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自主创新是推进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报告有关全面加强自主创新,特别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科技领军人物;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等论述,引起了代表们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自主创新也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我把报告从头到尾翻了几遍,讲到核心战略的就是一个地方,那就是讲到自主创新的时候。报告指出,自主创新是推进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这确实是抓住了要害。”省党代表、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自主创新也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邱继宝举例说,传统脚踏黑头的老式家用缝纫机50公斤重,每台才卖100多元钱,现在“飞跃”自主研制的嵌入式电脑家用缝纫机重量只有它的十分之一,售价却达1000多美元,并且大批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在工业缝纫机方面,随着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产品的相继推出,在国内外同行和经销商中引发了轰动效应。这主要是拥有了自己的关键技术——“飞跃芯”,从而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技术”的转变。
飞跃集团在自主创新方面迈出了大步伐。然而,长期以来,我省许多企业主要依靠机制灵活和市场先发优势,习惯于低成本、粗放型外延扩张。特别是中小企业,追求“短、平、快”的暂时增长,自主创新意识相对比较淡薄。目前,还有不少企业认为靠模仿仍能赚到钱,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因此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没有真正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省党代会前夕,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专门听取和审议了副省长茅临生所作的《关于我省科技自主创新情况的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沈雷担忧地说,浙江是一个出口大省,但出口产品中科技含量不太高,自主创新的更少,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当前比较急迫的是要加强科技优势与体制优势的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产生应有的效益。
毫无疑问,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政府相应的引导、激励和扶持。2007年5月24日,省人大常委会代理主任俞国行在分组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科技自主创新情况的报告时就指出,企业是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加强对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扶持,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和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
然而,我省在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方面依然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浙江省工商联日前就本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行的一项调研发现,首先是政府制度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目前,政府处于观念转变过程中,立项、税收和新的产业政策,尚未围绕自主创新及时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未得到充分体现。其次,政府虽然重视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但在具体办法和途径上还相对薄弱。
浙江的政府和企业都在探索寻找破解创新瓶颈的长效机制。省党代表、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区委书记尚国胜在这方面颇有心得。他说,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推动高新区连续10多年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尚国胜介绍,为了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出台了近40条鼓励措施,而且每年都要听取区内几百家企业的要求和呼声,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企业的创新热情也由此高涨。数据显示,去年全区研发投入达到了28.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6.5%。目前,科技进步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当前,我省调整优化了科技经费使用结构,改革财政科技经费拨款方式,对具有直接经济效益、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项目实行事后补助制度,包括以奖代补、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等制度。事实上,2006年3批重大专项重点项目中实行事后补助的就有161项,贷款贴息95项。这些措施明显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
培育自主品牌,推进品牌大省建设
街上,“康奈”、“雅戈尔”专卖店里人头攒动;城市里,“吉利”、“捷安特”不时从眼前驶过;甚至遨游在太空的神舟飞船里,都安装有“德力西”……浙江的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闪耀”,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本次省党代会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一些党代表很有感触。浙江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平是来自宁波的党代表,同时也是一家文具企业的老总,他的企业年销售额已达数十亿元。开始时,该企业利用海外品牌生产,发展受到限制。王利平决心突破自我,打造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王利平为此一掷千金寻求人才:“我利用股权换人才的方式,从海内外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搞研发。产品的附加值也越来越高,企业的前途也越来越光明。我其实是做了一笔投入小,回报高的巧生意啊。浙江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找到了突破口,企业就一定能够发展,一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从1992开始实施名牌战略,到2006年浙江省出台《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一直坚持以质量树品牌,将名牌“浙江制造”列为全省制造业的目标。
“国产品牌和外国品牌放到一起,要让国内的消费者选择购买中国品牌,这就需要国产产品的自主创新。”省党代表、钱江集团董事长林华中介绍,奥地利的发动机技术和澳大利亚的外观造型设计水平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钱江集团决定与这些国家著名企业合作组建设计开发中心,邀请国外的技术专家进驻集团从事研发。
林华中认为,在现阶段既要大力倡导扩大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也要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通过为国际上知名品牌贴牌,加速提升企业质量、技术和管理水平,壮大企业实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国外现有品牌,最终向自主品牌出口发展。
在名牌培育过程中,浙江省各市县由政府牵头,召开动员大会,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同时,浙江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导向目录》,还制定和完善了一套《名牌产品培育发展指导目录》和名牌发展3年滚动计划。
近些年来,为打造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我省支持和引导本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出口产品龙头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境外品牌合作经营、兼并收购和境外加工等多种方式,推进品牌的境外延伸,促进品牌的国际化运作。先后涌现了飞跃、吉利、万向、华立、康奈、奥康、报喜鸟、雅戈尔、步森、万事利等一大批正大步走进国际市场的品牌企业,大大提高了浙江经济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创新人才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
然而,浙江的人才“家底”却不殷实。长期以来,我省各类人才尤其是院士、领军人物等高端人才明显短缺。而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企业中更为明显。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省1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不到5万人,有近一半的企业认为现有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研发的需要。
“我们最头痛的就是人才!现在大学生都往杭州这样的大城市跑。有些即使招来了,培养几年成熟了,一旦大城市有机会,他们就走掉了。”省党代表、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有些无奈。
浙江省工商联日前的一项专题调研发现,人才瓶颈成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第一瓶颈,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与自主创新的要求不匹配;从宏观层面看,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没能体现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的,国家的各类人才政策在企业的落实相对不足。
因此,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就成了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省党代表、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文兴表示,目前我省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主动加强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我省未来几年将重点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力争到2010年,培养和引进100名左右学术、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组织领导创新团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创新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具有较强组织创新能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0名左右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发骨干,研发人员在科技活动人员中的比例达到40%。
政策层面上,2007年5月底召开的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副省长茅临生所作的《关于我省科技自主创新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和民营资本创办科研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博士后工作站,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除了自身培养创新型人才外,浙江的政府和企业显然还需要更开阔的视野,重视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由于历史的原因,浙江缺乏大院大所和大企业,科技物质基础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2005年我省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为277.02人,居全国第11位;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为59.43,居全国第12位。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童芍素建议,要给科技人才创造更加宽松优厚的环境,让这部分最有创造力的人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其次是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加强科技人才特别是顶级人才的引进或交流,充分利用浙江在环境、人脉、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来吸引人才。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还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创新文化,保护创新热情,宽容创新挫折……报告中的这些论述,令许多代表倍感振奋。
省党代表、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管竹伟激动地说:“这些话说到了科技人员的心坎里。农业科研周期长,培养一个新品种需要8至10年,有一个技术传承与创新、资源积累与创新的过程。我在海南岛看到育种基地里水稻育种专家在搞杂交育种时,远看像讨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仔细看才是育种专家。由此可见,他们为农业科研付出的心血。但即使这样辛劳,创新过程中也难免有挫折甚至失败,因此非常需要宽容和理解。”
“我们既要鼓励创新,也要宽容失败。”对于创新文化的培养,许多党代表感受很深。他们说:“我们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文化,培育出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土壤’”。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自主创新也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我把报告从头到尾翻了几遍,讲到核心战略的就是一个地方,那就是讲到自主创新的时候。报告指出,自主创新是推进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这确实是抓住了要害。”省党代表、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自主创新也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邱继宝举例说,传统脚踏黑头的老式家用缝纫机50公斤重,每台才卖100多元钱,现在“飞跃”自主研制的嵌入式电脑家用缝纫机重量只有它的十分之一,售价却达1000多美元,并且大批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在工业缝纫机方面,随着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产品的相继推出,在国内外同行和经销商中引发了轰动效应。这主要是拥有了自己的关键技术——“飞跃芯”,从而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技术”的转变。
飞跃集团在自主创新方面迈出了大步伐。然而,长期以来,我省许多企业主要依靠机制灵活和市场先发优势,习惯于低成本、粗放型外延扩张。特别是中小企业,追求“短、平、快”的暂时增长,自主创新意识相对比较淡薄。目前,还有不少企业认为靠模仿仍能赚到钱,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因此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没有真正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省党代会前夕,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专门听取和审议了副省长茅临生所作的《关于我省科技自主创新情况的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沈雷担忧地说,浙江是一个出口大省,但出口产品中科技含量不太高,自主创新的更少,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当前比较急迫的是要加强科技优势与体制优势的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产生应有的效益。
毫无疑问,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政府相应的引导、激励和扶持。2007年5月24日,省人大常委会代理主任俞国行在分组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科技自主创新情况的报告时就指出,企业是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加强对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扶持,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和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
然而,我省在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方面依然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浙江省工商联日前就本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行的一项调研发现,首先是政府制度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目前,政府处于观念转变过程中,立项、税收和新的产业政策,尚未围绕自主创新及时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未得到充分体现。其次,政府虽然重视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但在具体办法和途径上还相对薄弱。
浙江的政府和企业都在探索寻找破解创新瓶颈的长效机制。省党代表、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区委书记尚国胜在这方面颇有心得。他说,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推动高新区连续10多年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尚国胜介绍,为了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出台了近40条鼓励措施,而且每年都要听取区内几百家企业的要求和呼声,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企业的创新热情也由此高涨。数据显示,去年全区研发投入达到了28.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6.5%。目前,科技进步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当前,我省调整优化了科技经费使用结构,改革财政科技经费拨款方式,对具有直接经济效益、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项目实行事后补助制度,包括以奖代补、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等制度。事实上,2006年3批重大专项重点项目中实行事后补助的就有161项,贷款贴息95项。这些措施明显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
培育自主品牌,推进品牌大省建设
街上,“康奈”、“雅戈尔”专卖店里人头攒动;城市里,“吉利”、“捷安特”不时从眼前驶过;甚至遨游在太空的神舟飞船里,都安装有“德力西”……浙江的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闪耀”,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本次省党代会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一些党代表很有感触。浙江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平是来自宁波的党代表,同时也是一家文具企业的老总,他的企业年销售额已达数十亿元。开始时,该企业利用海外品牌生产,发展受到限制。王利平决心突破自我,打造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王利平为此一掷千金寻求人才:“我利用股权换人才的方式,从海内外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搞研发。产品的附加值也越来越高,企业的前途也越来越光明。我其实是做了一笔投入小,回报高的巧生意啊。浙江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找到了突破口,企业就一定能够发展,一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从1992开始实施名牌战略,到2006年浙江省出台《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一直坚持以质量树品牌,将名牌“浙江制造”列为全省制造业的目标。
“国产品牌和外国品牌放到一起,要让国内的消费者选择购买中国品牌,这就需要国产产品的自主创新。”省党代表、钱江集团董事长林华中介绍,奥地利的发动机技术和澳大利亚的外观造型设计水平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钱江集团决定与这些国家著名企业合作组建设计开发中心,邀请国外的技术专家进驻集团从事研发。
林华中认为,在现阶段既要大力倡导扩大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也要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通过为国际上知名品牌贴牌,加速提升企业质量、技术和管理水平,壮大企业实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国外现有品牌,最终向自主品牌出口发展。
在名牌培育过程中,浙江省各市县由政府牵头,召开动员大会,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同时,浙江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导向目录》,还制定和完善了一套《名牌产品培育发展指导目录》和名牌发展3年滚动计划。
近些年来,为打造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我省支持和引导本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出口产品龙头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境外品牌合作经营、兼并收购和境外加工等多种方式,推进品牌的境外延伸,促进品牌的国际化运作。先后涌现了飞跃、吉利、万向、华立、康奈、奥康、报喜鸟、雅戈尔、步森、万事利等一大批正大步走进国际市场的品牌企业,大大提高了浙江经济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创新人才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
然而,浙江的人才“家底”却不殷实。长期以来,我省各类人才尤其是院士、领军人物等高端人才明显短缺。而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企业中更为明显。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省1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不到5万人,有近一半的企业认为现有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研发的需要。
“我们最头痛的就是人才!现在大学生都往杭州这样的大城市跑。有些即使招来了,培养几年成熟了,一旦大城市有机会,他们就走掉了。”省党代表、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有些无奈。
浙江省工商联日前的一项专题调研发现,人才瓶颈成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第一瓶颈,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与自主创新的要求不匹配;从宏观层面看,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没能体现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的,国家的各类人才政策在企业的落实相对不足。
因此,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就成了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省党代表、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文兴表示,目前我省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主动加强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我省未来几年将重点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力争到2010年,培养和引进100名左右学术、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组织领导创新团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创新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具有较强组织创新能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0名左右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发骨干,研发人员在科技活动人员中的比例达到40%。
政策层面上,2007年5月底召开的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副省长茅临生所作的《关于我省科技自主创新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和民营资本创办科研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博士后工作站,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除了自身培养创新型人才外,浙江的政府和企业显然还需要更开阔的视野,重视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由于历史的原因,浙江缺乏大院大所和大企业,科技物质基础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2005年我省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为277.02人,居全国第11位;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为59.43,居全国第12位。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童芍素建议,要给科技人才创造更加宽松优厚的环境,让这部分最有创造力的人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其次是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加强科技人才特别是顶级人才的引进或交流,充分利用浙江在环境、人脉、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来吸引人才。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还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创新文化,保护创新热情,宽容创新挫折……报告中的这些论述,令许多代表倍感振奋。
省党代表、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管竹伟激动地说:“这些话说到了科技人员的心坎里。农业科研周期长,培养一个新品种需要8至10年,有一个技术传承与创新、资源积累与创新的过程。我在海南岛看到育种基地里水稻育种专家在搞杂交育种时,远看像讨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仔细看才是育种专家。由此可见,他们为农业科研付出的心血。但即使这样辛劳,创新过程中也难免有挫折甚至失败,因此非常需要宽容和理解。”
“我们既要鼓励创新,也要宽容失败。”对于创新文化的培养,许多党代表感受很深。他们说:“我们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文化,培育出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