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道德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x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的本性是自私的吗?


  自私的行为在动物界无时无刻不存在:狡猾的杜鹃不搭窝而是把蛋下到别的鸟的窝里,杜鹃幼鸟孵化后为了独享食物,狠心的把其他幼鸟推出鸟窝摔死;刚刚产下幼崽的羚羊妈妈在天敌靠近时,会毫不犹豫地抛下新生的幼崽独自逃走;雌螳螂和雄螳螂交配后,雌螳螂为了获取更多营养,会把雄螳螂吃掉;成为新首领的雄狮为了尽快和雌狮交配,会把上一只首领遗留的幼崽全部咬死……
  种种迹象表明:动物的本性是自私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动物都曾面临着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即使在今天地球上,生存也不容易。为了存活,动物们往往会不顾一切——有些动物甚至会同类相食。许多生物学家认为,自私在动物进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私的动物会尽可能的去抢占生存资源,从而提高它们的存活几率。而自私会代代传承,自然而然演变成动物的一种天性,并存在于所有动物的基因中。
异乎寻常的同理心:非洲保护区内一只绵羊和一头大象在一起。

  自私是动物的天性。但在一些动物身上,似乎并不总是表现出这个天性:草原田鼠会互相分享食物;狼群在遇到灰熊的袭击时,会互相保护,避免成员受伤;黑猩猩在吵架后会和解,在失败后会互相安慰;最早孵化的蓝鸟会帮助喂养和保护在其之后孵化的“弟弟”和“妹妹”;雌性狨猴会收养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狨猴“孤儿”……在这些行为中,居然体现着帮助其它动物的精神,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些行为体现出了“道德”。因为这些动物不再只是遵从个体欲望,而是开始关爱其它群体成员。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在人的身上,道德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那么,在自私的天性下,动物的道德是如何形成的呢?

“温血”使得我们的大脑变聪明


  恒温动物是由变温动物进化而来的。恒温动物俗称温血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类;而变温动物俗称冷血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两者的区别在于恒温动物的体内拥有调节自身体温的机制,使得恒温动物的体温能维持在一个恒定范围。而变温动物则没有这个机制,它们的体温只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生命安全,变温动物一般只出现在温度适宜的区域中,这导致了它们的活动范围大大减少。而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气温变化,也使得它们的活动时间受到限制。更为致命的是,当温度不适宜时,处于休眠或者迟钝状态下的变温动物非常容易被天敌捕获。于是,能适应各种气候条件、活动能力更强的恒温动物成了进化的方向。恒温动物有调节自身体温的机制,例如在身体构造上,它们体内脂肪增多、身体表面长出厚实的兽皮或者浓密的羽毛等。
  变温动物向恒温动物的进化是一种能力上的升级,但这种升级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维持恒定的体温,相同时间内同等体重的恒温动物的身体消耗的能量是变温动物的好几倍,这意味着恒温动物捕食的压力将大大增加。
  为了获得充足的食物,动物们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更有效的决定。为此它们开始学习更多的生存技能,包括如何搜寻食物、捕获和储藏食物等。幼崽们如何获取这些生存技能呢?母亲一般是钦定的“老师”。母子之间的交流使得幼崽和其母亲的关系变得亲密,哺乳动物的幼崽对母亲的依赖也大大增强。由于大脑的进化,幼崽母亲能够意识到幼崽曾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对其“疼爱有加”。
  由于亲密联系的建立,变温动物世界里的“自我”意识,已经演变成了恒温动物群体里的“我和我的”意识。恒温动物不仅关心自己,也关心着其他家庭成员,乃至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而由于意识的发展,道德也逐渐在恒温动物的群体中产生——群里成员间知道哪些行为会使对方愤怒,哪些行为则会使对方愉悦。克制自己的欲望,为群体里的成员着想,做有利于群体利益的事情。
  此时,进化也为道德行为带来了“馈赠”。许多哺乳动物的大脑开始产生催产素。这种激素将哺乳动物的道德与它们的心情联系在了一起。

催产素——让弘扬道德变成一种愉悦的行为


  有人说,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自私的人们一定会干出各种违法的事情,世界就会大乱。真是如此吗?我们知道,即使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人们的行为也会受到内心中道德的制约。实际上,做违反道德的事情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涉及到一种叫做催产素的激素。
  哺乳动物的大脑进化出了能够分泌催产素的机制。催产素,顾名思义,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辅助雌性动物产仔——它能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在分娩过程中促进子宫平滑肌的收缩。然而,它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调节动物的心情。
  201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这么一个实验:一个笼子里有一对草原田鼠,它们是一对“夫妻”。研究人员移走了其中的一只草原田鼠,把它放到另外一个笼子里,并敲击那个笼子使它承受因为不舒适和害怕带来的心理压力。当那只饱受压力的草原田鼠被放回到原来的笼子里的时候,它的伴侣立即冲到它的身边,热情地帮它梳理毛发并温柔地舔它。正常情况下,草原田鼠感受到压力时会分泌出大量的应激激素皮质酮。但检测表明,那只被移走的草原田鼠回到伴侣身边后,体内的应激激素皮质酮的含量几乎和它的伴侣相等,其含量都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来自伴侣的“安慰”使得草原田鼠的压力减轻甚至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承受压力的草原田鼠被伴侣“安慰”时,伴侣充满“爱意”的动作能够促进其体内催产素的释放,催产素能够降低应激激素皮质酮的含量,从而减轻其压力并恢复好心情。换句话说,受到别人的关爱能够减轻自己的压力,并获得好心情。
  那么关爱别人会不会也使自己的心情变得愉悦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对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表示关爱的时候,它们的身体会分泌催产素,催产素会触发神经大麻素的释放——这种像大麻一样的分子会使动物感觉良好。实际上,在人类中间,哪怕是共享一杯茶,都能使双方产生催产素,获得一种愉悦的感觉。
  道德的产生是动物进化的标志。不单是人类在追求和谐,动物也在追求和谐。事实证明,生物的进化,正向着使生物群体变得更和谐、更文明的方向去發展。
其他文献
“卡西尼”號虽然已死,但它的遗产犹在。在它于2017年9月坠入土星烧毁之前,它以螺旋的方式绕了土星22圈,在土星和土星环之间来回俯冲。一边坠落,一边依然在完成一项叫“大终结”的探测任务。现在,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根据“卡西尼”号最后收集的信息对土星所做的分析。土星的磁场很奇怪  太阳系所有行星的磁场相对自转轴都有一定程度的倾斜,但土星是个例外,土星的磁场似乎跟自转轴完全重合。这是目前的理
期刊
摘要:文章介绍了基于冰箱用聚氨酯硬泡中催化剂的相关问题,首先对基于冰箱用聚氨酯硬泡催化剂性能评估的试验方法进行初步讨论,然后从基于反应特性评估工艺特性以及泡沫流动性评估这两个方面着手,对基于冰箱用聚氨酯硬泡催化剂性能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冰箱;聚氨酯硬泡;催化剂  1试验方法  在冰箱用聚氨酯硬泡塑料发泡过程中,所采取发泡方法以一步法为主,冷冻设备大型腔体结构内泡沫分布的均
期刊
航母被称为“海上移动的飞机场”,供飞机起飞、降落和停放是其最主要的功能。在平时,大部分的舰载机都停在机库里。等到训练、演习甚至作战的时候,舰载机才被升到甲板上。舰载机在甲板上起飞,完成任务后就会飞回航母进行修整,补充燃油和弹药等。然而,在航母上起降飞机,其实是一件难度相当大的事情。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起降都是难度最大的舰载机和航母甲板的变迁  全世界目前约有22艘航母,这个数字和人类航母数量的高峰时期
期刊
摘要: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一直以来在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存在颇多争议。从比较法角度看,无论是英美法系或是大陆法系国家,都已逐步突破传统民法观念的桎梏,在一定范围内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予以了承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追求精神上利益或以精神之享受、愉悦为主要内容的合同日益增多,我国应当充分借鉴域外立法例和判例,综合已有学说和判例,建构起体系完备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关键词: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比较法;
期刊
航母——海上移动的飞机场  所谓“攻”,就是打击对手。在战争中,如果一方的“拳头”离对手越近,那么这一方占有的优势就越大。反之,如果“拳头”离对手很远,就可能打不到对手,在对抗中处于下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即使是相距非常远的两个国家,也可能会存在利益纠纷。所以如今的国家,尤其是大国,都想具有远程跨洋打击的能力。  远洋海军具有在全球各大海域游弋的能力,但是船上不了岸;空军虽然具有深入大洲腹部打击的
期刊
一些蜘蛛是丛林里的伏击手,但它们既不结网,也不单单靠动作敏捷来制胜。它们潜伏在花朵上,通过反射紫外线,来引诱昆虫。这就是蟹蛛。  蟹蛛是蜘蛛的一种,它不仅形状像蟹,而且还能像螃蟹那样横行或倒退。  一位巴西生态学家分析了从澳大利亚、欧洲和马来西亚收集来的68种蟹蛛。他发现,有很多种蟹蛛已经进化出在花朵上“做文章”的狩猎策略。  其中一項策略是,居住在花朵上的蟹蛛比那些不居住在花朵上的蟹蛛,能反射更
期刊
台风和海啸能掀翻航母吗?  我们知道,船最害怕的是大风、大浪。而航母作为最大的军舰,体积巨大。尤其是中型以上的航母,其甲板宽度超过70米,长度超过300米,排水量超过了5万吨。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会害怕能掀起大风、大浪的台风和海啸吗?  首先来看看航母抗台风的情况。一般来说,排水量为 5000~8000吨级别的军舰,基本上能抵御的8~10级台风,而排水量为万吨级别的军舰,勉强能抵抗12级的台风。有人
期刊
据估计,宇宙中占物质总质量84%以上的是一种神秘的物质,叫暗物质。由于暗物质几乎不与普通物质发生作用,所以很难探测组成它的粒子是什么。最近几年,天文学家捕捉暗物质粒子的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也已经解决了关于暗物质是“冷”是“热”的问题。那么,在不见实物粒子,几乎对它的性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发现  上世纪下半叶,宇宙学
期刊
传说,在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地区的一片偏远的森林中,有一个诡异的地方,那里大型动物从不靠近,一旦靠近将可能发生可怕的事情。曾经就有一个猎人追赶一头鹿来到那个地方,他在那里追上了鹿,并一枪打死了它,但是随后发生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他居然用猎枪自杀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而据说类似的事还曾发生过多次。当地人相信,这个地方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作祟。  这个地方不仅有可怕的传说,而且它看起来与其他任何地方的
期刊
在接下来的100年里,冥王星上可能会有强烈的霜冻。因为这颗矮行星上的大气层目前已达到最厚,此后将逐渐萎缩。  冥王星稀薄的大气层最早是在1985年发现的,当时天文学家观察到冥王星从一颗遥远恒星前面穿过,部分地遮住了恒星的光芒,这一现象被称为“凌星”。从那时起,冥王星的大约十几次凌星被天文学家用来研究它的大气层。他们发现,在过去的30年里,冥王星的大气层在逐渐增厚。  造成增厚的原因是,冥王星在其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