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爽朗的笑声,火红的风衣,见到徐玉凤,浓烈的热情便扑面而来。作为河南电大一名普通教师,徐玉凤25年来一贯保持着这样的激情,对学生、对事业,对教学。
她曾这样阐述心中的教师理念:教学与人文相结合,具备母爱之心,公正善良之心,苦乐分享之心。“三心”里面,凝聚着她对这个职业全部的爱。
专业精神
“这就是上课的老师?一个小丫头呀。”这是徐玉凤第一次走上河南电大讲台时,学员们对她的初步印象。
1986年,徐玉凤从郑州大学经济系毕业,一辆当时很上档次的前苏联生产的伏尔加轿车将她和她的行李,从郑州大学直接拉到河南电大的家属院,放好行李就被领到了办公大楼。从此,徐玉凤开始了自己的成人教育生涯。
徐玉凤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学期,她的任务主要是备课,到基层电大分校搞调研。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分校,听着分校老师和学员们的介绍,徐玉凤从对成人教育一无所知,到深刻了解了电大教育的重要作用。她还记得在许昌电大,一名学员听说省电大来了老师搞调研,特地跑来对她说:“电大圆了我的大学梦。”这句话让徐玉凤感动不已,牢记至今。她一下子明白了电大的价值,也感到了自己的责任。
回到省电大,即将踏上讲台之前,领导又对她和同期毕业的大学生说了一句话:“以后就靠你们这批人办电大了。”一边是业务上的要求,一边是对理想的期许。徐玉凤揣着这两句话踏上了电大讲台。虽然那时她比班里大多数学员年龄都小,讲起课来却毫不含糊。她主讲的会计专业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员又都是各个领域的在职人员,对理论结合实际的要求更高。怎样把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化繁为简,让学员们真正学有所用,徐玉凤没少下功夫。学员们都惊讶于这个小老师怎么对业务这么熟!明快,易懂是学员们的普遍反响。徐玉凤曾经碰到过一名学员,旁听了一个上午的课之后,找到校长非要转到徐玉凤的班上。
看金融方面的书,不停地找那些在金融领域工作的同学聊行业形势,专业动向,还自己总结出会计,统计,金融方面的问题跟学员们探讨,25年来,徐玉凤先后讲授过成本会计,统计学原理,基础会计会计模拟实验等课程,不论是普通教师还是现在已经成为教授,孜孜不倦地钻研都是徐玉凤须臾不敢忽视的工作。
2004年,徐玉凤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上海财经大学学习一年。这一年,她42岁。虽然已是一名教授,徐玉凤却永远不满足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整整一年时间里,图书馆,食堂,宿舍是她一成不变的生活轨迹,留给老师和同学的永远是背着双肩书包,行色匆匆的背影。
责任感
四月的郑州,气温已经达到了20多度,徐玉风的手上,却仍旧有一块冻疮的伤疤。这是刚刚过去的2009年冬天,她到河南省叶县电大为学生进行辅导时留下的痕迹。2009年12月18日,中原的隆冬,寒气袭人,为支援贫困县教学,徐玉凤从郑州驱车启程来到叶县。徐玉凤以省电大教授的身份来支援贫困县电大的教学,无疑让叶县电大的老师们受宠若惊,可是,徐玉凤却说:“我是从基层教学一线走出来的,现在也还在一线教课,我对学员有特殊的感情,只要一讲课我就来精神了!到叶县电大,是我自己要求来的。”
在叶县电大,徐玉凤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援助教学。在这三天时间里,她争分夺秒地进行了成本会计、统计学原理,基础会计三门课程的集中辅导,精湛的讲授将那些平时不来上课的学员都吸引过来了。她把书本里枯燥无味的陈述、公式的罗列,在课堂上用浅显易懂的例子加以说明,使学员—下子豁然开朗。这三天她每天都从早上八点半工作到晚上八点,不知疲倦,叶县电大特意为徐玉凤教授买的电暖风机,还被她放在了学员身边。叶县电大的领导和学员们都感动不已,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情系学员》寄给省电大。
“将有限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到最广的范围,这是我的责任。徐玉凤一直都很谦虚,却把。责任”二字看得很重,时刻放在心上。
2005年,徐玉凤在全省电大系统内率先组织会计系近20名教师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集体备课,对这一课程按章节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进行了探讨,最后形成了统一的教案和PPT。这项工作获得了2006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第二届“教学创新奖”。在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沿用的“个体备课、个体授课,教师之间相互封闭“的教学模式中,打破“单打独斗”的教学常规,徐玉凤此举无疑令人惊叹。其实,这是她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后提出的创新之举。在教学过程中,徐玉凤发现,随着学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员的需求。她还发现,在电大系统内,随着青年教师的加入和基层电大的条件限制,对有些课程的理解和讲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发挥省级电大的龙头作用,把经验传下去,集思广益把教学问题解决掉,使各地电大与省电大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而且,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大作为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的载体,更应该比普通高校具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更多地应该靠电大教师的联合。”想到这些,徐玉凤果断向河南电大领导汇报,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她亲自联系基层电大,反响之好出乎意料。有个基层电大校长不但把外聘教师一起派来参加集体备课,还专门给她打电话说,“这是给我们基层电大老师免费办培训啊。”
在集体备课的作用下,《成本会计》课的及格率已经从原来的50%提高到了70%,而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集体授课,三方互动”式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将“集体授课”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将之视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是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互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慈母爱
徐玉凤的课程设置中,有一份特殊的教材——央视的《赢在中国》节目。因为自己教会计课程,学员中也有很多人自己创业,路上的艰辛与寂寞,让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常陷入苦闷之中。徐玉风看到《赢在中国》这个节目后,—下子就想到了她的学员们。
“我要让他们首先找到一种认同,让他们知道其实很多人遇到的困难更大,所以一定要坚持住。”徐玉凤精心地把每期节目录下来,课余时间放给学员们集中看。“主题歌《在路上》就已经让他们感到震撼,他们都不吭声,看得很投入。“共同的经历和情感,不但让学员们产生了内心的共鸣和震动,也让他们难得地袒露心扉,诉说自己的困惑与感悟……”
在现在的大学里,或许很少有这样的师生关系,然而在徐玉凤看来,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贯穿教师职业的一条主线。而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在统一。”对学员的博大爱心与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让徐玉凤永远有动力与激情為学员营造最好的教育环境。
“一位好的老师,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学员着想,最终达到师生同心、情感相和的状态,引导、帮助学员顺利地完成学业,也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阶段的成长。”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从师25年,徐玉凤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两次被评为“全省电大优秀教师”。荣誉加身,光环越发炫目,徐玉凤却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低调,清醒和尽职尽责。
在电大,教师有在线回答学员提问的责任,每天忙完一天的工作后,不管多累,徐玉凤都要登陆网站,看看学员们的问题,仔仔细细地解答清楚。她的回帖时间,经常都是凌晨。
每年,徐玉凤都要安排时间到各地巡考,调研,期间发现的问题,都会被她列入下一年的教学科研计划中。行走在电大会计专业教育中,徐玉凤孜孜以求,乐在其中。25年,从不曾改变。
责任编辑 刘荣
她曾这样阐述心中的教师理念:教学与人文相结合,具备母爱之心,公正善良之心,苦乐分享之心。“三心”里面,凝聚着她对这个职业全部的爱。
专业精神
“这就是上课的老师?一个小丫头呀。”这是徐玉凤第一次走上河南电大讲台时,学员们对她的初步印象。
1986年,徐玉凤从郑州大学经济系毕业,一辆当时很上档次的前苏联生产的伏尔加轿车将她和她的行李,从郑州大学直接拉到河南电大的家属院,放好行李就被领到了办公大楼。从此,徐玉凤开始了自己的成人教育生涯。
徐玉凤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学期,她的任务主要是备课,到基层电大分校搞调研。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分校,听着分校老师和学员们的介绍,徐玉凤从对成人教育一无所知,到深刻了解了电大教育的重要作用。她还记得在许昌电大,一名学员听说省电大来了老师搞调研,特地跑来对她说:“电大圆了我的大学梦。”这句话让徐玉凤感动不已,牢记至今。她一下子明白了电大的价值,也感到了自己的责任。
回到省电大,即将踏上讲台之前,领导又对她和同期毕业的大学生说了一句话:“以后就靠你们这批人办电大了。”一边是业务上的要求,一边是对理想的期许。徐玉凤揣着这两句话踏上了电大讲台。虽然那时她比班里大多数学员年龄都小,讲起课来却毫不含糊。她主讲的会计专业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员又都是各个领域的在职人员,对理论结合实际的要求更高。怎样把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化繁为简,让学员们真正学有所用,徐玉凤没少下功夫。学员们都惊讶于这个小老师怎么对业务这么熟!明快,易懂是学员们的普遍反响。徐玉凤曾经碰到过一名学员,旁听了一个上午的课之后,找到校长非要转到徐玉凤的班上。
看金融方面的书,不停地找那些在金融领域工作的同学聊行业形势,专业动向,还自己总结出会计,统计,金融方面的问题跟学员们探讨,25年来,徐玉凤先后讲授过成本会计,统计学原理,基础会计会计模拟实验等课程,不论是普通教师还是现在已经成为教授,孜孜不倦地钻研都是徐玉凤须臾不敢忽视的工作。
2004年,徐玉凤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上海财经大学学习一年。这一年,她42岁。虽然已是一名教授,徐玉凤却永远不满足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整整一年时间里,图书馆,食堂,宿舍是她一成不变的生活轨迹,留给老师和同学的永远是背着双肩书包,行色匆匆的背影。
责任感
四月的郑州,气温已经达到了20多度,徐玉风的手上,却仍旧有一块冻疮的伤疤。这是刚刚过去的2009年冬天,她到河南省叶县电大为学生进行辅导时留下的痕迹。2009年12月18日,中原的隆冬,寒气袭人,为支援贫困县教学,徐玉凤从郑州驱车启程来到叶县。徐玉凤以省电大教授的身份来支援贫困县电大的教学,无疑让叶县电大的老师们受宠若惊,可是,徐玉凤却说:“我是从基层教学一线走出来的,现在也还在一线教课,我对学员有特殊的感情,只要一讲课我就来精神了!到叶县电大,是我自己要求来的。”
在叶县电大,徐玉凤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援助教学。在这三天时间里,她争分夺秒地进行了成本会计、统计学原理,基础会计三门课程的集中辅导,精湛的讲授将那些平时不来上课的学员都吸引过来了。她把书本里枯燥无味的陈述、公式的罗列,在课堂上用浅显易懂的例子加以说明,使学员—下子豁然开朗。这三天她每天都从早上八点半工作到晚上八点,不知疲倦,叶县电大特意为徐玉凤教授买的电暖风机,还被她放在了学员身边。叶县电大的领导和学员们都感动不已,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情系学员》寄给省电大。
“将有限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到最广的范围,这是我的责任。徐玉凤一直都很谦虚,却把。责任”二字看得很重,时刻放在心上。
2005年,徐玉凤在全省电大系统内率先组织会计系近20名教师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集体备课,对这一课程按章节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进行了探讨,最后形成了统一的教案和PPT。这项工作获得了2006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第二届“教学创新奖”。在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沿用的“个体备课、个体授课,教师之间相互封闭“的教学模式中,打破“单打独斗”的教学常规,徐玉凤此举无疑令人惊叹。其实,这是她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后提出的创新之举。在教学过程中,徐玉凤发现,随着学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员的需求。她还发现,在电大系统内,随着青年教师的加入和基层电大的条件限制,对有些课程的理解和讲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发挥省级电大的龙头作用,把经验传下去,集思广益把教学问题解决掉,使各地电大与省电大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而且,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大作为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的载体,更应该比普通高校具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更多地应该靠电大教师的联合。”想到这些,徐玉凤果断向河南电大领导汇报,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她亲自联系基层电大,反响之好出乎意料。有个基层电大校长不但把外聘教师一起派来参加集体备课,还专门给她打电话说,“这是给我们基层电大老师免费办培训啊。”
在集体备课的作用下,《成本会计》课的及格率已经从原来的50%提高到了70%,而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集体授课,三方互动”式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将“集体授课”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将之视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是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互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慈母爱
徐玉凤的课程设置中,有一份特殊的教材——央视的《赢在中国》节目。因为自己教会计课程,学员中也有很多人自己创业,路上的艰辛与寂寞,让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常陷入苦闷之中。徐玉风看到《赢在中国》这个节目后,—下子就想到了她的学员们。
“我要让他们首先找到一种认同,让他们知道其实很多人遇到的困难更大,所以一定要坚持住。”徐玉凤精心地把每期节目录下来,课余时间放给学员们集中看。“主题歌《在路上》就已经让他们感到震撼,他们都不吭声,看得很投入。“共同的经历和情感,不但让学员们产生了内心的共鸣和震动,也让他们难得地袒露心扉,诉说自己的困惑与感悟……”
在现在的大学里,或许很少有这样的师生关系,然而在徐玉凤看来,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贯穿教师职业的一条主线。而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在统一。”对学员的博大爱心与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让徐玉凤永远有动力与激情為学员营造最好的教育环境。
“一位好的老师,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学员着想,最终达到师生同心、情感相和的状态,引导、帮助学员顺利地完成学业,也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阶段的成长。”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从师25年,徐玉凤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两次被评为“全省电大优秀教师”。荣誉加身,光环越发炫目,徐玉凤却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低调,清醒和尽职尽责。
在电大,教师有在线回答学员提问的责任,每天忙完一天的工作后,不管多累,徐玉凤都要登陆网站,看看学员们的问题,仔仔细细地解答清楚。她的回帖时间,经常都是凌晨。
每年,徐玉凤都要安排时间到各地巡考,调研,期间发现的问题,都会被她列入下一年的教学科研计划中。行走在电大会计专业教育中,徐玉凤孜孜以求,乐在其中。25年,从不曾改变。
责任编辑 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