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问,探索初中数学课堂发展性理答的策略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nneng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课堂发展性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有着与其它提问方式无法媲美的艺术性。课堂发展性理答应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应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
  在参加师徒结对的研讨活动中,我发现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所提的问题设计颇为关注,特别是师生对话部分,在教案中预设到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但是在课堂中,随着教学的深入,预设外的课堂发展性理答的能力就显得单薄。为了更好地实施以学定问,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对课堂发展性理答的能力进行探讨。
  课堂的遗憾
  现在的学生汲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了,在学习新知识以前,不少学生往往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对教材中需要认识的一些结论早已有所储备。
  【教学片段1】七年级下《5.4平方差公式》(公开课)。
  教师:请先计算,然后比较等号两边的代数式它们在系数和字母方面有什么特点?两者有什么联系?
  学生:第1小题答案是。
  教师:你是怎么得到的(a 2 )(a-2)= ?
  学生:根据平方差公式得到的。
  教师:哦,你已经知道了平方差公式,你很聪明……
  这时又有不少学生举手,教师却视而不见,教师宣布:“下面我们来自主探究平方差公式好吗?”只听见稀稀疏疏的应答声,很明显学生已缺少了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听课教师们有点奇怪与茫然……
  很明显,这位教师想让学生通过运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计算出结果,这既可以复习上节课的《多项式的乘法》,又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但是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了课本,他们已经知道了平方差公式,本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结论的产生过程的预设却没有实现,本节课上教学的“探索”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要扭转这种课堂上的被动局面,进行有效的课堂发展性理答是非常必要的。
  课堂发展性理答的方法运用
  课堂发展性理答作为对上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得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重视过程追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 1 )重视本质追问,彰显探究过程
  结论过早出现会抑制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影响他们探究的热情。由于学生对要学习内容的认识起点已不是零起点,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硬把他们拉回来,学生就只能装听不懂,而教师却“明知故问”。如果这样,学生显然没有学习的兴趣,也没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就成了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正巧又听了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八年级下《5.1四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片段2】教师简单地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再直观演示生活的物体抽象出四边形的图形,从而初步感知四边形的内角和。
  教师: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一个四边形剪下它的四个角把它们拼在一起(四个角的顶点重合)。
  没想到,课刚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我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
  这可怎么办?该教师一下子愣住了。
  建议采用的处理方法:
  追问学生:“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这个结论你是怎样得出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里学过,或者是从书上看来的,书上有一个证明过程……”
  教师关键的一句追问:“那么你试过用其它什么方法得到吗?”
  在第二天的公开课中,上面的学生环节还是如约而来。
  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我是从书上看来的,书上有一个证明过程!”
  教师:“那么你试过用其它什么方法得到吗?”
  学生:“没试过。”
  好一个没试过!
  教师立即抓住这一时机马上追问:“这位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他能提前预习真了不起,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可是他就用了书上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还有其它的方法也可以证明这一结论?”
  “想!”同学异口同声大声回答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
  教师:“好!我们马上开始研究,可以独立探索,也可以几个人组成小组合作学习,看哪个同学、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答案?”
  学生讨论得到如图1,进行分割可得: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教师追问:“这个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可以在一个角上,在边上,在内部,在外部。”
  学生:“它是一個动点!”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的一句话——“没试过”,进行恰如其分的追问。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一堂生动、有效的数学课就这样生成了。当发现学生过早得出问题的结论时,教师既要保护其积极性,更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结论得来的过程,通过自己亲自实验观察证实结论的正确性。在教学中应淡化结论意识,重视过程的探索,因此,教师应该进行有效地课堂追问!
  ( 2 )重视扩充追问,造就知识拓展
  在复习课中,一些教师对知识点的进行复习时,让学生尝试得出一些结论,以达到教学的开放性,由于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掌握,教师预设不够,开放层次不高,造成学生思维的提升不够。
  【教学片段3】如图2,D,E分别是△ABC边 AB,AC上的点,若要使△ADE与△ACB相似,可以添加一个什么条件?你有几种不同的添加方法?
  学生:∠ADE=∠B或∠ADE=∠C
  教师:你能说理由吗?
  学生: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相似。   教师在学生每添加一条件后,适时进行追问。
  然后教师出示其几个小题目,进行操练。
  评析:刚开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适度的开放性教学,把基础知识落实得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就题论题,没有充分挖掘其资源。
  建议采用的处理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这样再添加条件,例如:
  追问1:D,E分别是△ABC边 AB,AC上的点,以点A,D,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利相似,你还能得出其它正确的结论吗?
  设计意图:由此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还可以渗透分类思想。
  追问2:如图3,D,E分别是△ABC边 AB,AC上的点,以点A,D,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AB=16,AC=8,AE=2,求AD的长。
  设计意图:相似三角性质的运用,在分类讨论时,注意检验。
  追问3:如图3,D,E分别是△ABC边 AB,AC上的点,以点A,D,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AB=16,AC=8,S△ADE= S四边形BCED,求AD的长。
  分析:利用分类讨论可以得到△ADE∽△ABC时,AD=;
  当△AED∽△ABC时,AD=,此时AE=>8,应舍去。
  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学生往往遗忘检验.不同处理方法,完全体现殊途不同归,追问成亮点。
  ( 3 )进行特例追问,提高分析能力
  有许多问题,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这就需要“特例”追问,以提高分辨能力,知其所以然。
  【教学片段4】如图4,圆柱母线AC,上底面直径CB,底面半径是6cm,高是10cm,蚂蚁从A点爬到B点的最短路程是多少?(精确到0.1cm)。学生们将自制的圆柱体模型沿过点A的母线AC剪刀并展开在同一平面上,得到图5,从而求得:
  建议采用的处理方法:
  若将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改为10cm,高改为6cm,则蚂蚁从A爬到B点最短路程又是多少呢?
  评析: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一部分学生按上面的方的求得:
  教师继续追问:“你们真的是这样认为的吗,有没有可能存在别的路程更短呢?”
  原来,“先沿母线AC由A→C,然后在上底面沿直径CB由C→B,路径为6 2×10=26cm”。
  教师不要仅仅停留在激励与表扬的层次上,而是把原题进行变式,然后教师追问,帮助学生,推开一扇窗,打开了一扇门,使学生的思维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地聚合,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重视探问策略,化解学生的学习疑惑
  探问就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仍是模糊、片面、肤浅,甚至是错误时,就变换角度再次发问,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引导学生换一条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直到理解准确、深刻。
  (1)注重变式探问,实现逐步提升
  课本上有很多例(习)题都是非常经典的,教师在讲解它时,若能将原问题进行适当变式,形成一个新问题,并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探问。
  【教学片段5】在一节试卷讲评课中。
  原问题:如图6,已知三个正方形ABCD,BEMN,EFGH的边AB,BE,EF在直线m上,它们的边长分别为2,3,5,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教师:“这道题的同学们的错误达到21人(班级共47人),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
  教师:“你是怎样完成的?”
  学生讲述过程……
  教师:“对,是这样的。”
  建议采用的处理方法:
  对试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发散,讲评时,可通过改变或添加试题的条件或结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新问题1:如图7,已知等边△ABC,△BED,△EFG的边AB,BE,EF在直线m上,它们的边长分别为2,3,5,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 。
  新问题2:如图8,已知线段BC,CE,EF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CE≌△HEF,连接BH,分别交AC,DC,DE于点P,Q,K,若△DQK的面积为2,则图中三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和为 。
  以上新问题的梯状递进,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又使学生加深对同类题型的理解,形成规律性.使学生从中掌握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与技巧,从中悟出解题的思路,并予以小结,归纳。引导学生对这些题目由特殊向一般引导、拓展,就可以真正达到“做一题,能一类,会一片”的效果,从而脱离题海,要求由学数学向探索数学转变。
  重视反问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问,就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反常态,或声东击西,或隐真存伪……使学生通過迥肠千转的思考,方能作答,求得正确的答案,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适时反问,由表及里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知识的教学应具有层次性,设计一定量适度综合、适度开放,以及具有一定探索要求的问题。
  【教学片段6】这是一节九年级的试卷校对课
  题目:下列图形中,经过折叠不能围成一个立方体的是( )
  正在校对时,一位学生说:“这题目经常看,人也看累了!”声音不大,但很剌耳!
  分析:此题从教学内容方面属于了解基本几何题与其三视图之间的关系,从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方面属于“了解、感受”,全班同学已掌握。如何提升此题,进行课堂追问,提高课堂气氛,来提高课堂质量。
  建议采用的处理方法:把选项B的图形,拿过来改编。
  反问1:如图10,图形中的圆过点A,B,C,弦AB恰好为该圆的直径吗?
  反问2:如图1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与展开图左下角的正方形边重合,斜边经过两个正方形的顶点,求出最大的三角形的面积。   反问3:如图12,三角形每条边均过其中两个正方形的顶点,求出最大的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由于试卷上的题目太过简单,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顺着原题,进行变换条件,完全跳出了原有的束缚,使题目有了新的韵味。反其道而行之的反问,能造成奇峰突起,或一跃千里的磅礴澎湃的气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形成波澜。
  (2)逆式反问,内化问题
  逆向式反问促使学生复述其思维过程,以便对思维过程进行探索。
  【教学片段7】
  如图13,已知在△ABC中,∠ABC=90°,AB =BC,三角形的顶点在相互平行的三条直线l1,l2, l3上,且l1 ,l2之间的距离为1,l2 ,l3之间的距离为2,则AC的长是 。
  解答这个问题后,将结论作为条件之一,提出与原问题有关的新问题,我们把它称为原问题的一个“逆向”问题。
  如图14,平面内4条直线l1 ,l2 , l3 ,l4是一组平行线,相邻2条平行线的距离都是1个单位长度,正方形ABCD的4个顶点A,B,C,D都在這些平行线上,其中点A,C分别在直线l1,l4上,该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单位。
  学生:如图15,A 点在l1定下后,B点由A 点向下平移2个单位到l2后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C点由B 点向下平移1个单位到l4后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D点由C 点向上平移1个单位到l3后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这时得到的四边形ABCD是边为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该正方形的边长是,面积是5平方单位。
  学生:如图16,边长是3的正方形,该正方形的边长面积是9平单位。
  通过课堂反问,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提升了解题能力。因此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问这种教学方式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寻求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并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们相互启发相互竞争把数学学习的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同时,部分学生在操作中,对书本进行重新解读引发了更深层次地理解,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方法的熏陶。
  总之,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发展性理答”,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考虑的问题。教师如果恰如其分地进行课堂发展性理答,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方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小学生对课外阅读还处于懵懂阶段,迫切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本文就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力图将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总结出了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六条主要经验。六条执政经验在内容上,以阐述共产党执政规律为主线,贯穿和体现了一系列重大原则。 The “Decision”
一rn三塬县常务副县长于光汉分管工业和交通.三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里也没什么工业,以前就数地毯厂最大最强,但这两年已完全停产了,厂里的三百多工人怎么办就成了令全县头
期刊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
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幸福来源于“简单生活”。文明只是外在的依托,成功、财富只是外在的荣光,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宁静。  有人问我,“简单的生活”是否意味着苦行僧般的清苦生活,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靠微薄的存款生活,并清心寡欲?这是对“简单生活”的误解。“简单”意味着“悠闲”,仅此而已。丰富的存款,如果你喜欢,那就不要失去,重要的是要做到收支平衡,不要让金钱给你带来焦虑。无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兴趣教学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开颅减压,采用带蒂颞深筋膜与帽状腱膜下组织修补硬脑膜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方法 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46例,病灶主要位于额颞部或交界处,采用冠状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