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语文教学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或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网络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生机。老师乐教,学生爱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1.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丰富课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语文资源,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如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一课,在教授过程中我不局限于课本,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搜集大量与对联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从而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且自己也深有启发,实现了教学相长。
这种集多种信息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增加了信息获取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了语言的训练和实践,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2.创设情境,挖掘潜能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还原”,即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我们平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文与画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诚然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的,但借助于图像把作品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一图穷千年言”的效果,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而这一切的完成都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去自主、合作,在探究中挖掘潜能。
如在教授李白的美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篇文章描绘的人间仙境中了,这是作者人生的向往和体悟,但现实又是极其残酷的,让他的人生梦想破灭。有的学生说,作者的梦中仙境本不存在,只是作者出于对它的别样期待,在描述中加入了许多想象和夸张。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学形象,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进入了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了作品情感的熏陶,体验了创新的乐趣。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现代教育媒体正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如投影、录像、多媒体等辅助设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去。如教授写景的文章时,放一放流畅的音乐,展一展美妙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尽情徜徉在优美、生动的意境中,对课文中所写的景物有较直观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再积极进行其他画面的展示,诱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样既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解决知识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教学与目标的统一,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再现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感知,促进学生的记忆、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及贾府内部的人物关系,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效地解决知识难点。
5.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定位
5.1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新手段。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使学习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总之,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
5.2信息技术是可以用来优化的工具。经过多媒体快捷奇妙的组合和网络超越时空的连接,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刺激而兴奋不已,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大课堂容量,延续课外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节奏有可能使学生去很远的地方,但不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体验多种生活。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具体感悟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些事要躬行。”这两句话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但是面对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去重现历史的轨迹,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可以给我们演示出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过程或任何片断,让学生间接且逼真地去认识、思考文本所要展示的人生状态和人生哲理。
5.3信息技术是服务而不是取代。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既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又要使学生在积累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精神、人格、信念、审美等方面的渐染和熏陶。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些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一定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或“无声胜有声”的“悟”的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代替不了人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所以看一节语文课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好不好,不是看这节课的课件多么具有动感、具有色彩,多么热闹,而是看它所用的声像等媒体是否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文本,是不是让学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强烈的共鸣。
1.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丰富课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语文资源,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如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一课,在教授过程中我不局限于课本,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搜集大量与对联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从而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且自己也深有启发,实现了教学相长。
这种集多种信息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增加了信息获取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了语言的训练和实践,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2.创设情境,挖掘潜能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还原”,即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我们平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文与画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诚然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的,但借助于图像把作品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一图穷千年言”的效果,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而这一切的完成都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去自主、合作,在探究中挖掘潜能。
如在教授李白的美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篇文章描绘的人间仙境中了,这是作者人生的向往和体悟,但现实又是极其残酷的,让他的人生梦想破灭。有的学生说,作者的梦中仙境本不存在,只是作者出于对它的别样期待,在描述中加入了许多想象和夸张。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学形象,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进入了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了作品情感的熏陶,体验了创新的乐趣。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现代教育媒体正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如投影、录像、多媒体等辅助设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去。如教授写景的文章时,放一放流畅的音乐,展一展美妙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尽情徜徉在优美、生动的意境中,对课文中所写的景物有较直观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再积极进行其他画面的展示,诱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样既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解决知识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教学与目标的统一,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再现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感知,促进学生的记忆、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及贾府内部的人物关系,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效地解决知识难点。
5.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定位
5.1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新手段。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使学习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总之,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
5.2信息技术是可以用来优化的工具。经过多媒体快捷奇妙的组合和网络超越时空的连接,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刺激而兴奋不已,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大课堂容量,延续课外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节奏有可能使学生去很远的地方,但不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体验多种生活。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具体感悟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些事要躬行。”这两句话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但是面对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去重现历史的轨迹,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可以给我们演示出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过程或任何片断,让学生间接且逼真地去认识、思考文本所要展示的人生状态和人生哲理。
5.3信息技术是服务而不是取代。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既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又要使学生在积累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精神、人格、信念、审美等方面的渐染和熏陶。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些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一定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或“无声胜有声”的“悟”的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代替不了人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所以看一节语文课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好不好,不是看这节课的课件多么具有动感、具有色彩,多么热闹,而是看它所用的声像等媒体是否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文本,是不是让学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