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现状与发展浅谈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的传统,在千百年来,历代画家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的艺术品格却持续下降,所包含的文化思想逐渐淡薄。本文对中国画发展脉络进行概述,并对当前中国画呈现的困境进行初步探讨以及其发展与创新进行研究,从而达到促进中国画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艺术文化;民族风格;发展脉络;困境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画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它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状态,像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河,有时会狂暴湍急;有时会滞流平缓,但是从没发生过断流,由于它一直保持前进的状态,才形成了当前的艺术长河。在中国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凝聚着一代代画家的心血与奋斗,中国画也在自己发展中汲取了多元化的养分,但是依然保持属于自己写意性与意象的核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的艺术品格却持续下降,所包含的文化思想逐渐淡薄。本文对中国画发展脉络进行概述,并对当前中国画所呈现的困境进行初步探讨以及其发展与创新进行研究,达到促进中国画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一 中国画概述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人们使用的丝织品上有着多种多样的绘画——帛画,在这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岩画与彩陶画,这些早期的艺术绘画作品对后来的中国画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段奠定了基础。到了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由稳定转变为分裂,外来的文化与本土文化产生了剧烈的碰撞与融合,让这一时期产生的绘画作品主要以宗教形式的绘画为主,而描绘的本土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山水画与花鸟画也在这时候开始萌芽,同时在绘画艺术上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且提出一定的评判标准。例如,南朝的画家张僧繇曾经提出过“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与“笔不周而意周”的理念,他所创作的人物汲取了天竺的晕染方式,逐渐形成了“张家样”的创作风格特征。而北周的曹仲达汲取了印度笈多造佛的风格,有着“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的特征,逐渐形成了“曹家样”。在这一时期,人物画开始注重气韵,对人物的精神气质进行了着重描写。在谢赫《画论》中的六法成为绘画的主要美学规范,这种超越形似追求传神的传统观念能够为以后的绘画艺术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中国画意象与写意性的表现。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高度发展,绘画也随之出现了全面繁荣的盛况。这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都已经发展成熟,而宗教类的绘画也达到了顶峰,并且呈现出了世俗化的倾向。人物画一般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且在人物造型中呈现出了时代的特征。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特殊效果,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发展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让作品显得更加简练而生动。同一时期的画家张萱与周 的人物画将人物造型刻画得栩栩如生,都奠定了中国画的写意性基础。
  到了五代两宋时期,中国画又进一步地发展与繁荣,人们将人物画搁置开始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逐渐衰退,而山水画与花鸟画逐渐跃居画坛主流。在五代两宋时期,花鸟画逐渐成熟起来,在写生的基础上,花鸟画能够寄托作者的情趣与情操,表现出作者本人的内心感受。这种自然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形式与人们发生关联,能够寄托人的感情,这就是绘画意象的思维方式。荆浩的山水画特征是强调真与似的区别,对气韵与意境的表达有着重体现,而这些都是在中国画中意象的反映。
  由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对于山水画的需求,所以,这时期的作品在写实的过程中,注重对整体气氛与意境的把握。而在马远、夏圭的作品中在绘制构图上存在着大量的空白,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让人们有着更多的想象空间,有着空灵、奇妙的特征。文人题材的作品出现之后对后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中国画的创作观念与表现方式。许多画家的作品开始追求更高的境界,在作品中并不追求形似,而是追求作品中的意境与思想情感的表达,讲究诗、书、画的结合。在南宋时期,由于禅宗的繁荣,以梁楷为代表的写意人物作品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国画中的精髓“意象”与“写意”两者突出,而宋朝绘画作品中的“意境”的开拓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到了元、明、清三代,写意山水画与花鸟画都得到了显著发展,在元代文人画中以山水画发展最为迅速,通过传承古代的画风来寻求新的发展,师古而不泥于古。在元朝的四大家,通过汲取古人所长,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在创作内容上一般以画墨竹和墨梅为主,能够寄托文人高洁与孤傲的思想情操。在明朝末年的画家徐渭的作品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作品的个性。清朝初期的朱耷将让花鸟画风的写意性发展到了极致,将自己内心世界的鱼鸟形象表现出来,是自己抒发情感的有力语言。随着中国画的发展,文人画逐步成为主流,但是由于在清朝末期的相互模仿,与时代和生活距离地愈来愈远。
  到了晚清时期,由于国事危垂,政治、经济与文化都开始萎靡不振。许多有志之士都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在绘画方面,一些美术学堂开始注重油画与素描,并且许多青年画家奔赴西欧与日本学习西洋画。从20年代初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画方面既吸收了传统的艺术文化,也汲取了西方的艺术元素,水墨画发展颇为成功。这时候的画作有着优秀传统元素并且还饱含了革新精神的气质,将中西美术各有所长的艺术特点吸纳到自己体内,因此,许多色彩丰富的题材类似油画,而人物与动物的作品更偏向于中国画。
  二 影响中国画发展的深层原因
  首先,文化与精神内涵质量下降的虚假创新。在当前中国画的创作中,许多人们都在凑热闹,一提起创新就提出新概念、寻找新形势或者玩弄笔墨。然而,对于艺术的进步来说,除了形式上的创新,更多的则需要对内容进行创新,并且每一步的创新都是需要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许多人们一味地追求时尚而难以贴近现代,表达自身的精神理想,这种创新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最后的结果必然会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当前许多所谓的“新水墨”、“现代水墨”等轮流出现,都是一些艺术家打着创新的旗号,将西方的当代艺术重新创作一遍,改良在中国画里面,但是这只能造成昙花一现的效果。创新一直在高喊,但是却不能替代传统笔墨。   其次,缺乏传统文化的积淀。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积淀与内涵,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受到了儒家思想与道家学派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儒道释相互关联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在绘画理论中的“空灵”与“虚静”的境界就来自于道家中的美学观念,能够在绘画中形成多种表现形式。但是,由于处于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的中国艺术家,难以静下心去修身养性,向原有的创作者们一样去抓住中国画的本质,那么在创作上就会失去方向。
  再次,当代人们对于中国画认识的缺乏。传统中国画的传承是建立在整个中国画文化的基础上的,然而,由于人们在改革开放后对于西方外来文化的热衷,导致人们忽略了中国画的艺术,只有少部分人群继续欣赏着中国画艺术,青少年中几乎也没人去欣赏与研究中国画艺术了。
  三 发展中国画之途径
  首先,中国画艺术应当在青少年中普及。在我国的中国画领域中,一般展出的都是中老年的作品,而欣赏的人群也是中老年居多,许多参加艺考的学生对中国画不闻不问。在画中,画家将富有情趣的客观事物的精华部分融入到作品中,达到借景抒情的境界,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由于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征,然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事物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同样的也需要不同风格的作品来感染他们,让他们自身文化修养不只是来自于游戏。当前许多年轻人喜欢旅游,游山玩水,但是他们却不能与中国画的山水美学精髓产生共鸣。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画的创作者都明白要想画好山水就要有山水的性情,这样创作的作品才是自然的。然而,这种想法与现代情感与曾经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难以得到表达,我们需要让他们通过深入了解中国画来表达他们的世界观,进而开辟出新的领域,并且发扬中国画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其次,在传统基础上汲取精华进行创新。我们所谓的传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概念,因此,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今天存在的具有价值的艺术,都会成为后世艺术发展中的传统。而关键之处是创新出来的新作品,是否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等,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后世传承的传统。我们当前的创新需要建立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这种创新才可以被后人继续传承与接受。因此,我们可以说,只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不脱离中国民族文化本质而创造出来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而那些具有创新元素的艺术作品是否成功需要经过评论家、理论家和收藏家的共同验证才能够得到肯定,另外,还需要经受过历史的考验,这样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再次,融入时代精神。我们要想提升21世纪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地位,只是凭借“形”的表达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在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去寻找答案,并且主动融入时代精神,来实现中国画的创新。创作者作品中的艺术内涵是由人们的意识、文化修养与心态来决定的,而中国画的发展越是到了高级阶段,所呈现出的艺术内涵也就更加深刻。这需要我们每个创作者不断地努力学习,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汲取与艺术相关的知识理论,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最后,从世界各门类的艺术中汲取养分。在中国画的意境中有着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创作者需要从情与景着手,亲自经历过才能够深刻地去认识到客观景物的实质,这样才能够在对象美的感动下产生强烈的思想感情。在当前的中国是开放的,人们眼界大开,因此,看到的也不是原有局限的景物,产生的感觉也不是原有的感觉。我们在绘画技巧上可以对西方科学画法进行观察,许多新的工艺与色彩、材料都是中国画中需要融入的,许多年轻的新锐画家都能够在变革上做得很好,这将极大的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
  结语
  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美学的综合艺术,是能够体现出我国人民优秀的文化与世界观。中国画之所以能够一直发展,让艺术魅力不朽是由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意象”思维内涵与物象“写意”的造型观,可以说这是中国画的发展核心。然而,我们正处于一个顺序万变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创作者需要产生新的思维与意识,对思维形式的变化要及时转变观念,这些都是能够发展与创新中国画的基础。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用新的艺术形式来替代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大力度地推进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在这种改革创新中,中国画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实现中国画的健康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李明伟:《穿越世纪——解读林风眠的中西融合艺术教育思想》,《艺术探索》,2003年第3期。
  [2] 庄一兵:《空白致美——中国画空白的哲学渊源及审美价值》,《东南文化》,2004年第1期。
  [3] 林木:《从民族本位文化到与世界接轨——20世纪中国美术家民族心态嬗变》,《美术观察》,2002年第4期。
  [4] 乔志强:《近代绘画社团与集群之社会文化学研究论纲》,《美术研究》,2004年第4期。
  [5] 韩伟、徐蔚:《文化的危机与弥合——读伊格尔顿的〈文化的观念〉》,《文艺评论》,2010年第1期。
  [6] 沈玉:《滕固绘画史学思想探究——对滕固两部绘画史著的考察与比较》,《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7] 陈永怡:《近代书画社团的经济性质与功能》,《新美术》,2005年第3期。
  [8] 赵磊:《论金城对京津画派的影响》,《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18期。
  [9] 李建廷:《刘海粟的绘画艺术及其市场前景》,《艺术市场》,2007年第3期。
  [10] 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
  作者简介:周兵武,男,1965—,四川重庆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工作单位:贵阳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手段在高职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先进的微课程管理平台成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选择.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为了加快提高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根据甘肃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