养生小家电十分走俏……养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现状一:养生书籍常脱销    当前在图书市场上,养生类书籍十分畅销。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健康类图书的年销售量涨幅超过了20
期刊
“每天清晨起床先喝一大杯淡盐水,清肠洗胃,滋润消炎”、“多喝蜂蜜,便秘自然消”、“女人喝豆浆,一天一杯气色好”……如今随便问个人,几乎都能说出一两个养生小秘方。书店里,各种养生保健书籍早已成为热门销售类;网络上,有关保养、美容养颜的文章、博客广为流传,不少人因写养生经验而变成网络红人,甚至出书开讲座;养生队伍中除了中老年人是主要群体,“80后”也渐成中坚力量,他们把养生看做一种投资,认为年轻时在养
期刊
养生粥——营养餐饮的代表    随着人们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对健康、对饮食的追求愈来愈高,营养必是今后餐饮的潮流和主题。而食粥则是中国人一种传统的饮食习惯,已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的主要饮食之一。其效用除一般饮食外,还可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养生美容,是公认的营养餐饮的代表。对于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山珍海味食之无味的现代人来说,时不时喝一顿清淡美味、营养兼备的粥,也可称作为一大享受。  近日,记者来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