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到高校学生的自杀魔咒,人们面对出现在媒体、网络、甚至于身边这些不再陌生的死亡事件除了一声叹息,还应该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教育,对于自杀一类的心理危机干预常识不应再被大众忽略和回避,学习如何直面生命的残酷和脆弱,呵护自身、家人、亲朋的生命成为当务之急。
你所不知道的生命事实
全世界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在中国,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有8人自杀未遂。58%的自杀者为服用农药或鼠药,75%的死者家中存放有上述毒药,62%的自杀者曾寻求医疗帮助,27%的自杀死亡者曾有自杀未遂史,其亲朋好友中47%曾出现过自杀行为; 63%的自杀死亡者曾患有各种精神疾病,但接受过精神科医生诊治的不到10%。
自杀虽然是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五位死因,但在15至34岁人群中,自杀则是死亡原因的首位。以卫生部公布的资料为基础,按照漏报率而调整算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身亡,自杀未遂的人数起码是自杀死亡人数的十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6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在我国,有16万小于18岁的孩子因父亲或者母亲自杀而变成单亲家庭。专家认为,这种严重的心理影响会持续十余年,甚至会持续影响他们的后半生。
所有的国家都存在自杀现象。美国,加拿大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十一到十二,而中国是这些大国的两倍。自杀率的高低和宗教及文化传统有关,也和社会的心理压力有关。在一些宗教影响很大的国家,如伊斯兰教的国家,自杀率就非常低,天主教影响的国家自杀率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在国内,信仰宗教的人很少,在农村一些地方,女人和丈夫有矛盾就自杀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中国的自杀现象带有强大的传统文化色彩。整个社会对自杀现象的宽容,是导致自杀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在民间,像《梁祝》一样的“殉情”方式被歌颂,一些媒体在自杀事件上的大肆渲染,这均给民众以心理暗示。
自杀心理学
心理学从个体水平来解释自杀,其着重点是心理发展过程与自杀的关系。在Freud看来,自杀是一种主要来自个体无意识层的原发性内部冲突所致。对以前是爱恋着的,现在痛恨着的客体的强烈的、攻击性意向的内向投射,使个体感到对自己愤怒和敌意,其结果就是抑郁,继而自杀。精神分析学者Karl Mlnnlnger在“人的自我对抗(Man AgainstHimself)”一书中构想自杀是一种反射性谋杀,自杀者将对别人的愤怒向自我转化或把自杀当作一种自我惩罚的手段。另有些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自杀者从小就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敌意和愤怒,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和依赖个性。这种人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企图通过自杀求得精神上的再生和重新构造自我。
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自杀行为是一种通过后天习得的问题解决方式,证据在于:如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关系密切的朋友有过自杀行为,个体自杀的可能性就大,电影、电视,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杀行为亦有人模仿:医师的高自杀率可以解释为医师经常接触病人,了解各种有效的自杀方法。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生活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体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相反,自杀者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其生活变得没有意义,因此不得不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被公众误读的自杀
人们往往有种误解,以为多数自杀者是“一时想不开”,如果做做思想工作就能避免。南京市脑科医院翟书涛教授明确指出,自杀多数缘于精神疾病,必须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并配合药物治疗才能医治好。南京市脑科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宙则介绍一旦具有自杀意念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会实施。如南京某大医院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第一次跳楼自杀未遂,摔断了腿后被送抢救。负责抢救的年轻医生没有意识到他患有抑郁症,以为是“一时想不开”,身体痊愈后就让他回家了。不料患者出院当天再次跳楼,并选择了较高的楼层,导致当场身亡。
自杀正在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全国现有2600万抑郁症患者一自杀高危人群中,只有大约5%的人接受了相关治疗,许多人至今认为上医院看心理医生,就说明自己有精神病。就算在城市,但仍有大部分人不知抑郁症为何物,公共健康教育任重道远。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自杀是极不光彩的事整个家庭甚至会为某一家庭成员的自杀事件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翟书涛教授认为,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社会的阴暗面,也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自杀者应当被公众理解。他说,这种认识还有助于取得各方面对自杀和自杀预防研究的支持。
危机干预何去何从
因脸上有青春痘就杀人后自杀,因丈夫跟自己离婚自杀,因考试不理想自杀……每年如此众多的人选择自杀身亡,然而每个城市的自杀干预中心却光顾者寥寥。据了解,西方国家自杀者9成由心理疾病引起,而我国冲动型自杀的人数比西方高出25%。市民应增强有心理问题找心理医生的意识逐渐纠正过去对于出现心理问题一味回避、讳疾忌医的心态。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曹连元坦言,到目前为止,还尚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降低自杀率的方法。目前,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另外,成立专门机构提供电话咨询,或进行专业干预,也是防范措施之一。中国每年还有约200万的自杀未遂者需要主动求助具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来缓解、疏导内心的痛苦,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心态。
关注生命,干预自杀,并不是简单的把自杀者从大桥上、高楼上拉下来,夺下他们手里的刀子或农药,从那时候起,自杀干预才刚刚开始。对于自杀的实施者和受影响者,唯一合适的途径是在暂时稳定其情绪后,交给心理科医生进行悉心调治。
你所不知道的生命事实
全世界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在中国,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有8人自杀未遂。58%的自杀者为服用农药或鼠药,75%的死者家中存放有上述毒药,62%的自杀者曾寻求医疗帮助,27%的自杀死亡者曾有自杀未遂史,其亲朋好友中47%曾出现过自杀行为; 63%的自杀死亡者曾患有各种精神疾病,但接受过精神科医生诊治的不到10%。
自杀虽然是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五位死因,但在15至34岁人群中,自杀则是死亡原因的首位。以卫生部公布的资料为基础,按照漏报率而调整算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身亡,自杀未遂的人数起码是自杀死亡人数的十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6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在我国,有16万小于18岁的孩子因父亲或者母亲自杀而变成单亲家庭。专家认为,这种严重的心理影响会持续十余年,甚至会持续影响他们的后半生。
所有的国家都存在自杀现象。美国,加拿大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十一到十二,而中国是这些大国的两倍。自杀率的高低和宗教及文化传统有关,也和社会的心理压力有关。在一些宗教影响很大的国家,如伊斯兰教的国家,自杀率就非常低,天主教影响的国家自杀率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在国内,信仰宗教的人很少,在农村一些地方,女人和丈夫有矛盾就自杀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中国的自杀现象带有强大的传统文化色彩。整个社会对自杀现象的宽容,是导致自杀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在民间,像《梁祝》一样的“殉情”方式被歌颂,一些媒体在自杀事件上的大肆渲染,这均给民众以心理暗示。
自杀心理学
心理学从个体水平来解释自杀,其着重点是心理发展过程与自杀的关系。在Freud看来,自杀是一种主要来自个体无意识层的原发性内部冲突所致。对以前是爱恋着的,现在痛恨着的客体的强烈的、攻击性意向的内向投射,使个体感到对自己愤怒和敌意,其结果就是抑郁,继而自杀。精神分析学者Karl Mlnnlnger在“人的自我对抗(Man AgainstHimself)”一书中构想自杀是一种反射性谋杀,自杀者将对别人的愤怒向自我转化或把自杀当作一种自我惩罚的手段。另有些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自杀者从小就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敌意和愤怒,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和依赖个性。这种人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企图通过自杀求得精神上的再生和重新构造自我。
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自杀行为是一种通过后天习得的问题解决方式,证据在于:如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关系密切的朋友有过自杀行为,个体自杀的可能性就大,电影、电视,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杀行为亦有人模仿:医师的高自杀率可以解释为医师经常接触病人,了解各种有效的自杀方法。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生活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体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相反,自杀者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其生活变得没有意义,因此不得不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被公众误读的自杀
人们往往有种误解,以为多数自杀者是“一时想不开”,如果做做思想工作就能避免。南京市脑科医院翟书涛教授明确指出,自杀多数缘于精神疾病,必须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并配合药物治疗才能医治好。南京市脑科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宙则介绍一旦具有自杀意念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会实施。如南京某大医院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第一次跳楼自杀未遂,摔断了腿后被送抢救。负责抢救的年轻医生没有意识到他患有抑郁症,以为是“一时想不开”,身体痊愈后就让他回家了。不料患者出院当天再次跳楼,并选择了较高的楼层,导致当场身亡。
自杀正在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全国现有2600万抑郁症患者一自杀高危人群中,只有大约5%的人接受了相关治疗,许多人至今认为上医院看心理医生,就说明自己有精神病。就算在城市,但仍有大部分人不知抑郁症为何物,公共健康教育任重道远。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自杀是极不光彩的事整个家庭甚至会为某一家庭成员的自杀事件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翟书涛教授认为,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社会的阴暗面,也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自杀者应当被公众理解。他说,这种认识还有助于取得各方面对自杀和自杀预防研究的支持。
危机干预何去何从
因脸上有青春痘就杀人后自杀,因丈夫跟自己离婚自杀,因考试不理想自杀……每年如此众多的人选择自杀身亡,然而每个城市的自杀干预中心却光顾者寥寥。据了解,西方国家自杀者9成由心理疾病引起,而我国冲动型自杀的人数比西方高出25%。市民应增强有心理问题找心理医生的意识逐渐纠正过去对于出现心理问题一味回避、讳疾忌医的心态。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曹连元坦言,到目前为止,还尚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降低自杀率的方法。目前,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另外,成立专门机构提供电话咨询,或进行专业干预,也是防范措施之一。中国每年还有约200万的自杀未遂者需要主动求助具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来缓解、疏导内心的痛苦,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心态。
关注生命,干预自杀,并不是简单的把自杀者从大桥上、高楼上拉下来,夺下他们手里的刀子或农药,从那时候起,自杀干预才刚刚开始。对于自杀的实施者和受影响者,唯一合适的途径是在暂时稳定其情绪后,交给心理科医生进行悉心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