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因型苦瓜幼苗耐低温弱光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S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23个不同基因型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幼苗为试材,研究低温弱光胁迫对苦瓜生理生化的影响,采用主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苦瓜的耐低温弱光能力。结果表明,12个生理生化指标在参试的23份苦瓜自交系间存在显著差异。运用主因子分析将12个苦瓜生理指标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将23不同基因型系按照耐低温弱光性的强弱划分为2类4组,通过逐步回归建立苦瓜幼苗耐寒性评价数学模型,并筛选出6个耐寒性鉴定指标,可对苦瓜种质资源耐低温弱光特性进行快速鉴定和预测。
  关键词 苦瓜;低温弱光;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隶属函数;逐步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S642.5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seedlings of 23 bitter gourd genotypes were exposed to low temperature and weak light to study the effects on some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 subordinate function and system clustering analysi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tolerance to low temperature and weak light in 23 genotypes based on the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12 parameters could be characterized into 4 main factors, and the ac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was up to 90.48%.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heat resistance was given based on D value of subordinate function analysis. The 23 genotypes were divided into 4 subgroups of 2 clusters by system clustering based on D value. The mathematical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low chilling-light tolerance of bitter gourd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evaluation accuracy of the D value was 86.53%. Six indic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low temperature and weak light tolerance, which could be used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he low temperature and weak light tolerant bitter gourd germplasm.
  Key words Momordica charantia L.;Low temperature and weak light;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Clustering analysis;Subordinate function;Regression analysis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11.016
  南方冬春持续的低温弱光是影响大棚苦瓜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培育耐低温弱光苦瓜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了解苦瓜耐低温弱光的特性,合理评价苦瓜低温弱光的耐受性,筛选耐低温弱光的资源,从而选育出耐低温弱光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植物耐低温弱光机理做了大量工作[1-7],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耐低温弱光的鉴定方法和指标,普遍认为植物的耐低温弱光性是由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采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植物的耐低温弱光能力。目前,该综合评价方法在黄瓜[8-9]、番茄[10-11]、甜瓜[12]、菜豆[13]、辣椒[14-15]等作物的耐低温弱光的评价进行大量报道,而在苦瓜耐低温弱光综合评价的研究开展较少,程世强[16]等开展了低温胁迫下对2个苦瓜自交系发芽种子成苗的影响以及苦瓜抗氧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的研究。张红梅[17]等以苦瓜8个自交系为材料,探讨了在低温弱光下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变化。但相关研究由于参试材料类型少,代表性较差,导致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试验通过模拟福建地区冬春季大棚内低温弱光的特点,测定低温弱光胁迫下的不同基因型苦瓜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多元统计的分析方法对苦瓜的耐低温弱光性进行评价,以期为苦瓜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的挖掘,耐低温弱光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由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苦瓜项目组提供,23个材料均采用单株选择法选育的F6代自交系,来源和主要特征见表1,特征的描述参考《苦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18]略作修改。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单项指标的耐低温弱光系数α值及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经低温弱光处理后,同一基因型苦瓜不同指标的耐低温弱光系数,同一单项指标不同基因型苦瓜的耐低温弱光系数均有较大变幅。幼苗叶片的初始荧光(F0)、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SS)与低温弱光胁迫前相比均有所增加(α>100),其中,‘碧秀’的初始荧光(F0)增加最大,‘春3’的相对电导率(REC)、‘绿龙’的丙二醛(MDA)和‘玉银二号’的可溶性糖含量(SS)增加最大;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谷胱甘肽含量(GSH)、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SOD)、过氧化物酶含量(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含量(APX)、脯氨酸含量(Pro)、叶绿素含量(Chl)与低温弱光胁迫前相比均有所下降(α<100),但不同基因型苦瓜各单项指标的变化幅度不尽相同。因此,用不同单项指标的耐低温弱光系数来评价苦瓜耐低温弱光性,其结果均不相同。   从各单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表3)可知,除SOD与F0、Fv/Fm、ΦPSⅡ、Pro、Pro、GSH、SOD、APX、POD的耐低温弱光系数的相关不显著外,12个单项指标的耐低温弱光系数间相关性达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结果发现,各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导致它们所包含的信息发生重叠。但各单项指标在耐低温弱光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表明苦瓜耐低温弱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状,直接利用各单项指标不能准确、直观地反映苦瓜耐低温弱光的能力。需要利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弥补单项指标对耐低温弱光评价的不足。
  2.2 主因子分析
  对12个单项指标的耐低温弱光系数进行主因子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前4个综合评价指标的贡献率分别为41.02%、33.75%、9.58%、6.13%,累积贡献率达90.48%,表明4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了12个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其中,因子1中F0、Fv/Fm、ΦPSⅡ、Chl的载荷值高于其他指标,分别为-0.902、0.847、0.825和0.829,可称为光系统因子;因子2中SOD、APX和MDA的载荷值分别为0.962、0.885、-0.802,远高于其他指标,表明该因子与抗氧化有关,称其为抗氧化因子;因子3中Pro对因子3呈正相关,载荷值为0.896,称其脯氨酸为因子;因子4中POD载荷值较其他指标高,称其为POD因子。但4个综合指标的贡献率不同,其所起的作用也存在差异,需进行进一步的综合评价。
  2.3 综合评价
  2.3.1 隶属函数分析 根据公式(2)计算每个基因型各综合指标的隶属函数值(表5)。对于综合指标CI1而言,‘玉银2号’的u(X1)最大,为1.000,表明该材料在CI1表现为耐低温弱光最强,而‘泰国苦瓜’的u(X1)值最小,为0.000,表明该材料在CI1表现为耐低温弱光最差。相对于综合指标CI2、CI3、CI4,‘莆田’、‘春11’、‘881’的u(X2)、u(X3)、u(X4)分别高于其他品种,均达到最大值1.000,表明这3个材料在对应指标上均表现为耐低温弱光性最强;‘丰秀’、‘春3’和‘先锋’分别在综合指标CI2、CI3、CI4的u(X2)、u(X3)、u(X4)值均为0.000,表明这3个材料在对应指标上均表现为耐低温弱光性最弱。根据公式(3)计算其权重各综合指标贡献率大小。得出4个综合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453、0.373、0.106和0.068(表5),采用公式(4)计算各基因型综合耐低温弱光能力的大小(表5),并根据D 值对其耐低温弱光能力进行强弱排序。‘43’的D值最大,表明其耐低温弱光最强,‘丰秀’的D 值最小,表明其耐低温弱光最弱。
  2.3.2 聚类分析 采用最大距离法对D 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图1),可将23个不同基因型苦瓜种质资源划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不耐低温弱光类型,可分为2个组,第1组为‘丰秀’、‘碧秀’、‘富剑’、‘泰国苦瓜’等10个材料,属于低温弱光敏感类型;第2 组,‘绿丰’和‘翠秀’2个材料,属中度不耐低温弱光类型;第Ⅱ类为耐低温弱光类型,分为2个组,第1组为‘春11’、‘同胜’和‘881’等6个材料,属中度耐低温弱光类型;第2组为‘43’、‘莆田’、‘24K’、‘玉银2号’和‘先锋’等4个材料,属高度耐低温弱光类型。
  2.3.3 回归模型的建立 以D值为因变量,各单项指标的耐低弱光系数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耐低温弱光评价的数学模型,筛选可靠耐低温弱光鉴定指标。获得最优回归方程:D=0.212-0.002F0+0.002Fv/Fm-0.002REC+0.002SOD+0.002APX+0.003SS,决定系数为R2=0.994,剩余通径系数=0.077,P=0.000 1。用方程中F0、Fv/Fm、REC、SOD、APX和SS等6个单项指标的耐低温弱光系数计算回归的D值(表5),平均估计精度为86.53%,结果表明回归方程可以反映苦瓜耐低温弱光强弱,进而用于其它苦瓜的耐低温弱光的预测。逐步回归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不耐低温弱光的类型的苦瓜幼苗的叶片经低温弱光处理后,F0和REC值上升并变幅较高,而Fv/Fm、SOD和APX值下降并变幅较大,SS值上升幅度小,而低温弱光类型材料则反之。
  3 讨论与结论
  南方大棚的环境调控能力弱,冬春持续低温阴雨,光照不良气候条件,致使大棚内长期处在亚适温[昼/夜,(15~20)℃/(8~12)℃]与弱光(光照强度<100 μmol/m2/s)环境,对于南方大棚苦瓜而言,低温弱光逆境主要影响幼苗生长至生殖生长的关键时期。因此,本试验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亚适宜温光环境,作为不同基因型苦瓜幼苗耐低温弱光性评价的选择压力。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筛选出许多与植物低温弱光耐受性的相关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指标。陈青君[24]认为不同基因型黄瓜对低温弱光的耐受性不完全协同,耐低温与耐弱光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在亚适温弱光条件下,弱光对黄瓜生长起主导作用。本试验中不同基因型的耐寒机制不相同,而单项指标的耐低弱光系数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表明苦瓜的低温弱光耐受性是受到多因子影响的复杂性状,仅使用某一单项指标无法反映苦瓜耐受性的本质,因此,有必要采用适宜的鉴定指标和运用多元分析对苦瓜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价。
  本试验将12个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转换为4个新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分别称其为光系统因子、抗氧化物因子、脯氨酸因子和POD因子,4个因子累积贡献率达90.48%,其中光系统因子和抗氧化物因子分别占41.02%和33.75%,表明低温弱光胁迫主要影响苦瓜幼苗的光化学反应和抗氧化物酶活性,这2个因子相互独立,并且携带大部分信息。隶属函数法是在多指标测定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既考虑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又兼顾了各指标的重要性,因此鉴定结果更具有准确性[25]。4个综合因子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求出各综合指标评价值D,并进行聚类分析,将23个不同基因型供试材料根据耐低温弱光能力的大小分为2类4组。   低温耐光对植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对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和细胞膜稳定性影响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和筛选。然而鉴定指标过多,包含信息重叠,增加了鉴定难度和评价准确性。本试验通过逐步回归建立苦瓜耐低温弱光评价的数学模型,从12个单项指标中筛选出F0、Fv/Fm、REC、SOD、APX和SS等影响苦瓜幼苗耐寒性评价的6个单项指标。结果显示,不耐低温弱光的材料F0上升且变幅大,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下降幅度大,表明不耐低温弱光材料的PSⅡ受到伤害较重,光合作用能力受到较严重的抑制,这个结果与低温弱光胁迫对切花菊[26]和棉花[27]研究结果相似,而任华中等[28]研究发现番茄在低温弱光胁迫下Fv/Fm值反而上升,颉建明[19]等则认为Fv/Fm值下降幅度与品种的耐性并不相关,不适用于鉴定辣椒耐低温弱光性的指标。低温弱光对苦瓜幼苗的影响还表现在酶的活性、膜的结构稳定性及细胞渗透压等方面,如SOD、APX下降,REC,SS增大。经检验,这6个单项指标可作为供试23个苦瓜基因型耐低温弱光鉴定与筛选的指标,但这一结果仍需更多不同基因型苦瓜种质,以及在复杂大棚环境中对供试材料的整个生长期的耐低弱光性做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 伟, 张俊花, 任华中. 番茄耐低温弱光性研究进展[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1(2): 46-48.
  [2]武 辉, 周艳飞, 侯丽丽, 等. 低温弱光胁迫对棉花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及能量分配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2, 49(3): 393-399.
  [3] Turan O, Ekmekci Y. Activities of photosystem Ⅱand antioxidant enzymes in chickpea(Cicer arietinum L.)cultivars exposed to chilling temperatures[J].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2011, 33(1): 67-78.
  [4] 王之焕, 于英梅, 张晓明. 低温弱光下壳聚糖对番茄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3(1): 42-46.
  [5]张彩峡. 低温弱光对紫花苜蓿根颈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D]. 扬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6]颉建明, 郁继华, 黄高宝, 等. 弱光或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品种耐性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9): 4 036-4 044.
  [7] Xu P L, Guo Y K, Bai J G,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chilling on ultrastructure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leaves of two cucumber cultivars under low light[J]. Physiologia plantarum, 2008, 132(4): 467-478.
  [8] 陈青君, 张 峰, 王永健, 等. 黄瓜耐低温弱光品种的评价体系与应用[J]. 中国蔬菜, 2007(1): 9-12.
  [9]刘雪梅, 尚庆茂, 王晓黎, 等. 黄瓜不同品种耐低温性早期评价方法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2): 154-160.
  [10] 徐心诚. 主成分分析法对番茄品种耐弱光性的综合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04): 135-140.
  [11] 张海利, 陈勇兵, 熊自立, 等. 耐低温耐弱光番茄种质资源筛选方法初探[J]. 浙江农业科学, 2010(1): 6.
  [12] 周 峰. 甜瓜耐低温, 耐弱光鉴定方法和鉴定指标研究[D]. 扬州: 扬州大学, 2012.
  [13] 陈远东, 顾卫红, 马 坤, 等. 菜用大豆耐低温弱光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9): 150-155.
  [14] 颉建明, 郁继华, 黄高宝, 等. 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 PSⅡ光能吸收和转换变化及与品种耐性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9): 1 855-1 862.
  [15] 朱晨曦, 马艳青, 张竹青. 我国辣椒耐低温弱光的研究概况[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15): 6 581-6 583.
  [16] 程世强, 吴智明, 曾 晶, 等. 低温胁迫对苦瓜成苗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12, 32(11): 2 099-2 103.
  [17] 张红梅, 金海军, 丁小涛, 等. 低温弱光下不同苦瓜自交系的生长和生理特性[J]. 上海农业学报, 2011, 27(3): 21-25.
  [18] 沈 镝, 李锡香. 苦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19] 颉建明, 郁继华, 黄高宝, 等. 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PSⅡ光能吸收和转换变化及与品种耐性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9): 1 855-1 862.
  [20]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1] 赵海泉. 基础生物学实验指导: 遗传学分册[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2] 陈建勋, 王晓峰.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23] 唐启义, 冯明光. DPS数据处理系统[M]. 科学出版社, 2007.
  [24] 陈青君. 黄瓜低温弱光耐受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弱光耐受性 QTL定位的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25] 谢小玉, 张 霞, 张 兵. 油菜苗期抗旱性评价及抗旱相关指标变化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3): 476-485.
  [26] 梁 芳, 郑成淑, 孙宪芝, 等.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对切花菊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1): 29-35.
  [27] 武 辉, 周艳飞, 侯丽丽, 等. 低温弱光胁迫对棉花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及能量分配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2, 49(3): 393-399.
  [28] 任华中, 黄 伟. 低温弱光对温室番茄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2, 7(1): 95-101.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伏草隆为模板分子,在金电极表面通过电聚合的方法制备对伏草隆具有特异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膜,利用门效应原理对伏草隆进行测定。采用电化学手段对分子印迹膜进行表征,对试验条件进行优化并且考察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结果发现:传感器对伏草隆具有很好的特异识别能力,在试验的最优条件下,伏草隆浓度在5×10-9~2×10-7 mol/L范围内与电流的响应信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
期刊
摘 要 以红掌品种‘樱桃红’正常株及其疑似变异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形态学特征比较、流式细胞仪检测及染色体计数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疑似变异株与正常株在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厚度、叶柄长度、叶柄粗细、花梗粗细、佛焰苞厚度方面差异显著,疑似变异株的气孔长度和花粉粒直径显著高于正常株,气孔密度显著低于正常株;疑似变异株的叶片单细胞DNA含量是正常株的2倍,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x=
期刊
摘 要 以‘福橘’(C. tangerina Hort. ex Tanaka)、‘雪柑’(C. sinensis Osbeck)和‘清见’(C. unshih. Marc. Var. Paraecox Tan. × C. Sinensis Osb.)3种不同中间砧高接的‘诺瓦’橘柚(‘Nova’tangelo)的果实为试材,通过测定成熟期果实相关品质指标,及果实中主要营养元素、必需微量元素和非必需
期刊
摘 要 通过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海南省乐东县橡胶园土壤速效氮、磷和钾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速效氮、磷、钾具有强烈或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相关距离变化范围为1 623~61 100 m,块金值/基台值变化范围为4.7%~49.97%;(2)0~20 cm和20~40 cm土层,速效氮、钾养分第四、第五等级分布面积较广,0~2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第四等级、20~40
期刊
摘 要 木薯新品种华南12号(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cv.SC No.12)是利用OMR36-34-1(♀)与ZM99247(♂)杂交的杂种后代,经实生苗试验、初级系比、中级系比、高级系比、区域性和生产性试验等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鲜薯产量约39.37 t/hm2,比现大面积种植的当家品种华南205增产28.65%;其干物率和淀粉含量分别为42
期刊
摘 要 对保存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芒果种质圃的33份种质,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芒果果实13个品质性状(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类胡萝卜素、果糖、葡萄糖、蔗糖、总糖、总酚、抗氧化能力、钾、钙、镁、铁)的多样性。结果表明,芒果果实品质性状变异非常丰富,变异系数在16.05%~70.24%之间,变异幅度以铁含量最小、蔗糖含量最大。一些果实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
期刊
摘 要 试验通过比较17个不同荔枝品种接穗高接在双肩玉荷包树体后,嫁接口的愈合状况,愈伤、表皮生长情况,嫁接成活率,叶片矿质元素含量、枝梢生长量以及各品种高接后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差异,综合分析各品种与双肩玉荷包之间亲和性与高接后产量与品质指标,以期筛选优良的砧穗组合。结果表明:双肩玉荷包高接妃子笑、蜜荔、马贵荔的嫁接口完整愈合、愈伤和表皮生长状况良好、叶片矿质营养元素水平较高,亲和性较好;高接马贵荔
期刊
摘 要 借助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GGM分子结构与表面特征进行表征,以期为其物理改性和应用研究提供基础。结果表明:GGM分子链在3 352、2 930、1 639、1 354、1 230、1 028 cm出现特征吸收峰;β-(1→4)-D-吡喃式葡萄糖基和β-D-吡喃式甘露糖基以1,4甙键连接成主链,α-D-吡喃半乳糖基作为侧链通过1,6甙键连接到主链上;单糖分子为螺旋、折叠、卷绕,单个的多糖分子链中
期刊
摘 要 利用细菌16S-23S rDNA内源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L1/L2扩增烟草青枯病菌基因组DNA,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经与近缘种序列多重比对分析后,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RsF/RsR,用于包括烟草青枯病菌在内的15种不同细菌、5种真菌、3种卵菌基因组DNA的PCR扩增。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反应体系与程序条件下,该对引物只能从烟草青枯病菌中扩增出241 bp的特异片段,并通过序列测定验证了其
期刊
摘 要 在对威廉斯香蕉矮化突变体8188-1(Musa spp. AAA group)形态特征观测的基础上,测定突变体8818-1及其野生型8818各器官GAs(包括总GA、GA1、GA3、GA4)、IAA、BR(brassinosteroid,油菜素内酯)、ABA、细胞分裂素异戊烯基腺嘌呤含量,再用不同浓度的IAA、GA3、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24-eB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