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入式教研:教师持续“生长”的教研范式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卷入式”教研是一种教研活动范式。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要求全员参加、全程“卷入”,聚焦问题,进行“课例研究—互动评价—反思跟进”,最终指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形式在于“卷入”,目的在于评价与改进。这种教研活动范式可以打破传统教研的形式化,解决教师被动参与、教研效度不高等问题。
  “卷入式”教研的操作流程,简单地说就是两轮“上课—研课—反思”的教学行为改进过程,即教师独立设计教学方案—第一次课堂教学—第一次说课、反思—第一次同伴评课、专家诊断、质疑对话—第一次自我小结—第二次课堂教学—第二次说课、反思—第二次同伴评课、专家诊断、质疑对话—第二次自我小结—行为跟进。
  一、全员卷入,激活“生长因子”
  要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智慧型教师的转变,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激活教师的问题意识,激发教师参与教研、进行反思的主动性。
  第一轮研讨,授课教师根据教研组项目化研究主题(如“阅读教学六环节”“习作五步法”研究等)确定要研究的课例,提前准备,独立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围绕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做到“三以”: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思维为核心。授课教师在独立思考、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课堂展示和说课、反思。说课抓住两点:①说目标,即目标与内容的处理、策略的制订、方法的运用之间的联系,明确实际课堂教学效果与预设目标是否有差异;②说反思,即再上这节课会在哪些方面做出调整。
  为达成全员“卷入”,从授课教师备课开始,全体教研组成员也领到各自的前置性任务,以便有计划地按照不同的观察点进行观课、评课。前置性任务一般会随着教师课例研究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改进:从最初的解读教材、解读学生、诊断教学、分析课例等聚焦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细化为从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合作交流的方式和效果、教师顺学而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个体的关注与指导等方面进行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教研团队还可以将前置性任务改进为学科素养培养在课堂中的体现、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联、教学手段与方式的运用、教师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评价方式等。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观课教师在评价时泛泛而谈。
  第一次同伴评课,要求观课教师在评价时紧紧围绕前置性任务提出观点,事例要典型,改进方法要具体。一位教师发言,其余教师要按规则参与话题的讨论。教研管理者仅作为活动的主持者,指导专家则以引导者的角色以提问、诊断、解惑等方式穿插点评。理不辩不明,全员的“卷入”与“诊断”能打破以往指导专家或教研管理者“一言堂”的局面,充分展现集体的智慧,使全体教师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深化对具体教学问题的认识,丰富自身的案例知识。授课教师也能在研究中明晰观念、厘清思路、转变方法,及时改进教学行为,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第二轮研讨,授课教师根据调整后的教学设计再次上课、说课,全体教师再次观课、评课,授课教师进行研后小结,写出对该课例的完整反思,并将课例录制成精品课例。本轮的教师说课、同伴评课与第一轮略有不同,说课除了说教学目标之外,还要回答“除了这样上,你还想怎样上”的问题,同伴评课的重点则放在这节课的改进方面。
  两轮教研活动,从授课教师个体到参与教研的教师群体,再到指导专家,全员“卷入”,打破了传统教研“波澜不惊”的状态,实现了教研的诊断与改进功能。教师在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的教研活动中,不必担心不同的声音会打破对话的秩序和平衡,会自觉自愿地认真倾听、积极交流,思维的碰撞常常引发诸多共鸣。“卷入”带来的亲身体验远比旁观、旁听更丰富、更内在、更深刻。
  二、聚焦诊断,捕捉“生长点”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研活动中形成的评价结果最主要的作用是明确教研内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和调整活动计划,以获得更加理想的教研效果。基于此,在两轮教研活动中,形成性评价贯穿始终。两个回合的“卷入式”教研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聚焦“诊断点”,实施动态评价。动态评价能促进教师思维的进阶,提炼集体智慧。
  活动方案给予每位授课教师两次教学诊断、其他教师两轮动态评价的机会。第一次诊断与评价针对的是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加工与个人教学方式,是教师个体与集体教学理念及行为的“原生态”呈现;第二次诊断与评价反映了前一阶段教研的收获,体现出教师群體的合作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改进能力及协调能力。经过诊断与评价,全体参与教师对教研本身和具体研究问题的认识都在不断加深,集体智慧的提炼促使教师获得了更多的案例知识,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
  三、知行合一,获取“生长动能”
  教师的生命价值是在课堂上实现的。“卷入式”教研通过行为跟进的方式,将他人的真知灼见、自己的改进设想付诸实践,摆脱了传统教研“听时激动、过后不动”的困局,帮助教师实现了“知行合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多次打磨中体会学校教学理念的内涵;在评价他人课堂教学的同时,内化相应的课堂评价标准;在体验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给自己带来的职业幸福感的同时,激发出研究的动力,从而主动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具体实践中,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在两次磨课后,用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总结她的心路历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教研活动适应教师的需求,正当其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研诊断潜移默化地让认识逐步明朗);“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团队的诊断与评价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进的方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研有所思,研有所得,收获之后如繁花似锦,欣喜莫名)。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健康做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健康不仅仅包括没有疾病,同时还指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要有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以及道德健康。这句话也同时意味着我国的中职院校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过程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的技能,与此同时还应当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等。因此我国的中职院校在展开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把增强学生体质为教学的第一步,要重视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任务。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的,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非正式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作为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的学生,而是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并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措施提供依据。教师在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丰富评价内容。英语学科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通过利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读写结合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具体的写作方法,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主体性是幼儿自身的内在特性,是幼儿根据兴趣需要和自身发展水平支配自己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内在需求。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有以下几种策略。  尊重幼儿主体性意识。在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发现幼儿表現出自主性意识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加以正确地引导,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在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幼儿主动创作,不能限制幼儿的想象力。  如,在语言领域活动《白
小学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习科目,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基础,为此就应该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时的综合质量,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自觉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单单仅限于教材知识的传授,教师不仅仅要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更加注重的是辅导学生加强巩固基础知识,使其具备各种应变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低效性一直都是一大难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在教课时应该不断创新自我教学方法,增添课堂活跃氛围,让学生们都有极大兴趣参与其中。
当前一个时期,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诸多职业院校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攻方向,而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密切协同、耦合发展,则是职业院校展开校企合作的最佳选择。基于这一背景,阐述校企合作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院校的育人质量以及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职业院校现阶段校企合作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多方面有效措施,对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体育是小学学习当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简单介绍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当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在英语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习英语文法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尤为重要。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做到三个参与:文化参与、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背后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并且这并不影响学生的中招成绩,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学生中招成绩是相辅相成的。
纵观近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有关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以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性质为主,意在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以及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主要研究高考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方式,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主要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师的教育态度是幼儿最敏感的,也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它对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