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习题的教学价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S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道习题:
  把10张卡片放入纸盒,随意摸一张,要使摸出数字“1”的可能性最大,数字“5”的可能性最小,卡片上可以是什么数字?请你填一填。
  □□□□□□□□□□
  这个题目,因为学生做出了很多种不同的答案,教师们也有各自的想法,所以争议颇多。
  
  观点一:
  学生填9个1和1个5,这样才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填,随意摸一张卡片,摸到1的可能性就是90%(不能再大),而摸到5的可能性就是10%(不能再小),符合题目要求。
  
  观点二:
  学生填9个1和1个5是不对的,因为“最”是至少三种数量进行比较时才用的副词,而9个1和1个5里只存在两种数量(1和5),进行比较只用“大”或“小”就可以了,不必加“最”字。所以,这个题目应当填成诸如5个1、3个4、2个5或4个1、3个4、2个3、1个5才正确,即存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数量,相比较而言,“1”的数量最多,“5”的数量最少。
  
  观点三:
  学生填成诸如5个1、3个4、1个2和1个5也是可以的,因为最大(小)的量不一定是唯一的。这样填,摸到2的概率是10%,摸到5的概率也是10%,它们相比摸到4和1的概率都要小,也符合题目要求——摸出数字“5”的可能性最小。
  
  观点四:
  学生填成诸如7个1和3个5也是可以的,因为“最”不一定非要三种或三种以上数量比较时才可以用,辞典对“最”的解释是“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其中所说的“同类”,辞典解释为“类别相同”,而类别相同,并非一定要三种或三种以上事物。比如5x和2x,就叫做“同类项”;又如求4和6的最大公约数,它们的公约数只有1和2两个,但2也叫做4和6的最大公约数。因此,7个1和3个5有何不可呢?
  一个普普通通的练习题,搞得如此纷繁复杂,不禁让人感叹:我们的教学真累!同时,也让人联想起一些著名的争议题目,如“4.5×3.72的积到底是两位小数还是三位小数”、“甲的2/5等于乙的1/3,比较甲乙的大小”、“被2、3、5除都余1的最小的数是几”、“左右如何辨别”等等。这些习题,教师们的争议很大,且长久未决,有人甚至在网站上辟出专区让大家讨论。那么,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些题目?又怎么看待教师们为此而产生的争议呢?我认为,正确把握习题的教学价值,可以作为处理此类现象的原则。
  遇到类似有争议的习题时,教师首先应该了解课标、教材对此有怎样的相关要求,即理解产生这个习题的知识背景是什么。同时,还应知道这个习题和例题、其他相关习题的联系与区别,即要了解教材中提供解决这类习题的一般策略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这个习题到底要考查学生什么技能,到底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编排此习题的,即正确把握习题的教学价值。只有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解答这些习题,由此产生的师生思考、争论,才是有意义的行为。
  以上文的习题为例加以说明,课标和教材对本知识点有如下的要求:
  ◆学生通过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课标制定的本内容标准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来描述就可以了。
  ——教参对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通过上面的两段话,我们不难知道,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编排此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只是要求学生对可能性的大小(概率)有初步的感知。查看教材中的例题,我们还知道这个感知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试验产生的,学生最终形成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是感性的、初级的。所以,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区分可能性的大小了,那么他对这个知识就应该算是掌握了。也就是说,这类习题的重点并不在于计较“最大”、“最小”的含义,而是关注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
  据此,考察上述四种观点所对应的例子,我们应当发现,举这些例子的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其中数字“1”或“5”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可以认为学生都已经达到了教材对他们的要求,他们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教师完全没有必要苛刻地以我们的认知水平来要求学生做出“规范”的答案。所以,上述的争议无非是教师在自己为难自己。
  或许有教师说,难道对习题中文字的含义,就不要求学生正确辨别了吗?我们怎么可以肆意改变题目的要求呢?我们应该这样来认识这个问题。有争议的习题,其来源往往是出题者为了追求练习的深度,“别出心裁”地将一些基本题进行改变而来的。当然,也不排除有出题者挖空心思地设一些语言“陷阱”来引诱学生犯错误,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目的。然而在编制这样的习题时,因为编制者的疏忽甚至错误等各种原因,有时就会出现习题中语言表述不严谨或缺少限制性的条件,甚至出现解决问题的思考难度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也正是因为这些情况,才导致了教、学这些习题的师生产生不同的观点。比如“4.5×3.72的积有几位小数”,恐怕出题者根本就没有想到因为这样出题会出现两种答案,更没有想到这两种答案还各有“道理”。又如“被2、3、5除都余1的最小的数是几”,也许就是因为出题者自己忽视了要加上限制性的条件,一不小心使题目有如“脑筋急转弯”。还如上述说到的可能性问题,则无意之间就有超过课标要求的嫌疑了。但是,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就应该认识到:“4.5×3.72的积有几位小数”应当是要考查学生对小数乘法法则的理解,而不是要将小数的基本性质作为练习的目的;“被2、3、5除都余1的最小的数”,是应该关注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的理解,而不是要学生去钻“商0”的牛角尖;“甲的2/5等于乙的1/3,比较甲乙大小”,则是为了考查学生关于倒数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并非是要学生练习躲避语言“陷阱”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出发,碰到类似有争议的习题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来对待。措施之一:教师可以大胆地修改习题,使习题变得规范,以避免争议情况的出现。措施之二:若觉得改动习题不太妥当,那我们就可以在一个宽泛的要求下看待学生的答案,而不拘泥于题目字面含义的限制。以上两种措施,既避免了无谓的争议,又能让习题应有的作用得以体现,这又有何不好呢?
  所以,面对有争议的习题时,教师唯有切实把握它的实质,即习题的教学价值,这样才能够“踢”开那些“绊脚石”,通过练习达到巩固认知和促进学生思维良好发展的目的。也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教学才会富有实效,学生的思考才会是有价值的。
其他文献
教学片断一:  师:你们会使用计算器了吗?现在我们用计算器玩个猜“幸运数字”的游戏,好吗?  师:先在1~9这九个数字中选择一个作为你的幸运数字,然后在计算器上连续输入9次。比如我的幸运数字是6,我就输入9个6,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不要说出你的幸运数字是几,只告诉我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我就能很快猜出你的幸运数字!你信不信?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生操作并汇报结果,师猜数字。进行两次游戏后,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述了高等师范院校设置音乐选修课的重要性及意义,并且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从而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综合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沾上泥土。于是,他命令一位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铺上。这位大臣开始组织人丈量全国的道路,并得出结论:用布铺上全国所有的路,需要20万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5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可能会亡国。国王一怒,将大臣处死。国王又派另一位大臣来办此事,结果他用布给国王做了一副鞋套。这位大臣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思维从路转到国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规划是在校大学生中进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作为日本一项全面的、战略性的教育改革,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日本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规划不仅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