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文化视角下的师幼关系转向

来源 :早期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o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幼关系在新时代呈现“后喻”转向,幼儿成为时代的主角,在师幼“对话”中“倾听幼儿生活语言”“读懂幼儿行为语言”是对话的开始;能力是发展的核心,在“美味教育”中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本能,在“创意教育”中锻炼幼儿计划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多元”是显性的特征,在“幼儿有意愿”的教学情景设计中,在“幼儿不完美”的学习方式设计中发展。
  [关键词]后喻文化 幼儿主体 能力发展 多元设计
  
  美国社会学家马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提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化最终将呈现“后喻文化”的特征,“后喻”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21世纪是科技信息时代,教育作为时代、文化发展代表的一种形式,开始显露出“后喻”的特征。幼儿园教育中呈现出幼儿主体文化,教师向幼儿学习、教师和幼儿共同学习、教师为幼儿而学习,师幼关系从“前喻”向“后喻”发生根本性的转向,充分表现出幼儿代表未来的后喻时代理念。
  
  转向之一:后喻文化中幼儿是时代的主角,在师幼对话中凸显
  
  时代新科技带来新的视觉感官和多媒体效果,使鲜活、有趣的信息和事物源源而来,激发了幼儿跃跃欲试的渴望。同时也让教师感到教学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难题”,班级中“问题”孩子渐渐多起来,“孩子们到底怎么了?”传统的师幼关系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新的师幼对话由此开始。
  
  (一)倾听生活语言是师幼对话的燃点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曾经设计了很多形式上的对话,比如师幼对话中的“提问一回答”,一般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和有效推进,教师的提问设计都有明确的指向,即“标准答案”,幼儿只需要揣度教师的“话中音”迎合正确的意图,因为那些“不到位”的回答很少得到教师肯定,这就掩盖了幼儿许多真实的认识。教师和幼儿的真正交流,建立在对幼儿经历与情感的理解和支持上,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幼儿才会理解幼儿的经历和体验。
  1.倾听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语言,与幼儿经历和体验进行对话。
  午餐后的小小剧场:“芭芭拉小魔仙”。
  几个女孩在一起拿着魔法棒,念着“黑暗女王”的咒语,表演红魔仙、绿魔仙、蓝魔仙。
  馨:我是绿魔仙,我的魔法棒上的爱心是“绿色”的。
  韵:看,我的是“蓝色”爱心,我是小兰,我们都是好魔仙。
  馨:我们一起变身“巴拉拉能量——华沙加鲁——起”,哈哈哈……
  懿:我的魔法戒指也有能量,我也可以变身,我是小月……
  韵:那你要跟我们一样穿这样的衣服……
  以成人眼光来看待现在的动画,会觉得有些情节、造型可能是太过魔幻、可笑,然而却能吸引孩子。让幼儿自主的进行表演角色的分配,情景的模仿,同伴之间的协商,对表演服装的关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向“芭芭拉小魔仙”学习,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想象世界”是那么无边无际、千变万化、勇敢无畏。
  2.倾听幼儿在学习环节中的交流,在幼儿认知水平上对话。
  区角游戏中自发的谈话:我的朋友
  镔:我的好朋友是中一班付玉泽。
  琪:我也认识中一班的人,是一个女孩子,我们一起学跳舞的。
  镔:付玉泽还有个弟弟在小三班。
  琪:我们是中三班,那他弟弟以后大了也是中三班了,跟我们一个班,哈哈哈!
  镔:对的,呵呵呵,那我们以后会变成大三班。
  琪:但是付玉泽他们变不成大三班的,对吧,呵呵。
  镔:他只会升到大一班,嘻嘻嘻……
  在孩子谈话中可以看出,来自幼儿生活的话题,易于在同伴之间互动和学习。简单的谈话看到了幼儿很好的逻辑思维,能推算出升班的规律,并感受到长大的有趣变化,同时得到了情感的满足。这也为我们每学期的“我长大了”找到了有趣话题。教师体会到“幼儿学习的什么样内容”很重要,聆听幼儿的谈话,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懂行为语言是师幼对话的溶剂
  良好的师幼对话应来自共鸣,教师从单方面经验出发的教学话题往往变成单口相声。获得深入有效的对话,教师除了预设教学之外,更需要解读、反思幼儿行为,才会为师幼对话破冰。
  1.解读沉默背后的语言,在理解支持中与幼儿对话。
  主题活动“鸟儿的家”,有一系列的活动如“鸟儿的翅膀”“鸟巢大公开”“有趣的蛋”,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总感觉孩子的交流很生硬,几句对话和图片介绍后,就进入“沉默”的对峙。
  幼儿的“沉默”让我们深思:城市的的鸟在哪里?幼儿只看过电视、图书和文字中的鸟儿。怎么才是“爱”鸟?城市中的孩子每天在汽车声中醒来,跟着父母急急加入赶路的车潮,路边树干上也许会停留几只麻雀,却无人会驻足关心。
  从孩子的“沉默”,看到成人世界的不足,大人们先从自己开始学会关注自然,再教孩子学会爱自然。由此我们将主题活动的定位,从知识经验的交流,转向引导幼儿关注人类生活中共生、共存的小生命,建立尊重生命的意识,并纳入了家长参与和幼儿共同想、找、做、养。主题活动历时一个月,历经“我知道的小鸟”“找一找住在一起的鸟伙伴” “创意鸟巢”“给鸟儿安个家”等系列活动,成功地唤起了幼儿对自然环境中小蚂蚁、小昆虫、小花草的兴趣和关注,活动走进了幼儿的世界,变得更生动和精彩。
  2.剖析性格背后的语言,在鼓励和赏识中和幼儿对话。
  韵在苗班的时候一直比较内向,在集体面前表现得紧张而局促,听故事的时候很认真但从来不敢给大家讲故事,要求她为大家念一个儿歌,就发抖恨不得躲到老师身后。但老师还是宽容的“接受现在的她”,每天坚持给她讲故事。老师发现她很喜欢做手工,剪剪贴贴的时候一点也不胆小,于是鼓励她成为“会做手工的孩子”。到小班下学期,她突然开始举手发言了,到中班已经会熟练的给大家讲很多故事。“内向”的韵终于走出了自己的世界,开始面对集体的对话。
  在教学实践中,内向、安静的幼儿总是容易被忽视,但事实上这部分幼儿“所懂的语言”要远远多于被教师“所听到的语言”。如何让这些“安静”的幼儿参与到集体交流中来,则需要教师观察了解他们是否有学习语言和加入对话的潜能,鼓励他们以“最佳”的自我,走进对话。
  
  转向之二:后喻文化中能力是发展的核心,在教育素材中呈现
  
  后喻时代,教给幼儿学习的能力,比教给幼儿知识更重要。幼儿究竟需要怎样的能力?教师必须深入地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了解幼儿的生活喜好、行为方式。
  
  (一)用美味教育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本能
  幼儿对美味的喜爱源自本能,能力培养需要与幼儿真实的需求同行。
  中班的任务:为幼儿园小朋友制作午餐“美味汉堡”。
  活动前讨论:总共有多少人?每人一个要做多少个?大班的同学吃一个能饱吗?要增加多少个?我们有多少人?每人要制作几个汉堡才能完成任务? (数学的探讨)
  制作前准备:我爱吃的汉堡口味?(需要哪些食物材料)食物材料怎么放?(操作区的布局)你爱做什 么工作?(分组)
  小厨师显身手:把火腿切得厚厚的,自己多吃点?糟糕不够了怎么办?(问题)一片切成两片吧。面包里少夹一片火腿,多放蔬菜啦(解决)。
  送餐也辛苦:清点数量,先送小班,挑小一点的汉堡;大班要多送一点;肉多多的留给自己慰劳一下。(多劳多得,按需分配)
  教育活动的最大成果是让幼儿产生活动的愿望。“美味汉堡”这是孩子们吃的最香也是最有意义的午餐,虽然不同于集体教学,但幼儿能力的锻炼超过知识的传授。走进课程的“美味教育”具有时尚和中西饮食文化的时代特征,如制作巧克力,香蕉船……都很好地切合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意识,体现教师向幼儿和时代学习的结果。
  
  (二)让创意教育锻炼幼儿计划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何谓幼儿的创意,一个聪明的主意、一个与众不同的设计、一次巧妙的回答……素材来自幼儿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幼儿的创意不是由成人教出来的,也不是在某一个活动中就能形成的,创意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在特定的环境和情景中被激发和产生。因此,什么算创意,如何实施教育也不再是由教师说了算,而是幼儿说了算。
  幼儿盒子创意精彩瞬间:在玩盒子过程中幼儿享受着垒高再垒高的乐趣,直到超过自己的身高……
  摩天楼:踮起脚尖也不行,怎么办?灵机一动,搬来了椅子再加高,孩子们立刻开始了更小心翼翼的建造工作。不一会,一座雄伟的摩天楼出现了。
  东方之冠:哗啦……盒子高楼倒坍了,为什么?孩子们发现小盒子上放上大盒子摇摇欲坠,“大盒子要放在小盒子下面才行”孩子们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但旭就是不愿按照从大到小,哗啦……“为什么世博会里的房子不会倒下来?”旭指着墙上的一张中国馆的照片,是啊,可以造出下面小上面大的房子吗?“用胶带、海绵胶……”成为新的教学素材。
  在活动中幼儿的创意会带给教师新的教学创意,教学活动的素材不再是教师独自决定,而是由幼儿给自己制定活动的计划。活动中教师没有作品的范样和方法示范,不再强调幼儿对纸盒作品的制作结果。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创意不仅是对盒子艺术造型的创意,也包含了学习点子的创意。
  
  转向之三:后喻文化中多元是显性的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继承
  
  世界的全球化趋向使得教育文化也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幼儿教育在多元课程中不断向前进步,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的五大领域转向为对幼儿开放的能力、社会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和幼儿共同学习、成长,发展自身的开放能力和良好的社会情感态度。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通过对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来达成。
  
  (一)在幼儿有意愿的教学情景设计中实现多元发展理念
  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身心愉悦、完全投入的状态时,他们积极思考、自发探索、解决问题的行为最为突出,而这些行为正是幼儿“各种智能”被充分激发、协调运动的表现。因此,教学设计首先是让幼儿能真正身心投入的情景内容。
  1.问题性的情景
  能让幼儿产生疑问并可以在不断尝试中寻找答案的情景。小班“颜色变变变”活动,幼儿在无意摇晃装满水的瓶子游戏中,突然发现颜色出现由透明变不同的颜色再到相邻色的三个层次的变化情景,产生了对颜色探究的极大兴趣。
  2.挑战性的情景
  有智慧的挑战教学情景对幼儿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小班“扮演秀”主题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自主表演、展示,看似简单的过程,却让幼儿面对自己穿脱衣服、材料选择、完成自我设计等多种智慧的挑战,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下得到了已有能力与新获能力的衔接。
  3.冲突性的情景
  所谓冲突,就是设计教学环境中要有在幼儿原有经验上,产生认知矛盾的问题或者困境。有冲突才可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思考的欲望。中班“乌鸦喝水”源于一则故事,然而故事中经典的“投石喝水”的方法,在现实中却并不是一定正确的方法。活动打破了幼儿的原有故事认识,从而诞生了一个让幼儿兴趣浓厚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在幼儿不完美的学习方式设计中实现多元发展理念
  幼儿成长中的稚嫩和不完美,提醒教师要打破以往根据成人的学习方式要求孩子的做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注重为孩子设计最为合适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如何接受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不完美。
  1.为幼儿的“意外”及时生成教学内容。
  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种种意外和困难,可作为教学中最佳时机及时进行情景推进。在中班“我喜爱的玩具”活动中,各种玩具汽车成为大部分幼儿热衷的对象,大家从家里带来了很多玩具汽车,但在取放玩具时却很混乱,“娃娃停车场”的活动由此产生。
  2.为幼儿的进步设计完美教学体验。
  在“创意灯”的制作活动中,孩子的初次作品总是粗糙,但却包含了幼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想象,我们要接受孩子不完美的结果。幼儿学习需要时间积累,结果的呈现也是后显的,因此,我们顺应幼儿的学习方式,在活动的时间上也进行了延长,对同一个学习内容安排连续的几个活动来开展。
  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对传统纪律和常规要求的比重逐步减少,接受和满足幼儿的情感、兴趣、能力的教学成为主体。教师从传道解惑的教导者,转变为幼儿自主成长的守护者,师幼关系从严谨、严肃转向宽松、平等,变化带来了园所教育质量和文化内涵发展的新进步。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4例具有典型影像学征象的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34例中8例为双侧股骨颈受累,42例受累的股骨颈中10例见2个或2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为我国多发肿瘤之一,恶性程度较高而且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5年生存率约35%~86%[1]。放疗为其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容易复发,
Rh血型系统的抗原至今已发现40多个,但涉及临床的主要有D、C、c、E、e 5个抗原,其中以D抗原最为重要,是临床上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最重要的血型抗原[1],具有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Obestatin水平变化,探讨Obestatin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26例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