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花归去马蹄香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g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读古籍,得一佳句,“拂石坐来春衫冷,踏花归去马蹄香”,颇为心怡。典故来自史上著名的三苏家庭。一次苏洵在家宴客,限以“冷”、“香”二字为联做对,并先出一联为:“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苏轼当场吟出一联:“拂石坐来春衫冷,踏花归去马蹄香。”苏轼之诗比起他老爹来实在是强出百倍,意境高远,蕴含很深的哲理。
  “拂石坐来春衫冷,踏花归去马蹄香。”从表面意思看,这是一坐一行,“拂石坐”与“踏花归”的两种人生状态,坐是一种静态,久坐生寒。人生是个动态,是要不断进取的,岂能久坐?而且还是石上坐,石是凉寒之物,人是血肉之躯,以血肉之躯养凉寒之物是违背常理的,所以说春衫不耐其寒。“踏花归去马蹄香”则是阳光的,畅快淋漓的人生状态,其意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更为深远。“一日看尽长安花”是金榜题名的扬眉吐气、意气风发,扬鞭策马仅意在“看花”和被看,而“踏花归去马蹄香”则多了几层贵族之态,策马踏花已是一种人生美好状态,马蹄留香的归去,该是经历了怎样的一段烟花似锦的旅程啊。
  人生,是否要离开那种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的“拂石坐来春衫冷”的状态,搏一个“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圆满呢?
  “踏花归去马蹄香”衍生出的经典故事,更是深藏人生智慧。北宋皇帝宋徽宗一次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出了一個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画意来。画家们绞尽脑汁,有的在“踏花”上下功夫,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有的在“马”字上下功夫,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骑着高头大马归来;有的在“蹄”字上下功夫,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黄昏,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一张张看过去,不停摇头,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连称“好极”,于是这一幅中选。
  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这是一个多么玄妙的词句,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都是实质的存在,而“香”是精髓是灵魂。在人生的许多方面,我们苦苦求而不得精髓的事情是常在的,那是因为我们跟那些普通画家一样,没有捕捉到香。人之一生,有的人宝马香车、巨产豪宅,却活得精神萎靡,自嘲为“穷得只剩下钱了”。那是因为,它们只见马蹄不见香,缺少了精神境界的花香和灵魂的飞舞。
  和这个故事如出一辙的故事还有《竹锁桥边卖酒家》,入选的是一位没有画出酒馆的画家。他画的是小桥流水、竹林茂密,在绿叶掩映的林梢远处露出古时候的一个常用酒帘子,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酒”字。这幅画,画面上不见酒馆,却使你似乎看到了竹林后面确有酒馆,重点是用形象体现出一个“锁”字来。
  在画界,还有一副以构思精妙传为美谈的画,便是《深山藏古寺》。这幅画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寺被“虚”掉了,但看不见不是不存在,有寺才有僧,而且这不是个赶路的僧,是个挑水做饭,在这里扎根生活的僧,这种表白,还需要硬画出个寺庙来吗?此为“藏”技,藏不是不可寻,而是用一个曼妙的引子引领你,以曲径通幽的美好引你到达。
  我们似乎在絮絮叨叨地讨论画技,其实这是人生。
  人生,智慧者活的是精神,一瓢饮,一簞食,曲径通幽处自有洞天福地;而庸俗者活的是物质,睁眼闭眼柴米油盐酱醋茶,庸庸碌碌一浮生。自然,每一种生活都自有其乐趣,只是,人可以从中得些启示,活得更精致些,精神些,智慧些。
其他文献
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  东风有恨致玄都,吹破枝头玉,夜月梨花也相妒。  ——周文质《小桃红·咏桃》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梅尧臣《
继母拿起烧红的拨火棒,灼烫在孤女的脸上,因为她没有打扫干净灰烬。女孩去到母亲坟上,土里的母亲说:“一定是下雨了。不然就是下雪。否则就是今晚露水很重。”  “没有下雨,没有下雪,现在时间太早也没有露水。是我的眼泪落在你的坟上,母亲。”  亡母等待夜色来临,然后爬出坟墓进屋去。继母睡在羽毛床上,但烧伤的孩子睡在炉台灰烬里。亡母亲吻她,伤疤消失了,女孩醒来,亡母给她一件红洋装。  “我穿这件衣服时,正是
大运河在冷落中流过十九世纪的后半叶,它目睹了那几十年中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和痛苦,也见识了一些崭新事物在它的身边次第崛起。  咸丰六年秋天,六十三岁的魏源离开兴化,沿古运河前往杭州。这是在一个苍老的季节里,一个老人向另一个老人的告别之旅。  是的,魏源老了,大运河也老了。三十年前他在陶澍幕中鼓吹海运时,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气是何等豪迈。如今,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秋天里,他又行进在这条因漕运终止而显得冷
我没有想到会讲《红楼梦》,一直不想开讲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从十二三岁时开始读《红楼梦》,读得入迷,但功课一塌糊涂。所以家里有一段时间禁止我读《红楼梦》。  记忆很深的是,在坊间买的一本《红楼梦》,是用当时一个电影明星(乐蒂)演的林黛玉的剧照做的封面。我晚上躲在棉被里面,用手电筒照着看。所以,《红楼梦》对我来说是特别的记忆,是青少年时期一段私密感情的记忆。  小时候家里一方面禁止我看《红楼梦
我们的海岸边以前长着好多高大的橡树,树木茂密,一只小松鼠可以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连续几公里不着地面。传说当婚礼行列穿过树林时,新娘必须摘下头上的凤冠,可见枝桠垂得多么低。盛夏,这高高的树木构成的大教堂终日蔽阴凉爽。那时还有野猪和猞猁在林中穿行。在那雄鹰目力可及的高处,阳光的大海在树梢上汹涌澎湃。  但这些树早已被伐光了,只有人们偶尔从黑色的泥沼中或从浅滩的淤泥中挖出石化了的树根,它会让我们后
近代国画大师溥心畲曾說:“画山不难于巍峨,而难于博大;不难于清华,而难于古厚。”  意思是画山求突兀峥嵘的姿态容易,求连绵回环的气势困难;求秀丽明媚容易,求古朴浑厚困难。这句话讲得真是太好了,我觉得它不但可以形容绘画,更可以比喻做人——要想特立独行容易,欲求包容化育困难;要想清新脱俗容易,欲求敦厚含蓄困难;要想嵚崎磊落容易,欲求德泽广被困难;要想孤高雅洁容易,欲求蕴藉拙朴困难。  作画与做人,不是
许冬林:清新空灵的文字、精致唯美的描写,如一幅幅清浅的水墨画,似一个个跃动的音符,以独特的姿态,兀自开放!  春和夏都很肉感,特别能喂养视觉。秋和冬,尤其是冬,这两个季节似乎就是用来砥砺精神的。在秋冬,肃杀和酷寒之气里,人似乎只能靠精神而活。  在冬天,人是内敛的、节制的,向内而生。向内而生,就静寂了,就有了禅味和圣人气象。  所以,秋天宜相思怀远。  《诗经》里,写恋爱追慕多数是春夏季节。到了秋
一些文艺作品里时常能见到这样情节: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团体里存在着一个“怪人”,Ta或者性格孤僻,或者家境贫寒,总之大家都很不喜欢Ta,孤立甚至欺凌Ta,但其实这个被团体所不容的人是有难言之隐的。  我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里都遇到过这样的同学。我并没有参与过对他们的欺凌,但当年的我却始终对发生的一切持冷眼旁观的态度,当他们受到欺凌时,我没有站出来为他们说一句公道话。  我记得很多年前的一天下午,我去学
不记得什么时候,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在线调查,说国外某高校科研团队,有奖搜集关于“人们最讨厌什么声音”的数据。榜单出炉,令人惊诧。“呕吐声”战胜手指甲划黑板声、牙医钻孔机声、婴儿啼哭声等等,一举夺魁。猫叫声亦列在册,与手机铃声、汽车喇叭声并列第12位。闲时翻看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书,里面有一句:“世界上最难听的声音,不出三种,鬼哭、狼嚎、猫号春。”鬼怎么哭?没听过。连夜秋雨,绵绵不绝中的狼嚎声,我倒真听
做什么事情都有大王。养鸽子大王是二米,抢菜大王是二老扁。玩杏核也有大王,杏核大王是鸭子徐善明。徐善明走路外八字,一跩一跩的,看上去像鸭子走路,大家就叫他鸭子。  夏天稍晚些的时候,杏子下来了,我们就开始玩杏核。  我们喜欢一种叫作“隔山打虎”的玩法。两个人各出同等数量的杏核,通过剪刀包袱锤决出先后,先行一方把杏核撒出去,另一方从中挑出他认为排列难度最大的三颗杏核留下。先行一方用大拇指挑弹第一颗杏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