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在学校中共同学习、活动的中心舞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而课堂教学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尝试。对它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其结构模式和方法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高中政治 互动体验式 教学模式 构建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应由过去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转为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这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的回归;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学生这个主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段练、在体验中成长。这是高中思政课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策略的选择
1、预设教学文本,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教师预设文本导读路径和切入点。教师应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认知的联系和融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对教材再加工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文本,形成独特的教学视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索教学思路,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对学生的引导。理出导读的切入点、连接点、困惑点。这样就使教材成为学生认知的支撑,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
要强调的是必须正确把握预设文本与教学三维目标的关系。教师向学生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依据教材、课程标准、社会背景、学生认知水平,确保预设文本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2、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过程的深化
(1)善于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艰苦思维的愉悦。学生认识兴趣的形成有多种制约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趋向成熟的和正在发展中的心理力量和教材的相关度。对学生发展最优的相关度是教学条件能有力地促使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力量开动起来,并把它导向一定的目的。因此,教师要针对那些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提问,并努力使设计的问题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让学生从发现、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中获得答案,从中获得快乐的感受。
(2)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也能讲解一部分教材或替教师作一些课堂的指导。如果“小老师”在指导过程中遇到同学们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走下讲台与教师磋商。这样老师从“少教”到“不教”,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形成一种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精神的、生动和谐的学习气氛。
3、积极对话,走向教学关系的和谐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示弱”,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之处,教师以平等者的身份介入,师生展开积极对话,在反复探讨中达成正确共识。对话中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内心。师生的对话过程既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话和师生相互影响,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提高。
(2)激励学生质疑,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可以引发最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在自我实现方面,教师必须使学生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能寻求挑战,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功。为此还须提倡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社会对话(通过预设文本),教师要激励学生质疑,合理引领,帮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对话中各自的主体地位平等,促成了教学关系的高度和谐。
二、流程的安排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上课时,首先运用多种方法,设置生动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要把创设最佳的学习精神状态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学生学习能否保持在最佳状态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情景化。其基本方法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即以言诱景、以形设景、以情激景、以理育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使他们在课堂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精神状态,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动因和条件。
2、引导信息加工
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调动起学生学习欲望后,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或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信息,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分析、概括,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学会学习。把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置于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积极适应、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潜在能力。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过渡到信息收集的帮助者、信息加工的引导者,进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给予适度的点拨,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那么,教师需要在哪些地方着重引导呢?我们认为教师的引导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要引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引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教师的引导还须把握好“度”,防止回到原来的知识直接传授的老路上去。
3、设计实践活动
当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后,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一些随堂(或课后)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迁移,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生活是现实的,又是具体的,学生是要真正融入社会的,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既在课内,又在课后。如在学习了“金融活动与金融意识”中储蓄、股票、保险、债券等多种投资方式知识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家庭收入状况和成员状况的情境,让学生设计一个家庭投资理财方案。课后再让学生学习投资理财方面的相关书籍,拓展知识,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制定“家庭理财方案”。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造课堂,改造课堂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从以知识、技能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让课堂充分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闪耀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高中政治 互动体验式 教学模式 构建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应由过去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转为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这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的回归;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学生这个主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段练、在体验中成长。这是高中思政课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策略的选择
1、预设教学文本,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教师预设文本导读路径和切入点。教师应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认知的联系和融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对教材再加工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文本,形成独特的教学视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索教学思路,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对学生的引导。理出导读的切入点、连接点、困惑点。这样就使教材成为学生认知的支撑,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
要强调的是必须正确把握预设文本与教学三维目标的关系。教师向学生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依据教材、课程标准、社会背景、学生认知水平,确保预设文本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2、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过程的深化
(1)善于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艰苦思维的愉悦。学生认识兴趣的形成有多种制约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趋向成熟的和正在发展中的心理力量和教材的相关度。对学生发展最优的相关度是教学条件能有力地促使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力量开动起来,并把它导向一定的目的。因此,教师要针对那些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提问,并努力使设计的问题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让学生从发现、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中获得答案,从中获得快乐的感受。
(2)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也能讲解一部分教材或替教师作一些课堂的指导。如果“小老师”在指导过程中遇到同学们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走下讲台与教师磋商。这样老师从“少教”到“不教”,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形成一种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精神的、生动和谐的学习气氛。
3、积极对话,走向教学关系的和谐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示弱”,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之处,教师以平等者的身份介入,师生展开积极对话,在反复探讨中达成正确共识。对话中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内心。师生的对话过程既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话和师生相互影响,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提高。
(2)激励学生质疑,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可以引发最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在自我实现方面,教师必须使学生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能寻求挑战,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功。为此还须提倡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社会对话(通过预设文本),教师要激励学生质疑,合理引领,帮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对话中各自的主体地位平等,促成了教学关系的高度和谐。
二、流程的安排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上课时,首先运用多种方法,设置生动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要把创设最佳的学习精神状态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学生学习能否保持在最佳状态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情景化。其基本方法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即以言诱景、以形设景、以情激景、以理育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使他们在课堂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精神状态,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动因和条件。
2、引导信息加工
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调动起学生学习欲望后,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或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信息,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分析、概括,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学会学习。把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置于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积极适应、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潜在能力。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过渡到信息收集的帮助者、信息加工的引导者,进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给予适度的点拨,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那么,教师需要在哪些地方着重引导呢?我们认为教师的引导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要引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引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教师的引导还须把握好“度”,防止回到原来的知识直接传授的老路上去。
3、设计实践活动
当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后,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一些随堂(或课后)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迁移,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生活是现实的,又是具体的,学生是要真正融入社会的,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既在课内,又在课后。如在学习了“金融活动与金融意识”中储蓄、股票、保险、债券等多种投资方式知识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家庭收入状况和成员状况的情境,让学生设计一个家庭投资理财方案。课后再让学生学习投资理财方面的相关书籍,拓展知识,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制定“家庭理财方案”。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造课堂,改造课堂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从以知识、技能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让课堂充分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闪耀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