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伦理--兼谈梁启超的"公德"、"私德"问题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v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伦理是人们在公共生活或公共交往中可以相互地提出的那些有效性要求,即诉诸于对于他人的恰当的尊重的态度和出于这种态度的恰当的行为习惯。公民关系的自然基础是由兄弟关系引申的同邦人关系。公民伦理只在同陌生人的关系对人们成为重要的生活关系,人们对陌生人的排斥心理已经基本消除,并且把他(们)当做与自身地位同等的公民而相互对待时才是生活的伦理。梁启超曾试图用“私德”、“公德”概念分析私人生活、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生活的不同准则含义,但由于没有引入对交往的分析,使得这两个概念一个变得过于宽泛,一个变得过于褊狭,都不具有分析的意义。
其他文献
道论是道家形上探求的核心内容。道家的形上探求,经历了先秦的老学和庄学、秦汉的黄老道家以及魏晋玄学等阶段,呈现出理论衍化的特征。道家形上探求的基本向度由“本根”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
墨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后期她介入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政治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拓展了中关于"政治先于社会"的命题,强调冲突与对抗是现代政治的本
目的:在经历创伤事件的人群中检验MMPI-2中适应不良量表的效度。方法:研究对象为43名入院治疗的应激障碍(SD)患者和44名适应良好的创伤幸存者(TS)。以8个临床量表的T分数均值
本文不仅尖锐地提出了在后休谟-康德时代,特别是在后逻辑实证主义时代,宗教哲学是否能够继中世纪和近代"再次成为哲学的可以承认的分支学科"的问题,而且从"现代经验主义的英
谈"善"论"恶"是宗教中的永恒话题,但宗教中的"善恶"并非仅仅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恶,而是包括宗教修持意义上的"善恶".一般而言,"善"是有助于宗教修持的,但是贝施特和智顗却分
承认宗教学的科学性,以辩证反映论的科学方法来建设宗教学理论,并对宗教学理论及其建设持辩证反映的态度,这就是宗教学理论的科学观.明确以科学性为根本性的宗教学理论科学观
中西神性思想的相通之处使基督教得以在中国传播并为部分晚明学人所接受,而二者之间的差异则决定了基督教东传的种种曲折与反复,决定了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明学人之间的差异:前
马娟女士在2005年第1期发表的一文中,论证撰碑者杨受益是汉人而非穆斯林的四个论据,均值得商榷,难以支持其立论.我等仍以为杨受益是定州穆斯林.
Web发展造成了“信息爆炸”和“知识贫乏”的矛盾,知识组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文章对各种信息组织工具进行研究,阐述了它们特点和优点,分析了它们为适应数字化信息环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