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106例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dy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10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术中彻底清除赘生物和可疑感染灶,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心腔,浓抗生素溶液反复擦洗;充分纠正心内合并畸形;置换病变累及瓣膜,人工瓣膜缝合前行抗生素预处理.术后足量、敏感抗生素治疗6~8周.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2例(1.8%),分别于术后第5天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和第9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余均治愈出院.95例随访6个月至10年.随访期间无心内膜炎复发.除1例死亡,余者心功能(NYHA)恢复至Ⅰ~Ⅱ级,能正常生活和工作.3例发生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术中无菌、移植物预处理及术后正规抗菌药物治疗是关键。

其他文献
患者 男,50岁.进食梗咽1个月.上消化道造影示食管下段贲门占位(图1).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胃镜检查示胃体小弯中段溃疡性浸润病灶,长约10 cm,延伸至贲门,累及食管下段黏膜(图2).增强CT示胃贲门区胃壁不规则增厚,考虑胃贲门部恶性病变,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3)。
期刊
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我们应用胸腔镜技术,使用全国产化体外循环管道,行二尖瓣置换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82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资料和方法全组中男35例,女47例;年龄40~ 68岁,平均(51.0±7.3)岁;体质量42 ~79 kg,平均(56±10) kg.二尖瓣狭窄41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40例,二尖瓣赘生物形成1例,合并左房血栓23例.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
期刊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ERCC1、RRM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86例NSCLC手术后标本中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ERCC1、RRM1蛋白表达检测.回顾性分析NSCLC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与肿瘤组织中ERCC1、RRM1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86例手术根治性切除NSCLC组织中ERCC1、RRM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9%、36.1%.ERCC1和RRM1蛋白表达阳
目的 探讨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治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分析其远期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1996至2009年,连续外科手术治疗86例药物难治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男51例,年龄6~67岁,平均(37±16)岁,术前左心室流出道收缩压差(LVOTPG)为61~150mm Hg(1 mm Hg =0.133 kPa),平均(98±27) mm Hg.手术均采用经升主动脉切口的室间隔心肌切
患者 男,45岁.咳嗽、胸闷5月余,加重1月余.查体:患者颈静脉稍充盈,心率83次/min,心尖部可闻及2/Ⅵ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外院增强CT示最大截面左肺动脉约5.9 cm ×2.1 cm,右肺动脉约4.5 cm×1.8 cm,肺窗示右下肺纹理稀少。
期刊
胸部外伤是仅次于颅脑损伤的主要外伤死因[1],其中胸部利器刺伤最常见,伤者常伤情复杂,轻重不一,处理上稍有不慎即可导致严重后果.2003年至2012年期间我们共收治胸腔穿透伤患者188例,现总结并探讨胸腔穿透伤的伤情特点及合理的临床处理路径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男151例,女37例;年龄18~57岁,平均30.5岁;左胸背部刺伤者107例,右胸背部81例,其他部位48例;伤后10 min ~ 18
期刊
2004年至2008年,我们收治9例颈动脉体瘤(CBT)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我们的诊治体会并综合文献资料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全组男5例,女4例;年龄26~84岁,平均43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24年.单侧病变6例,双侧病变(包括单侧先后发病)3例.均无慢性缺氧史及副节瘤家族史.2例有患侧手术史,其中1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因手术困难未予以切除,1例误诊为颈部脂肪瘤切除失
期刊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肺腺癌是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也是组织学类型最多变的一个亚型[1].根据2004年WHO组织学分型规定,肺腺癌可分为混合型、腺泡样型、乳头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型、腺癌伴黏液分泌型以及一些变异型.肺黏液性腺癌(mucin-producing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MP
期刊
目的 建立兔早期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通过测量应变、应变率及纵向旋转角度等指标判断兔早期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8只,常规测量其左心室壁各节段的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径向峰值应变率,左心室壁各节段及整体的峰值旋转角度.常规麻醉,开胸后结扎左前降支,关胸10 min后测量术前相同指标,比较二者间差异.结果 心率(HR)、左心房内径(LAD)及左心室射血
目的 探讨经胸壁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1月至12月,治疗129例PVSD患者(儿),男60例,女69例;年龄9个月~57岁.PVSD直径1.4~9.0 mm,均经胸骨中下1/3段3~5 cm正中小切口行微创VSD封堵术.术后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114例封堵成功,15例术中转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