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0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74-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思想政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教学实践,谈谈在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
  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又不能过于难,同时,设置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同学,兼顾两头,让全体同学都能去思考、去分析。例如,在讲授“性格的形成”这一内容时,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性格的知识原理给学生做一番讲述,而是设计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 (2)“世上不会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是什么意思? (3)这些人的性格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这些问题能够使全体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二、转换题型、转变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例如,在学完“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让学生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通过大家的激烈争论,大家发现这个问题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包括在内:第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第三,体现了稳定这个前提。第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例如,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处罚。在肯定同学们观点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能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展开性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四、创设相近或相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当代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近或相反意义出发,根据某个或某类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会异中求同,概括出事物的共性;或在同一类事物中求异,学会辨析、分类,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以上是在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些粗浅的实践尝试,并非尽善尽美,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思想政治课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真正能使学生“变得更聪明”。
其他文献
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理念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逐渐体现出来,尤其在被视为“高考改革试验田”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新课程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现实情况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多,复习效率低下。应对形势的发展,我们该如何让新课程理念走进高三语文课堂呢?  不久前,我在本校上了一堂区公开课,授课内容为高三语文复习语言应用板块中的句式变换和重组。课后,我将学生整理的课上例题和练习的答
知识导向IT能力与知识管理战略如何匹配及匹配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是知识管理和创新领域的前沿问题之一。本文从匹配视角出发,构建了知识导向IT能力与知识管理战略的二维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