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知识点,打造高效课堂的三个关键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e83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落实知识点,打造高效阅读课堂?根据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的特点,也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建构特点,笔者认为紧扣“定目标”“抓关键”“巧设计”三个关键,必能扎实落实知识点,让阅读课堂教学更高效。下面笔者就以《老人与海鸥》为例,谈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一、研读梳理,定目标
  研读梳理,扣准目标,是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精准、扎实落实知识点的基础。
  要很好地在教学中落实知识点,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标和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教材,清楚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方面要学会什么,实践运用要达到什么程度,受到什么样的情感熏陶和教育。教师心里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语文要素呈螺旋上升的序列表。如通过研读课标、教材,笔者确定《老人与海鸥》教学目标如下:1.诵读《心灵上的小鸟》,拓展阅读《寂寞鸥灵》,感受人鸥情深。2.掌握理解本课生字新词。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真挚的感情。4.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句子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学习写法。
  目标设置准确,具有较强的教学指导性、操作性,教学时教师就能扣准目标,有的放矢,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二、研读文本,抓关键
  研读文本,善抓关键,是扎实落实知识点的教学依托。课文虽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与例子,但教学实施的点没有抓准,那目标便也不可达到。为此,教师需认真研读课文及文后的思考题,再次确认教学课文的目标,从而根据知识点目标提示在课文中找准教学关键段落文句。
  如在《老人与海鸥》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老人对海鸥的爱和海鸥对老人的爱?”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到“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的关键段落,从而依托这些段落指导学生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感悟作者写作的秘诀,从而落实知识点目标教学。
  三、读练相促,巧设计
  巧妙设计,读练结合,是落实知识点目标的教学关键。目标清晰明确,文本依托可行,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而这股“东风”便是教师应根据文本依托的特点,巧妙设计读练相促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法、得法促情、情中促读的环环相扣中,实现环环相促,最终让学生实现得意又得法。
  第一步:读中悟情
  前面《老人与海鸥》“老人喂海鸥”教学片断中,为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教师先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关键词句自主阅读批注、体会,这是初读体验情;接着在反馈交流时,在学生畅谈感受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出自己的体会,同时运用师生合作读、承接读、引读等方式创设情境指导感情朗读,这是再读悟深情。
  第二步:读中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教师话锋一转,引导说:“如此深情切切,作者是如何写出的呢?”学生已从刚刚的抓关键词句说体会、情感朗读中,悟出了作者的写作秘诀: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描写。到这一阶段,练说便已水到渠成,教师顺势而导:“你觉得老人还给海鸥取了些什么名字呢?”在学生七嘴八舌发表意见后,教师再问:“你觉得老人会对海鸥说些什么呢?”
  第三步:得法促情
  在讓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之后,教师马上出示小练笔,让学生动笔将老人会对海鸥说的话写下来。此时的学生因为进行了充分的朗读和发表意见,便能顺畅地写下来,情感自然流淌在字里行间。读中已悟法、得法,更妙的是,学生在得法练习后,因将角色置换的体验诉之于笔端,对老人对海鸥的爱体验得更加深刻了,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情感的诵读,便最是情深动人。
  如此,总结设计“读练相促”之妙法有:一是抓关键词指导朗读中悟情感;二是指导情感朗读中悟方法(阅读的方法、表达的方法、理解的方法);三是巧设实践方法中升华情感;四是拓展阅读中巩固方法升华主题。
  责任编辑 钱昭君
其他文献
精神成长是指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过程而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扩充和拓展,体现为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成长的严重缺乏会导致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学校和
期刊
数学综合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要深化到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意义运用,充分调动大脑思考,发现和形成知识体系,透彻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也就是
期刊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的含义  在日复一日幼儿园日常生活环节中,通过限定教师行为、幼儿行为以及师幼关系模式。将生活细节中所包含的五大领域内容加以重复展现,从而渐进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称为一日生活课程。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组织的各环节和具体要求  (一)早间接待  1.接待孩子。(1)微笑,叫孩子名字打招呼,蹲下身与孩子拥抱,让孩子和家长说再见;(2)尽可能与每个孩子进行个性化互动;(3)和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