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媒介文化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育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ine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技术培育了一种“参与式”媒介文化范式。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也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对象。遵循“认识—理解—过滤—批判—近用”的阶段性教育模式,对其具体目标进行阐释,探讨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重点是当下培育公民社会、完善社会管理是促进个人—媒介—社会“三位一体”共生关系良性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新媒介素养教育 参与式媒介文化 新媒体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37-0220世纪80年代一场全球性的媒介素养运动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向世界范围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其目的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大学生是21世纪新媒体时代重要的受众群,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年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况状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上网率高达84.7%[2],手机上网率高达85.7%。[3]在2012年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况状统计报告》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达96%,基本趋于饱和。在博客、微博繁荣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和传播学研究的重点。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媒介文化
  亨利·詹金斯在其名著《文本盗猎者》中提出,媒介技术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范式。其特点表现为“相对较低的艺术表现和公民参与的门槛;支持创造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对新手而言,能通过一种非正式的学习获得经验;参与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参与者感受到某种程度的社会联系。如某人会在意别人对他发布的东西做何评价”[4]。这意味着“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使普通公民也能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中来,媒介消费者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积极参与而一跃成为了媒介生产者”[5]。在论坛发贴、发微博、写博客、WIKI、SNS虚拟社区、视音频制作上传等成为青少年人群主要的触媒方式。参与式媒介文化令普通人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也需要其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和参与理性,才能更好地推进网络民主与社会发展。“公众对媒介的认知、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6]要求媒介参与者熟悉新媒体传播特性与规律,掌握、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建构理性批判的媒介知识与经验视角。
  二、“参与式”媒介文化范式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培育
  参与式媒介文化格局下对大学生实施媒介教育不仅应“有助于培养学生以批判的观点分析媒体如何运作、如何确立意图、被如何运用以及如何评价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信息”[7]。并增添了“新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即“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的理解、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和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8]。在综合培养和训练之下,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知识与能力框架中“理解—过滤—批判—近用”的四大模块。
  其一,构建对新媒体的经验认知、理解与主动学习机制。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媒介组织、功能、内容生产、媒介生态等方面的科学认识。并认识到新媒介在促进信息沟通、推动社会民主发展、构建受众经验认知、重塑价值观方面的意义与局限性。明确新媒体是什么?传播什么?新媒体信息产品是如何制作传播?与传统媒介有何差异?新媒体正负功能有哪些之类问题。
  其二,构建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选择机制及不良信息、冗余信息的“自动过滤”机制。自觉抵制信息污染自于英国“免疫式”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网络侵权、网络诈骗、无良炒作、“伪”科学、文化侵略之类的负面问题丛生。媒介素养教育当中必须晓以利害,培养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自动过滤”机制。包括选择性的接收信息,拒绝垃圾信息,避免对网游、虚拟交友等网络活动沉迷。
  其三,构建对新媒介信息的“参与—批判—反应”模式。人们多数时候被动地依赖媒介提供资讯并指导行动,这种经由媒介选择、架构、呈现的系统环境被称作“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媒介素养教育是基于媒介作为公众与真实社会生活之间由文本建构的“中介”的特殊地位而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匿名用户身份不可考、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势必造成知识“碎片化”“拟态化”“批判—识别”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理念。新媒体下受众的信息理性与素质包括对新媒体信息的真假、正误、价值的判断能力;如何理解新媒介信息的意义?意义如何呈现的;媒介如何再现意义或主题的?媒介文本建构规律是什么;辨识并协调客观现实与“虚拟”现实关系的能力;分析跨媒介信息流动现象。惟有具备批判性地剖析媒介文本(如文字、音像视频)的能力和素质,习得以历史的、社会的、辩证的态度评价媒介及其产品,培养学生对新媒介信息批判性解读能力。辨清“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
  其四,培养对新媒介建设性的近用能力。参与性媒介文化范式下实践与应用能力是根本。对大学生媒介近用能力培养包括对新媒体信息的准确搜集、整合、创造性的传播能力;对新媒体信息进行评估及综合分析能力(包括核查事实、判定真伪、深化认识);信息制作与传播能力,如建立网站、制作并上传视音频短片、发布有价值的信息;运用新媒体在虚拟平台进行表达、沟通的能力;通过自身读、写、制作等能动性的媒介实践构建“元认知(meta-cognitive)”,思考自己的实践活动并适时调整、改进与完善;深刻理解媒介生产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及媒介文本、媒介生产与这些复杂原因的交织。[9]
  此外,“参与式”文化注重个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适应与自我发展能力,因而媒介素养还应突出强调以下能力。其一,交际协商能力。即在网络空间与其参与者进行理性对话、交流的能力。如日常沟通、学习交流、商业交流等。其二,集体协作能力。即网络及网下进行团队协作的能力。如开展舆论监督、发起活动或竞赛、品牌推广等。其三,传播伦理与道德自律能力。即在遵守传播伦理及道德自律的前提下参与新媒体内容分享、制作与传播。其四,避免伤害与自我保护能力。即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并使自己免受新媒体风险危害及维权意识及能力。在新媒介素养教育中培养、锻炼学生以上各项能力,鼓励大学生知识、能力、道德框架的发展和参与的自信,令其成长为理性且富有创造性的媒体内容制作者和社区参与者,达到媒介与人的和谐发展。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是公民社会个体素养的重要组成,是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社会“通行证”。它通过一种对媒介资源“公平使用”(fair use)帮助人们成长为批判的思考者、有力的沟通者和积极的公民。[10]也是在公共领域中强化公民想象和扩大民主生活的强大后盾。[11]大学生接受良好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对其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既是人文教育的重点,也是当下培育公民社会、完善社会管理,促进个人—媒介—社会“三位一体”共生关系良性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英)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7-16.
  [3]http://www.anhuinews.com/zhuyeguanli/system/2010/05/11
  /002916449.shtml,转引自中国新闻出版网.
  [4]Henry Jenkins.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ory Culture:Media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MacArthur Foundation.Chicago,Illinois:P7.
  [5]蔡骐.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J].新闻记者,2011(8).
  [6]复旦大学媒介素养研究网.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体发展.
  [7](加)巴里·邓肯,卡罗琳·威尔逊.全球研究和媒介教育:新世纪的出路[A].蔡帼芬主编.媒介素养[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8](英)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7.
  [9]G.Capello,D.Felini,R.Hobbs.Reflections on Global Developments i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Bridging 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2011,3(2):72.
  [10]The Code of Best Practices in Fair Use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http://www.centerforsocialmedia.org/fair-use/related-materials/codes/code-best-practices-fair-use-media-literacy-education.
  [11]ThompsonJ.B.The Media and Modernity.A Social Theory of Media.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其他文献
摘要:国家刑罚权如何正确行使一直是刑法学家十分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否得到妥当解决切身关系到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能否得以实现。因此,以宪法的精神对国家刑罚权进行必要的限制,尤其要以正当程序对其进行规范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正当法律程序 国家刑罚权 宪法 人权  基金项目:2010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
[摘要]高等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高等特殊教育的角度剖析了高等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的不足,这对解决残疾大学生独立生活、公平参与和成功融入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 信息化建设 残疾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29-01中国高等特殊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光伏电站爆发式发展,其带来的控制、送出和消纳问题,对电网运行和稳定特性影响深刻,因此为保证光伏可持续发展,保证发电企业、供电公司和地方政府共同利益,更好的服务地
本文基于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对探索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施保障机制等提出了基本设想。
摘要:职务犯罪侦查中有效运用逻辑推理有助于提高案件侦查效率和案件质量。本文结合案例对逻辑推理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作用进行了简单分析,以期职务犯罪侦查人员能充分认识逻辑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的作用,推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逻辑 职务犯罪 侦查  作者简介:张春旺,临汾铁路运输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国勤,临汾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摘要]鼓励高校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科研项目的提出背景,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使高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对策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科学研究 对策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30-01  21世纪
[摘要]在互联网以其便捷适用、涵盖面广,迅猛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变得精彩,这是摆在每个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是每个高校学生辅导员在网络时代所必须肩负的使命。本文试从分析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网络引导,探讨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教育。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网络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根据目前工科院校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现状,并结合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改革思路,将CDIO教育理念融入实践性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针对电力系统
软件工程是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计划中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知识内容丰富,关系复杂。要想让学生较轻松地接纳这门课程,就必须把握好授课节奏和学生的学习节奏,这两种节奏的把握,取
摘要:一直以来,被称为诉讼法理论领域之“哥德巴赫猜想”的诉权理论几乎是民事诉讼领域的专属研究研究课题。但笔者认为,诉权这一通过进行诉讼、实施诉讼行为、请求法院通过审判维护自己权益的权利,应当具有宪法性权利的属性,同样适用于其他诉讼。对于刑事诉讼而言,作为犯罪的直接侵害对象和诉讼的主体,被害人应当具有诉权,在刑事诉讼中享有参与程序、交涉诉讼结果的更多权利,这将对刑事诉讼的变革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